以新的政治理念、歷史視角和辯證思維構建價值坐標,把“為民族”作為共同的價值追求,用歷史的眼光看,“求大同存小異,棄前嫌、想未來”;用現(xiàn)實的眼光看,“化干戈為玉帛,聚人心、共筑夢”。
近日,陜西省政府批準在抗日戰(zhàn)爭中犧牲的原國民黨軍隊的5名士兵為烈士,引起社會廣泛關注。這并非一條“孤立”的新聞,去年4月5日,南京曾在菊花臺公祭抗戰(zhàn)期間被日軍殺害的國民黨政府外交九烈士,隨之,臺兒莊舉行“臺兒莊大捷”74周年紀念活動,為新發(fā)現(xiàn)的兩名國民黨參戰(zhàn)官兵遺骨舉行隆重下葬儀式;今年4月4日,央視播出《青山祭忠骨:一個都不能少》專題節(jié)目,披露國家計劃到2014年完成61萬余座散葬烈士墓的搶修,其中包括赴緬中國遠征軍官兵遺骨的保護。這些“集束發(fā)生”的新聞事件,向人們傳遞著怎樣的信息呢?
劉伯承元帥有段話值得我們深思,他說:“我們犧牲了一位戰(zhàn)士,他的全家都要悲傷,這給那個家庭帶來多大的損失!同樣一個國民黨士兵死了,也會殃及整個家庭,他們都是農(nóng)民子弟,一場戰(zhàn)爭要損害多少家庭啊。我至今仍看到無數(shù)同胞為我們鋪設的一條血肉模糊的路,我們是踏著他們的尸體走向勝利的。”上個世紀,在“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候”,“肩負著民族的命運”走向殺敵的戰(zhàn)場,多少有名的將軍和無名的士兵,為了國家和民族“流盡了最后一滴血”。由此,我們應該向所有為我們的民族生存而流血的先烈敬禮!
“抗戰(zhàn)犧牲的國民黨士兵能否被追認烈士?”今天這已“不是問題”,這是“對歷史的尊重,對人性的尊重,也是對民族自身的尊重”已經(jīng)成為共識。中國共產(chǎn)黨人敢于為“曾經(jīng)的對手”修繕正史、樹碑立傳,不僅展現(xiàn)了一個成熟政黨“寬廣的胸懷,高超的智慧,求實的精神”,更是在向世人昭告,其正在尋求建立一種“共同的價值觀念”。
“任何為了民族利益的理念都應得到維護,任何為了民族利益的犧牲都應得到褒獎”,“為民族”已經(jīng)或正在成為人們判斷和選擇的價值基礎,這是一種超越性價值。現(xiàn)實社會,多元價值的存在、不同層面的追求可以各有各的不同,但在不同中可以找到一個共同點,這個點是散面的中軸,是萬眾一心的驅(qū)動,平時可以在這個點下同舟共濟,“非常時期”則可以在這個點下“緊急集合”。
100多年前,孫中山先生把“民族”置于“三民主義”的首位,激勵無數(shù)仁人志士為之不懈奮斗。“民族興旺至上,國家富強至上,人民幸福至上”,跳出歷史局限,丟掉陜隘觀念,以新的政治理念、歷史視角和辯證思維構建價值坐標,把“為民族”作為共同的價值追求,用歷史的眼光看,“求大同存小異,棄前嫌、想未來”;用現(xiàn)實的眼光看,“化干戈為玉帛,聚人心、共筑夢”。如此,讓一切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力量源泉最充分地涌流,中華民族必將以嶄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的東方。(完顏平)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