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單位進行年終考評時,群眾給一名領導干部提了若干條意見,諸如辦事不公正、生活作風不檢點等等。民主測評時,這名領導的群眾滿意率頗低,威信大減。按理說,他本該反躬自問,認認真真查找自身的毛病。不料,此君不但不反思,反而滿腹“委屈”地說:“論能力,我不比別人弱;論業(yè)績,我不比別人差,真不明白為什么那么多人對我不滿?”看來,他不是躬身自省,而是責備別人。其實,對此,只要冷靜地、謹慎地想一想,并不難發(fā)現(xiàn)癥結之所在。一名領導干部,能力和業(yè)績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看他有無優(yōu)良的品德,看他辦事是否公正,從政是否廉潔。
古人說:“士有百行,以德為首。”群眾評價一個人的素質如何,通??偸窍瓤雌涞?,再看其才,因為“德者,才之帥也”。德和望成正比:德高,才能望重;反之德不高,則望不重,說話難有人聽,命令難有人從??追蜃诱f得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群眾的心里明白的,群眾最講實際。他們鑒別領導干部的優(yōu)劣好壞,既聽其言,更觀其行。有的領導干部常常是嘴上說得頭頭是道,而實際做的卻是另外一套。試想,這樣的領導干部能有威信嗎?人們心中理想的領導干部是品德高尚,表里如一,“口能言之,身能行之”,而最討厭那種口是心非、言行相悖的人。
西安碑林中有一著名“官箴”:“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畏吾能而畏吾公;公則民不敢慢,廉則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這則“官箴”,今天看來仍有警示意義。辦事去私存公,就會明察事理;從政去貪存廉,就會提高威信。公與廉是為官之基、做事之本,亦可謂處事的準則和規(guī)范。公與廉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祛私欲,取公廉,才能得到群眾的信任,才能得到群眾的擁護。
“種樹者必培其根,樹德者必養(yǎng)其心。”作為領導干部,從思想修養(yǎng)這個根基著手,按照黨的宗旨和準則,刻苦磨礪自己的品德,實在不可懈怠。事實證明,威信的由來,既不是靠個人“吹”,也不是靠別人“捧”,而是靠自身所表現(xiàn)出來的優(yōu)良品德而形成。
作者單位:省人大常委會研究室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