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一些因當初撒切爾夫人壓制工會而憎惡她的礦工卻將4月8日歡呼為“偉大一天”。
達勒姆礦工協(xié)會秘書長戴維•霍珀說:“對工會來說,這(撒切爾夫人辭世)來得不夠早,我高興自己活過她。”
4月8日恰好是霍珀的70歲生日,他說:“這是我所度過的最好的一個生日。”
一些礦工組織稱,他們準備在撒切爾夫人的葬禮上舉行示威活動。“她完全憎恨勞動人民,我對她的所作所為懷有痛苦回憶,”霍珀說?! ?/p>
20世紀70年代的英國勞動大臣托尼•本也表示:“她向英國不少人開戰(zhàn),我不認為她對我們的社會有所幫助。”
經濟主張:撒切爾主義
談及撒切爾夫人留給英國乃至整個世界的遺產,最讓世人銘記的是其以銳意改革、毫不妥協(xié)聞名的“撒切爾主義”。
撒切爾夫人上臺之時,曾不可一世的“日不落帝國”已淪為“歐洲病人”,成為歐共體內的窮國,陷入二十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增長陷入停滯、政府面臨巨額赤字、失業(yè)人口不斷攀升。
面對這種情況,撒切爾夫人開出了自己的藥方:對國有工業(yè)和公用事業(yè)進行大規(guī)模私有化,鐵腕對付工會改革,降低稅收,并大刀闊斧地削減公共開支和社會福利。
從結果來看,這些政策成功降低了通貨膨脹率,并為經濟增長注入了活力。當然英國也付出了貧富差距迅速擴大、社區(qū)分裂等代價。幾年前,英國一家電視臺所做的“你最痛恨的100個最壞的英國人”的民意調查顯示,撒切爾夫人名列第三。
受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影響,英國經濟在最近兩年持續(xù)低迷,這一切似乎正在改變人們對撒切爾夫人的看法。當經濟巨輪行駛在風平浪靜的海面時,人們自然只關注眼前和煦的陽光,可一旦在暴風雨中迷航,自然就會想起當年睿智的船長?
在2011年底的歐盟冬季峰會上,卡梅倫否決修改歐盟條約以捍衛(wèi)金融城的舉動讓人看到了幾分撒切爾夫人的影子。
當年,撒切爾夫人主張放松金融監(jiān)管、推動資本流動,令整個英國金融服務業(yè)從中收益。當然,在本輪金融危機爆發(fā)后,也有人指責禍根正是當年種下的。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