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真是一個“明察秋毫”又“鞭辟入里”的規(guī)定——數(shù)日前,中組部下發(fā)文件,要求加強學員管理、改進干部教育培訓的學風。這個規(guī)定強調(diào)諸個 “不準”,學員在校期間及結(畢)業(yè)后,一律不準以同學名義搞“小圈子”,不得成立任何形式的聯(lián)誼會、同學會等組織,也不得確定召集人、聯(lián)系人等開展有組織的活動,不得利用同學關系在干部任用和人事安排以及子女入學、就業(yè)、經(jīng)商等方面相互提供方便謀取私利。
這個規(guī)定很有針對性,也頗具“專業(yè)性”,因為“以同學名義搞小圈子”,已成為官場之上的另一種 “勾肩搭背”、某些干部中的另一股不正之風。
干部教育,是那么重要,例如黨校、培訓班等等,本是提高干部素質(zhì)的基地。然而也有這樣的官員,他對于去“學習”的莫大興趣,不在于加油充電,而在于“人脈”也。有的“學員”,半年三月,什么也沒聽進去,“成果”卻是“結識”了一批同學;有的“學員”,住校駐班,什么也沒學到,結業(yè)時卻得到一本 “通訊錄”——那可是寶貴的“聯(lián)絡圖”呵,何止“三百六十處”?“出去”之后,“小圈子”更加緊密,“聯(lián)誼會”、“同學會”更是“活動頻繁”,“召集人”、“聯(lián)系人”常年一呼百應,聚會之上、杯觴之間,其意不在于酒肉,也不在于閑侃神聊,而往往在于發(fā)展“關系”,互相提攜。更有甚者,在某些“同學會”上,相互拜托有之,請君引見有之,“拉兄弟一把”有之,“包在大哥身上”也有之。這里頭既有仕途官道上的投桃報李,也有生意場中的暗渡陳倉。
其實這樣的“勾肩搭背”,并不只是干部教育培訓的學風問題,利用各種淵源,編織和擴張關系之網(wǎng)的紐帶,可謂不擇其道。比如某些“同窗聚會”,便不是少時同學,十年未見,偶一之相會,那是校園里頭,同校同系,“出去”之后,雄踞一方者,才有資格定期“碰頭”,多的卻是“資源共享”、你托我?guī)?。又比如某?ldquo;MBA”的班,進去之人,大多已非青澀學子,而是有點“事業(yè)”的準“成功人士”,所以雖然學了什么令人懷疑,但一張新的“聯(lián)絡圖”卻已“加重搞活”,于是某類“同期會”等等,就成了仕途商場上“勾肩搭背”的又一種上“層次”的平臺。至于本來素不相識,因“公”聯(lián)袂游過一趟山水,甚至同赴拉斯維加斯“小來來”過一把的,回來之后,也要開“總結會”,還要一季半年“定期聚會”不斷,就更是離奇,卻也視之平常了。
“小圈子”、“同學會”等等,這樣一種“勾肩搭背”,說是一種新的不良風氣,其實又是舊糟粕的沉渣泛起。中國舊時的封建官場,講人以群分、物以類聚,發(fā)展到后來,就是朋黨,不但講人身依附,而且搞黨同伐異。同出師門,叫做“同門”,必須相互庇護;同屆及第,叫做“同科”,做了官要勾連一氣;便是同年進學的秀才,也叫“同案”,互相要加以提攜;至于舊軍界中,一起吃過兵糧的,則叫做“同袍”,到哪也要抱成一團……拉幫結派,是封建的通病,本不足奇,奇怪的是我們有些本該是“公仆”的人們,居然忘記了“要搞五湖四海”這六個大字,反而沉湎于官場的“小圈子”,深陷于宦海的“交際圈”和關系網(wǎng),豈非咄咄怪事。
官與商不能“勾肩搭背”,我們要高聲喝止;而官場里的這種“小圈子”,則是另一種“勾肩搭背”,我們同樣要高度警覺。中組部的諸個“不準”,宣示了廟堂之高,對于這種“勾肩搭背”的警告,直指流弊,振聾發(fā)聵,我們決不要置若罔聞——還是小平同志那句話,“‘小圈子’這個東西害死人哪”!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