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的事,即使有天大的困難我們也要做下去”
一塊豬肉,一鍋熱騰騰的酸菜,56歲的高俊平準(zhǔn)備著小年夜的晚餐。灶臺旁大床上,小孫子裹被而坐,對即將出鍋的美味充滿著期待。一陣腳步聲由遠(yuǎn)而近,敲門聲響起:“有人嗎?”
在包頭北梁區(qū),到高俊平的家,要穿過一條曲曲折折、坑洼不平的小巷,還要登上幾級石階。巷道逼仄,迎面來人要側(cè)身才能過;石階濕滑,需小心踩踏。門開了,看到站在門口的李克強,高俊平愣住了。“我可以進去嗎?”李克強笑著問。
高俊平這才反應(yīng)過來,搓著手一邊念叨著“家小,家小”,一邊將客人往屋里讓。
“過小年了,我來看看你們。”李克強低頭進屋。
這是一間十幾平方米的低矮小屋,大床挨著小床,灶頭碰著床頭,煤爐上架著土制暖氣管。多來倆人便難以下腳,進屋就得上床。高俊平在這里生活一輩子了。
坐在床上,李克強問:“家里收入怎么樣?”
“我下崗了。靠老伴的退休金生活。”
“屋子結(jié)實嗎?”
“外面有層薄水泥,里面是木質(zhì)結(jié)構(gòu)。冬天漏風(fēng),夏天漏雨。”
“看到你家這樣我很不安呀。”
“住慣了。”高俊平似乎很知足。
拉著他的手,李克強說:“我們要加快改造棚戶區(qū),讓你們搬進條件好的新房子。”
高俊平落淚了……
他向李克強說出心底話:幾十年了,做夢都夢見搬進樓房里呀!
高俊平家是北梁棚戶區(qū)家庭的一個縮影。先有北梁,才有包頭。這里曾經(jīng)寫下包頭輝煌歷史的第一頁,如今卻被城鎮(zhèn)化浪潮沖刷成城市的“低谷”——方圓13平方公里,像高俊平這樣的有12萬多人。
兩年前,李克強曾走進北梁,提出了棚戶區(qū)改造的要求。兩年后的今天,他重返故地。已有1萬多戶居民搬進新居。寒風(fēng)中,登上轉(zhuǎn)龍藏高坡俯瞰,一邊是兩年來已經(jīng)改造的嶄新建筑,一邊是等待變革的低矮老屋,灰蒙蒙的煙霧籠罩著。北梁,正在經(jīng)歷一場涅槃似的重生。對棚戶區(qū),李克強再熟悉不過了。他在遼寧主政期間就率先推動棚戶區(qū)改造,面積達2910萬平方米,被聯(lián)合國稱贊為“世界奇跡”。到中央工作后,在他主持下,這項工作向全國推開。約5000萬民眾居住條件因此巨變。
棚改推進五年了,下一步的路該怎么走?解剖一個麻雀,便可知微見著。北梁棚戶區(qū)便是這樣一只“麻雀”,面臨著錯綜復(fù)雜的改造難題。解決好這里的問題,對全國便會有一個把握。在北梁三官廟社區(qū)舉行的現(xiàn)場會上,李克強直奔主題:“你們不談情況,就說問題。”請來的幾位棚戶區(qū)居民代表直言不諱。
“棚戶區(qū)出行不便,取暖不好,希望解決。”
“二十個大院,約900個人一個廁所。有些人干脆在家里方便了。”
一位老人干脆地說:“改造就兩個字,‘要快’!”
李克強接過話來:“既快一點又好一點,達到一個理想的標(biāo)準(zhǔn),咱們一起努力好不好?!”
李克強說:“現(xiàn)在,棚戶區(qū)群眾是‘有居’卻‘憂居’,做飯、燒煤、如廁都很憂心。我們要把百姓‘憂居’變成‘宜居’。不能讓城市這邊是高樓大廈,那邊棚戶區(qū)連片;這邊霓虹燈閃爍,那邊連基本生活條件都不具備。”地方的同志反映了棚改中籌資、征地、拆遷困難,李克強一一回應(yīng)。他說,棚改是百姓天大的事,即使有天大的困難我們也要做下去。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