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漢成帝即位后,有感于母親一向無寵,雖貴為皇后,行事做人卻小心翼翼,后宮寂寞多年,所以他十分孝順皇太后。孝順的方式就是順從太后的心意,百般厚待母家諸舅。
王政君共有八個兄弟,王鳳居長,依次為曼、譚、崇、商、立、根、逢時。王鳳、王曼、王崇與王政君是同胞所生。成帝即位后第一件事,是加封襲爵陽平侯的王鳳為大司馬大將軍領(lǐng)尚書事。這個位置握有比丞相還要大的權(quán)柄,從王鳳以后,便成為外戚輔政的專職。此后,成帝又照太后的意思,于一天內(nèi),同時封太后的其余五個弟弟(王崇已先受封,王曼早死)為侯。這在前代是從未有過的事。
一個柔弱無用的女人,竟能決定一個時代的命運。
王政君無見識、平庸,卻能安居皇后之位,這與她丈夫漢元帝仁懦善良的個性有關(guān)。也正因為她毫無見識,在當上皇太后之后一味庇護外家,才造成了西漢后期外戚專權(quán)、政治腐敗的局面。
天賜良機
漢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春,皇后王氏見皇太子劉奭終日神思恍惚,郁郁不樂,十分著急。她稟明宣帝,想在后宮選幾個美人娛慰太子。這一天,皇后把太子召入中宮,對他說:“人死不能復生,皇兒還須節(jié)哀,善自珍重。天下美女多得很,還怕找不到可與司馬良娣媲美的人嗎?”
垂手而立的太子聽到這話,不禁悲從中來,他眼圈一紅,哽咽著說不出話來。前幾天,他的寵妃司馬良娣生病死了,臨死前,司馬氏對太子說:“妾死非天命所在,而是太子宮中幾個妃妾良人輪番祈禱詛咒我,而將我殺死的。”司馬良娣長得嬌柔嫵媚,太子寵愛已有多年,一旦早死,當然異常傷心,何況又是被害死的。所以,太子傷心之余,又憤恨難平,見了其他幾個妃妾,一個也不愿意接近。
見太子又傷心起來,王皇后十分心疼,忙說:“今奉皇上詔令,將五位美人送到這里讓皇兒挑選。”說完,就有宮人們引著五個盛妝的美女迤邐而出,來到太子跟前?;屎筚n她們一一坐下后,示意太子快作挑選。
太子懶懶地朝她們看了一眼。他心目中只有司馬良娣那一張花顏玉容,其他人無法闖進他的心扉。他只想揮手讓這五個女子退下去,但抬眼看見皇后那慈愛和期待的目光,他的心軟了,所以,他只得裝作樂意的樣子,隨手一指,說:“這一個即可!”
站在一旁的女官急忙順著太子的手勢找過去。是誰呢?她吃不準,又不敢再問,怕太子發(fā)怒。她猜想一定是坐在最靠近太子的排頭那一位,那美人穿著一件繡有紅色花邊的披風,顯得與眾不同,太子一定看中了她。于是,女官就點著那位美女,回稟皇后道:“太子選中美人王政君。”
第二天,就有侍中一人,與掖庭令一起奉皇后之命,將王政君送入太子的東宮。太子看在母親的面子上,再說王政君儀態(tài)嫻雅,正當年華,也就不加拒絕,當夜命她侍寢左右。第二天,太子便將她丟在一邊不聞不問了。誰知這位幸運的王政君僅一夕得幸,便暗結(jié)珠胎,到第二年,竟生下一個兒子。太子宮中,本有姬妾良娣十余人,七八年不曾生過一個兒女,因此,宣帝得了這個孫兒,如獲至寶,親自替他取名為劉驁,借《呂氏春秋》中“千里馬”之意。因為這個兒子,王政君在日后得以幸運地登上了后宮佳麗人人稱羨的皇后寶座。
王政君出身官宦之家,魏郡元城縣(今河北大名)人。祖父王賀曾任繡衣御史,父親王禁年輕時學刑法,后在長安任廷尉書記。王禁性情落拓不羈,貪酒好色,除正妻李氏外,還娶了好幾房小妾,共生有四女八男,王政君是他的第二個女兒。由于李氏早年改嫁,王政君從小失去母愛,在復雜的大家庭中,養(yǎng)成了柔順、怯懦的性格。她嫻靜、平實,與人無爭。長大后,父親為她擇婿,接連兩次,還沒過門夫婿就死了,所以有人說她命中克夫。但是,王禁不以為然,他對這個女兒抱著希望,親自教她讀書,兼習琴棋書畫,計劃日后將她送進皇宮,祈望將來一朝得幸,光耀門楣。
王政君十八歲那年,恰逢掖庭采選秀女充為“家人子”(后宮編制之外的預備宮人),王禁便將女兒送進宮。王政君等了一年,遇上皇后為太子選美,于是,天公作美,賜給她一個絕好的命運。
王政君盡管沒有得到丈夫的愛情,但她是一個幸運的女人。黃龍元年(公元前49年),漢宣帝駕崩,皇太子即位,為漢元帝。因王政君為元帝生了唯一的兒子,宣帝又特別喜歡這個孫兒,生前常置于左右,喚作“皇孫”,無疑把劉驁視作將來皇位的繼承人,所以,母以子貴,元帝不得不立王政君為皇后。
弱者的勝利
雅重儒術(shù)的漢元帝劉奭仁而不威,優(yōu)柔寡斷,不是一個有所作為的皇帝。這一點,漢宣帝在世時就已看出了。有一次,劉奭見父親用法過嚴,未免苛刻,進諫道:“陛下宜用儒生,毋尚刑法。”宣帝聽了十分生氣。說:“漢家自有制度,向來是儒法輪番并行,怎能專用德教呢?”劉奭不敢再說,拜別出宮。宣帝目送太子的背影,長嘆一聲說:“亂我家法者,必太子也!”
從這以后,宣帝一度產(chǎn)生過廢太子、另立張婕妤生的劉欽的念頭。劉欽聰明敏捷,喜歡經(jīng)書刑法,頗有才干,同懦弱的劉奭截然不同。宣帝曾稱贊他:“淮陽王真乃我子也!”不過,他還是念及劉奭為許皇后所生,許后曾與自己患難與共,又慘遭毒死,若廢太子,對不起許后,故放棄了廢立的打算。
漢元帝雖然沒有政治家的才干,卻是個不錯的藝術(shù)家。他喜讀史書,擅長音樂,能鼓琴瑟,吹洞簫,還熟諳音律,會自己作曲,譜新聲。晚年體弱多病,常以音樂自娛。在深宮備有鼙鼓,有時興致來了,親手擊鼓,緩急舒徐,很是入耳。
由于元帝喜好聲色,后宮美女如云。他不愛王政君,另寵兩位妃嬪,一為傅昭儀,一為馮昭儀。這兩人原來都是位列婕妤(地位僅次于皇后),后來,元帝為表示對她倆特殊的愛幸,就在六宮制度中增加了一級,名為“昭儀”,是“昭其儀尊而親密”的意思。昭儀在六宮中的地位同外朝的丞相等同,而爵祿可同王侯媲美。所以,元帝時代,昭儀同皇后的地位差別又縮小了許多。
傅、馮兩位昭儀,都比王政君長得美麗。傅昭儀嫵媚多才,很有交際手腕。她從小就被送進宮,是上官小妹身邊的才人,既有美色,又有才干,且善于和人周旋,故能上討皇帝歡心,下得宮人女役敬重,以至宮人們常常飲酒酹地,祝她健康長壽。
另一位馮昭儀,冷靜沉著,賢淑大方,元帝既愛幸她,又敬重她。這是因為有一次,元帝帶著妃嬪宮人們在后宮的虎圈觀看斗獸表演。正看得興致勃勃,突然一只大熊跑出圈外,攀殿而上直撲坐在上首的元帝,嚇得御苑兩旁的妃嬪貴人們爭相逃竄,只有馮昭儀不慌不忙,挺身向前,當然而立。左右武士趕來,格殺了狗熊,馮昭儀則未傷一根毫發(fā)。事后,元帝問她:“為何不怕危險,當然而立?”她答道:“妾聞猛獸得人而上,恐熊撲至御座,侵犯陛下,故以身擋之。”元帝聽后大為贊嘆。
同這兩位昭儀相比,軟弱無能又平庸無才的皇后王政君哪里是她們的對手?尤其傅昭儀,素懷大志,一心想當皇后,況且也為元帝生了兒子劉康。為使劉康取代皇太子的地位,傅昭儀投元帝所好,特地培養(yǎng)兒子學音律,使劉康深得元帝的寵愛。她等待著時機向元帝發(fā)動攻勢。
一天,她趁元帝心情尚好,試探道:“妾聞太子喜好酒色,只怕日久糟蹋了身子,將來怎好擔當大任?”她說得很巧妙。元帝聽了點點頭,說:“我也十分憂慮,只怕不肖子亂我江山。”元帝感覺到太子這幾年變得很厲害。過去,太子劉驁表現(xiàn)得好讀書,喜文藝,性情寬厚謹慎,言語舉止等十分遵守禮儀。有一次,元帝有急事召見太子,等了很久不見他來。原來他遵守宮廷禮制,不敢走天子專用的中間馳道,而是從邊門繞道行走,所以費了許多時間。元帝十分贊賞兒子在情急之中仍能遵守禮法,行止不亂。這事之后不久,元帝就冊立劉驁為太子。但是劉驁當了太子后,漸漸放縱起來,酒色、歌舞無一不愛。其實,這一點正是元帝自己帶壞了兒子,劉驁從小耳濡目染,豈能不受影響?
傅昭儀趁熱打鐵,進言道:“陛下不能不作出英斷來,山陽王(指她生的兒子劉康)德才都類似陛下,臣妾并非為兒子貪圖非分,實是為漢家長治久安著想。”
元帝禁不住傅昭儀的花言巧語,漸漸被打動了,但他不敢貿(mào)然破壞祖制,便找大臣們商量,大臣們都表示反對。王政君和劉驁聞訊后,十分憂急。幸虧有元帝的寵臣、駙馬都尉史丹極力保護太子。
史丹是大司馬史高的兒子,史高是宣帝祖母史良娣的侄子。作為外戚,史丹很得元帝倚重,凡元帝出入乘輦,史丹常陪坐在左右。太子初立,元帝命史丹護導太子,故史丹同太子的關(guān)系及感情較為密切。
不久,元帝的幼弟中山王劉竟病逝,元帝帶著太子去吊喪。仁柔的元帝撫著棺木悲慟不止,而太子卻毫無傷感的樣子。元帝十分奇怪,他知道中山王與太子年齡相近,從小關(guān)系十分親密,便怒聲問太子:“臨喪不哀,毫無情義者可仰承宗廟,為民父母么?”恰逢史丹在側(cè),史丹忙摘冠謝罪道:“臣見陛下悲哀太盛,故勸戒太子不要悲泣,以免增添陛下憂患,臣罪該萬死!”元帝被他瞞過,也就氣消了。
后來元帝對史丹說,劉康多才多藝,是個人才,太子比不上他,言語間流露出廢立之意。史丹連忙進諫道:“臣以為,治國之材,莫如聰明好學的皇太子,假若陛下以絲竹瞽鼓為才能,則黃門鼓吹郎陳惠和李微兩人,便能代替丞相匡衡,何不請他們兩人為丞相呢?”元帝一聽嘿嘿笑出聲來,暫時收起了廢立的念頭。
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元帝生了重病,傅昭儀及兒子定陶王劉康朝夕侍候在旁,王皇后和太子劉驁很少有機會見到他,狡黠善謀的傅昭儀乘機又哄勸元帝改立劉康為太子。元帝竟為所動,屢屢以漢景帝廢栗太子劉榮、改立膠東王劉徹的故事暗示尚書,希望尚書出面奏請廢立。聽到風聲后,王皇后仍是一籌莫展,任憑宰割,還是王皇后的哥哥王鳳想起史丹,忙去請史丹出面設法勸諫元帝。
史丹急急趕進元帝的寢宮,等到傅昭儀母子離開、元帝獨自一人昏睡的機會,他斗膽走進內(nèi)室,跪伏在離元帝近在咫尺的青蒲上面,連連叩頭。按漢宮規(guī)定,青蒲只有皇后可登,史舟因情勢危急,不得不冒死犯規(guī)強勸元帝。元帝聽見叩頭聲,微微睜開眼睛,見是史丹,忙問何事。史丹流淚說道:“臣冒死為太子說幾句話,太子位居嫡長,冊立已有多年,天下莫不歸心。如今外面到處傳言,說陛下將廢太子而改立定陶王,若真如此,滿朝公卿大臣必以死力爭,臣愿先自請死!”
元帝素性仁厚,不忍見史丹痛哭流淚,何況史丹一番話說得十分懇切,他原本心中也明白,太子是不應該輕易改立的。于是,他長嘆一聲,說道:“我身子日見衰弱,而太子和定陶王、信都王(馮昭儀生的兒子劉興)都還年幼,故心中常眷念不舍。廢立之事,我三思而覺不可,何況皇后一向謹慎,并無過失,太子又是先帝所愛,朕豈肯違背公議?請駙馬都尉放心就是。”
聽了元帝一番心里話,史丹十分感動,叩頭請罪說:“臣妄聽流言,罪當死。”元帝又囑咐史丹說:“我的病日見加重,恐不會見好。你可好生督導太子,使他做一個賢明有德之君,毋違我意。”經(jīng)過這次秘密談話,太子的地位才正式鞏固下來。
不多久,元帝駕崩,太子劉驁即位,為漢成帝,尊母王政君為皇太后。
老實無用的皇后王政君,本來不是傅、馮二位昭儀的對手。她得以不被廢,并能保住兒子的太子地位,既靠了史丹那樣忠心耿耿的大臣.也取決于漢元帝懦弱仁厚的性格。
庸人的悲劇
漢成帝即位后,有感于母親一向無寵,雖貴為皇后,行事做人卻小心翼翼,后宮寂寞多年,所以他十分孝順皇太后。孝順的方式就是順從太后的心意,百般厚待母家諸舅。
王政君共有八個兄弟,王鳳居長,依次為曼、譚、崇、商、立、根、逢時。王鳳、王曼、王崇與王政君是同胞所生。成帝即位后第一件事,是加封襲爵陽平侯的王鳳為大司馬大將軍領(lǐng)尚書事。這個位置握有比丞相還要大的權(quán)柄,從王鳳以后,便成為外戚輔政的專職。此后,成帝又照太后的意思,于一天內(nèi),同時封太后的其余五個弟弟(王崇已先受封,王曼早死)為侯。這在前代是從未有過的事。
成帝討好母親的目的,也是為了讓母親縱容自己在后宮迷戀聲色。成帝外貌長得魁偉端莊,舉止穩(wěn)重,看上去威嚴若神,但內(nèi)里卻是一個行為低級的酒色之徒。這在當太子時,就已經(jīng)暴露出來。即位以后,更變本加厲。例如在他登位的當年,他就廣泛征選良家女子以充后宮,不好意思自己出面,就借太后的名義下詔,蓋上太后的印璽。王政君也不加阻撓,她自己深居長信宮,只管享清福,對政事不聞不問。成帝在位二十六年,不理朝政,一意享樂,以致壞了漢家的根基,同這個毫無主見、只知縱容兒子、護持娘家兄弟的女人大有關(guān)系。
在太后的庇護下,王鳳得到成帝的專任,獨攬朝政,事無大小,成帝一概不管,悉由王鳳裁決,以至到后來,連成帝自己也無權(quán)直接委任一個小小的侍中之職。
王氏一門勢力日見膨脹,王氏兄弟全部封侯,王氏子弟個個握有大權(quán),連各郡國的地方長官也大多出自王氏門下。王家邸宅在長安城內(nèi)崇樓峻閣連綿數(shù)里,后庭姬妾成群,僮仆千萬。
王政君的幾個兄弟甚至恃寵而驕,藐視皇家的尊嚴。一次,成帝在宮內(nèi)宴請?zhí)蟮奈宓?、成都侯王商。席間,王商竟大膽向成帝提出違禁的要求,說自己體肥怕熱,皇上的明光宮三面臨水,十分涼快,想借住一夏避暑。這種事在帝制時代,是要殺頭的,但王家正當盛世,成帝對幾個舅舅一向遷就,居然答應下來。過了一段日子,成帝到王商家宴游,見后苑內(nèi)修鑿了一個巨大的水池,池中水波滔滔,水上還能行船,船上張著羽蓋,繞有彩帶。成帝覺得奇怪,何來這么多水充實水池?一問,才知道王商竟然將長安城墻鑿穿,引城外河水注入府內(nèi)。他心中很是不滿,又不便當面發(fā)作。
又有一次,成帝微服出訪,去太后七弟曲陽侯王根家里察看,成帝發(fā)現(xiàn)王根在后花園假山上修筑了一個樓臺,竟同未央宮內(nèi)白虎殿一模一樣,這在當時,也是嚴重的僭越行為。這下子,成帝大為震怒,嚴詞查問輔政的車騎將軍王音(王鳳的堂弟)。王商和王根這才知道犯了死罪,大為惶恐,上奏成帝,自請割鼻,向太后謝罪。成帝沒有允準,覺得這樣做有辱太后的體面。他下詔給丞相薛宣,要他查考漢文帝時誅殺外戚薄昭的故事。王家兄弟知道后都嚇壞了,一個個自負斧鉞跪在宮門外準備就戮。太后又是哭,又是鬧,成帝也不忍殺掉舅舅,這事到最后不了了之。
成帝后期,出了一個王莽,同王政君的扶持大有關(guān)系。
王莽是王政君的侄子,其父王曼早死,王氏一門唯有他家沒有封侯,故家境寒微。太后常在成帝跟前說二兄早死,孤兒寡嫂無依無靠,要成帝憐念王莽一家。王莽工于心計,對叔伯長輩極其謙恭有禮。王鳳病重時,他日夜侍候,衣不解帶,王鳳十分喜愛,臨死前極力向成帝保薦王莽。不久,成帝便封王莽為信都侯。封侯之后,王莽還不滿足,又用奸謀打倒了兩個政敵王立和淳于長,取得了大司馬的高位,掌握了輔政的大權(quán)。
成帝死后,因沒有親生兒子,他的侄子、定陶王劉康的兒子劉欣即位,為漢哀帝,王政君做了太皇太后。但是,哀帝也重用自己的舅家,他把祖母傅昭儀奉回到長安,同王政君一起并尊為太皇太后,號稱“帝太太后”。眼看,各派外戚又將形成新的尖銳斗爭,這位王政君,真是一個懦弱無用的老好人,不但不設法同傅太后爭權(quán),反而下詔要王莽辭掉大司馬的職位回家。她自己則對傅太后處處退讓,甚至傅太后無禮地稱她“老太婆”,她也不加計較。
漢哀帝重用男寵董賢,把國家攪得亂七八糟,不可收拾。王政君請王莽重新出山,掌握朝權(quán)。哀帝死后,沒兒子,王莽妄圖篡漢奪位,自己做皇帝,唯一的顧忌便是太皇太后王政君。而王政君在這重要的關(guān)頭,又是拿不定主意,一切聽從王莽擺布。
首先,王莽為便于弄權(quán),不肯立年歲較長的君主。哀帝死后兩個月,他才迎立成帝的另一個侄子、馮昭儀的孫子中山王劉衍為帝,史稱漢平帝。當時,漢平帝只有九歲。其次,討好王政君,讓她在不知不覺中主動交權(quán)。王莽對太皇太后極其恭順小心,無微不至。見王政君久居深宮,厭倦宮廷的單調(diào)生活,不時慫恿她出巡四郊,到處賜賞給一些孤兒寡婦,以使境內(nèi)的窮苦百姓都來歌頌太皇太后。他還封給王政君的姐妹以爵位,把最好的采邑分給她們。一旦自己專權(quán)擅政,達到幾乎和皇帝相等的威勢時,他又耍了一個最后的花招,讓合朝公卿大臣聯(lián)名上奏,說太皇太后年高體弱,不宜繼續(xù)參與政事,哪怕是一件小事也不應該管。于是,王政君只得把全部大權(quán)都交給了王莽。
平帝長到十四歲那年,已稍稍懂事了。他最憤恨的是王莽不讓他母親進京,拆散他母子,加之專橫跋扈,從不把皇帝放在眼里,所以,他在王莽跟前常流露出憤恨的神色。王莽怕平帝長大后不受控制,便下毒于酒中,把平帝毒死。這以后,又拖了三個月,立了一個年方兩歲的劉嬰做皇帝。這一切,已入垂暮之年的王政君自然無法過問。
立劉嬰之后的第三年,即公元8年,王莽假借天象,發(fā)動朝臣上奏太皇太后,讓她出面立王莽為帝。王政君生氣地拒絕了,但是,她哪有什么力量阻止王莽篡位呢?不久,王莽自立為帝,國號“新”,要王政君交出傳國玉璽,以表明自己稱帝的正統(tǒng)合法地位。王政君又拒絕了。這塊玉璽原是秦始皇的,劉邦入咸陽后,秦王子嬰將它奉獻給劉邦,它在漢宮內(nèi)世世相傳,至平帝死后,因劉嬰太小,玉璽便由太皇太后收藏,放在長信宮內(nèi)。王莽命自己的侄子、安陽侯王舜進宮去向太皇太后強行索要。
王政君明白王舜的來意后,怒罵道:“你們父子家族,蒙受漢家厚恩,富貴累世,不思圖報,反乘人之危,搶奪漢家江山,毫無情義可言。像你們這種人死了連豬狗都棄之不食!你們既然自立為新皇帝,就該另制新璽,何必用此亡國不祥之物!我是漢家的一個老寡婦,垂死之人,死了也同這塊玉璽一塊兒埋葬!”
她一邊哭,一邊罵,左右侍從宮人,也都流下了眼淚。王舜跪在地上,又愧又難受。他沉默了一會兒,抬起頭來對太皇太后說:“臣等也無話可說。只是如今新皇帝一定要這塊玉璽,太后怎么可能保得住它呢?”
王政君心想,王舜這話說得倒也中肯,王莽是不會甘心的。她怕受到更大的脅迫,只得取出玉璽,恨恨地摔在地上,罵道:“我是將死的人了,知道你們兄弟一定是會滅族的!”
王莽得了玉璽,高興極了。為了討好王政君,他尊王政君為“新室父母太皇太后”,還毀廢漢元帝的宗廟,專為她修筑一廟,以為將來奉祀之用,因她人還健在,取名“長壽宮”。待宮室布置完備,王莽在長壽宮宴請?zhí)侍?,誰知王政君一看到她丈夫的宗廟被毀,又驚又傷心,哭著說:“這是漢家的宗廟,都是有神靈的,為何毀壞了它?假如鬼神無知,又何必用廟?我是先帝的后妃,豈能用先帝的宗廟陳放吃食?”哭完,又對左右說:“此人輕慢神靈,必不為神保佑!”
這位老婦人在悲傷中又活了五年,至新朝始建國五年(公元13年)才死,享年八十四歲。死后,被王莽葬于漢元帝的渭陵,但中間用一道溝,把她同元帝隔開。
當王政君手握玉璽,不肯交給王莽的時候,怎么會想到,正是她自身,促成了王莽篡漢的可悲結(jié)局。王氏一門,因她而出了五個大將軍,十個侯爵,使西漢末期外戚專權(quán),國家權(quán)柄倒持??梢姺饨▽V茣r代,個人對社會政治所起的作用,連女人也不例外。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