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中國首屆兒科醫(yī)學獎――“宋慶齡兒科醫(yī)學獎”,在京頒獎。我所李龍教授領銜的《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的基礎與臨床研究》榮獲此項殊榮,成為全國五位獲獎者之一,也成為北京地區(qū)唯一享此殊榮的專家。日前,所黨委做出決定,號召全所開展向李龍同志學習活動。
重科研以科技成果提升臨床工作
畢業(yè)于中國醫(yī)科大學的李龍大夫,系小兒外科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小兒外科學會委員,國際小兒腔鏡外科學會會員,英國小兒腔鏡外科學會會員,日本小兒腔鏡外科學會會員,中國微創(chuàng)外科雜志編委等國內9個學術雜志的編委。1990年他從師于我國小兒外科奠基人、北京兒童醫(yī)院張金哲院士,多年來在張院士及幾代小兒外科前輩的精心指導和臨床研究經驗資料積累的基礎上,在周圍同事們的全力協(xié)助和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成績。
1995年和2000年他分別赴英國、香港和日本進修學習小兒腹腔鏡外科和小兒肝移植技術。在國內率先開展了經腹腔鏡治療先天性膽總管囊腫、膽道閉鎖、高位肛門閉鎖、巨結腸、腎盂積水和斜頸等外科疾病。
李龍大夫重視臨床與科研工作相結合,他的科研工作選題都是針對臨床實際工作中所遇到的一些難題。近年來潛心研究用保留脾臟、遠端脾靜脈腎靜脈分流手術治療小兒門脈高壓;不開腹、單純經肛門切除先天性巨結腸;采用腹腔鏡膈肌修補縫合治療新生兒膈疝等方法,較好地避免了門脈高壓術后復發(fā)出血、小兒手術切口大、腸粘連等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減輕了患兒的痛苦和家庭負擔。侵襲多根血管的巨大肝母細胞瘤和IV期神經母細胞瘤手術風險極大,一直被認為是小兒外科的禁區(qū),他領導的課題組在不懈的解剖和動物實驗研究基礎上,大膽探索出了不阻斷血管一次性徹底切除腫瘤的手術治療方法,取得了腫瘤殘存率為零,巨大肝母細胞瘤和IV期神經母細胞瘤存活率達到90%以上的成績。
膽道閉鎖是國人最常見的消化道畸形之一,每年我國有3000個左右這樣的兒童出生。過去先天性膽道閉鎖被認為是不治之癥 。膽道閉鎖的預后與確診時的年齡密切相關,而早期診斷一直是一個世界性難題,李龍大夫和同事們經幾年不斷深入研究,率先將微創(chuàng)腹腔鏡技術用于膽道閉鎖的早期診斷中,在該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使該病的早期確診率達100%。
多年的勤奮鉆研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李龍大夫在國內外發(fā)表論文100余篇,承擔過五項國家自然基金課題和科技攻關課題,四次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以上獎項。著有《小兒腹腔鏡手術圖解》,《小兒外科指南》和《小兒腹腔鏡手術(光碟)》三部專著。
施妙手讓更多患兒享有健康生活
一位安徽合肥的十六歲患者患有“一穴肛”,即陰道、尿道、腸道共用一個通道,是極為復雜的泄殖腔畸形。李龍大夫發(fā)現(xiàn),此患者屬嚴重的一穴肛畸形,非常少見。由于她的膀胱頸、尿道、陰道皆有缺失,此外脊椎神經、骶骨、脊髓發(fā)育情況都不是很好,因此手術極為復雜。通過手術為她解決三個問題:一是膀胱頸和尿道成形,使得病人可以控制住尿;二是陰道成形,使得病人以后能成為一個正常的女孩;三是由于病人的輸尿管和膀胱對接不很吻合,要重新對接輸尿管和膀胱。
手術成功后,患者和其母親激動萬分,她們開心地說:“苦盼了16年終于等到了這一天……”
李龍大夫已開展治療一穴肛手術數(shù)十例,成功率達95%。采用球囊持續(xù)擴張的技術,誘導共同管腔擴大生長來產生足夠的與尿道和陰道組織結構相近的黏膜,其后將其一分為二分別成形尿道和陰道,這樣一期完成尿道、陰道和肛門直腸的成形手術。手術后患兒不但獲得良好的排尿和排便控制功能,而且會陰部外觀滿意,成形后的陰道會隨著生長而發(fā)育,結構符合生理。該手術方法的研究論文被權威雜志《美國小兒外科雜志》發(fā)表,論文被選在第八屆國際小兒肛腸大會上宣讀,并獲得大會設立的優(yōu)秀研究成果獎(GAPS獎)。
漏斗胸畸形不但影響孩子的形體美觀,更重要的是會造成孩子的心肺功能損害和心理發(fā)育障礙。一名9歲男孩生后不久被發(fā)現(xiàn)胸脯向內凹陷,吸氣時更明顯。到當?shù)蒯t(yī)院求治,得知是漏斗胸畸形。九年來,孩子受盡了漏斗胸的折磨,每年都要為此住一兩次醫(yī)院;個頭比同齡小朋友矮一截。今年2月初,其父母在網(wǎng)上查詢到有了新方法治漏斗胸后,帶著孩子來到我院求治。李龍大夫和同事們在患兒兩側胸壁各切一3cm小口,借助胸腔鏡將一特制的金屬板從凹陷的胸骨底穿過,頂起胸骨,漏斗畸形很快就不見了。手術僅用25分鐘,出血不足5ml。新手術不切除肋骨,損傷極小,孩子很快就康復出院了。
腸重復畸形是小兒外科常見的消化道畸形之一,手術切除病變的腸管是唯一的治療方法。傳統(tǒng)上根據(jù)外型進行分型,治療上采用將正常腸管隨同病變腸管一并切除術式。這樣患兒會損失了部分賴以吸收營養(yǎng)的正常腸管。李龍大夫和他的同事們探索出單純切除重復腸管保留正常腸管的新術式,也就是說,保留正常的主腸管、單純切除重復的病變腸管,治療患兒100余例,獲得成功。在國際上發(fā)表后,被稱為“李氏分類法”和“李氏術式”。目前該手術方法已被國內外小兒外科醫(yī)生廣泛采納。
獻愛心 用精湛醫(yī)術救治千百患者
熟悉李龍大夫的人都說他是“拼命三郎”。他幾乎“長在手術臺”旁。幾個月的時間里,在外科醫(yī)護人員通力配合下,李龍大夫和他的專業(yè)組共完成了百余例小兒腹腔鏡手術,包括普外、泌尿、新生兒、胸科和骨科矯形等系統(tǒng)的多種高精尖手術術式,手術取得滿意療效,患兒治愈出院,并發(fā)癥為零。腹腔鏡手術有著傳統(tǒng)手術所不具備的優(yōu)越性:一是恢復快,患兒住院時間短,增加了周轉率和床位使用率;二是手術創(chuàng)傷小,術后患兒的切口瘢痕不明顯,受到患兒和家屬的贊許;三是腹腔鏡的放大作用使手術操作精細、準確,減少了手術并發(fā)癥;四是促進小兒微創(chuàng)外科在我院的成功普及和推廣,標志著我院小兒外科進入國內領先行列。
醫(yī)者父母心。李龍大夫不斷探索手術的新方法,以求用最小的創(chuàng)傷、最利于患者恢復的方法、盡量低廉的費用解決患者的問題。如腹腔鏡治療先天性膽道閉鎖不但有損傷小、恢復快、腹部切口瘢痕不明顯的優(yōu)點,而且具有術野顯露清楚、解剖部位準確、出血少,吻合確切等優(yōu)點。此研究論文被第11屆亞太內鏡外科大會選為大會發(fā)言。常規(guī)的甲狀腺瘤開放手術需在頸前區(qū)做一個較大的橫行切口,手術以后留下一個永久性傷口疤痕,不但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外貌美觀,而且由于傷口粘連,疤痕處皮膚有時會隨著表情變化而異常活動。李龍大夫采用內窺鏡下手術切除甲狀腺瘤, 切口做在腋窩部,僅5mm長,在前胸做兩個3mm的切口導入微型器械,游離切除甲狀腺腺瘤。因為頸部皮膚沒有切口,手術后疼痛輕,看不出切口。采用該手術方法的療效受到了患兒和家屬的廣泛好評,隨訪最長5年,顯示效果好,無腫瘤復發(fā)者,切口瘢痕幾乎看不出來。李龍大夫用愛心和精湛的醫(yī)術為千百個小患者解除了病痛,為千百個家庭送去了歡樂。
為不斷攀登小兒外科的高峰,李龍大夫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同時,單位領導和同志們對他的幫助和支持,更成為他不竭的動力。他感慨地說:是首兒所領導班子營造的講科學、講正氣、講團結、重學術、重人才的發(fā)展環(huán)境為他充分施展才智提供了舞臺;是首兒所有著嚴謹、進取、團結、奉獻良好傳統(tǒng)的外科集體,特別是科主任、黨支部的鼎力支持和協(xié)作,讓更多優(yōu)秀的人才插上騰飛的翅膀,為兒科醫(yī)學事業(yè)的發(fā)展、造福一方兒童做出新貢獻。
作者:班雁萍
責編:鄭 瑜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