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紀念館是一所位于北京市東城區(qū)燈市口西街豐富胡同19號的普通小四合院,地方不大,300平左右;地處鬧市王府井附近,卻有難得的幽靜清雅。游客走進來,多半也不自覺的變得安安靜靜,好像生怕打擾了什么。院中兩棵老舍先生當年親手植下的柿子樹,今年剛打過枝,不短一段春寒過去,眼看夏天嗖一下來到,也便都不甘寂寞的綠葉蔥蘢、花朵滿枝起來。就在這兩棵柿子樹下,今年悄悄的新添了三叢不那么起眼的綠色灌木,看起來跟原有的一叢薔薇有些相似,也有些不同。這三叢植物有個名字,叫做“洋牡丹”。在它們的背后,還有個小小的故事。
花的原主人叫劉淑芝,家住北京市朝陽區(qū),花白的短發(fā)整整齊齊,腰板挺得很直,是位很精神的老太太。這些洋牡丹原來就種在劉女士舊居的小院里,大家枝條都齊齊地向上生長,絕不旁落?;ㄊ侨岷兔利惖姆凵?,盛開的時候,嗬,那是香極啦。它們那也是有年頭了,劉女士祖上傳下來,養(yǎng)了得有上百年,感情深厚,每天看看花,松松土,澆澆水,別提多愉快了??墒牵本┦凶兓鞘且粋€快,日新月異的,舊有規(guī)劃不斷被完善,劉女士的小院也很快面臨拆遷。從小平房換到大樓房當然是好事,可是——花呢?樓房雖然有陽臺,總是憋屈了這百年的老伙伴。劉女士發(fā)了愁。
那這時劉女士的老伴提出個點子,咱們得給花找個好去處,要能細心養(yǎng)它的,另外,這花要是有更多人能看到,不是更好嗎?劉女士的老伴曾經(jīng)聽過老舍先生的課,對他的謙和可親有印象,倆人都是老北京,《駱駝祥子》、《茶館》、《四世同堂》、《龍須溝》,都是耳熟能詳。這么一合計,老舍先生就是咱北京的代言人,他又喜歡養(yǎng)花,故居也保留著小院子——得,捐給老舍紀念館吧,又給花找了好下家,又能讓更多人看看咱家花。
老舍紀念館接到電話也很高興。大家都知道,老舍先生是個熱愛養(yǎng)花啊養(yǎng)貓啊養(yǎng)金魚的人,從小到大那么些課文,《養(yǎng)花》啦,《貓》啦,刻畫得是栩栩如生,有趣極了??墒抢仙峒o念館建館以來,因為院內(nèi)要給游人留出行走余地,又要小心濕滑危險,并沒有在院子里留很多的綠化余地。雖然現(xiàn)在的院子也有柿子樹、棗樹、香椿樹、玉簪花,可是跟以前一百來盆菊花的熱鬧熙攘顯然是不能比的。看著露出來的土地,不少游客總有點遺憾,更不要提一進院子就嚷著“花在哪里”“貓在哪里”的小學生們了。只是,老舍紀念館畢竟是小,經(jīng)費也不足,館容美化就暫時提不上日程了。(題外話一句,今年紀念館終于申請到經(jīng)費,有計劃要把小院美化一番了。)現(xiàn)在接到熱心觀眾的捐贈,紀念館十分重視,當即派出僅有的一輛車,又派了三個人——整個紀念館也就10個人——一路就開去了劉女士的舊居,在劉女士和老伴幫助下,小心翼翼的把這叢花連根兒挖了起來,帶著點護土,又一路盡快地開回了紀念館,當時就選好位置,分了三叢,跟原有的一叢薔薇一起,剛好在柿子樹下種了一排。只是今年的天氣不作美,先是冷,然后下雨,接著驟熱,洋牡丹卻也跟這院里的其他植物一樣,生機勃勃的在綠葉片片中抽出小花苞來了。不過按劉女士的說法,今年的洋牡丹還是開得比往年晚些。
5月的一個周末,陽光明媚,劉女士和老伴溜達著來到老舍紀念館,探望老伙伴。紀念館這時正熱鬧,十來個首博的志愿者來交流,跟著在紀念館做義務講解的大學生院里院外的細細看。劉女士也沒打擾他們,就自己在院子里圍著花看了又看。紀念館值班的干部沒見過劉女士,上前一問,才知道原來如此。于是趕緊拿來相機,給劉女士夫婦在院子里拍合影留念,又詢問了地址好寄過去。劉女士夫婦,站在花叢前,去年剛立起來的老舍銅像邊,笑得十分開心。
是啊,這院子牽著不少人的心,就像老舍先生,在人民的心中永遠留著個清晰的身影,和善的笑容。按父親孫之雋遺愿,向館里捐獻《駱駝祥子畫傳》展覽一套的孫燕華女士;年年不顧高齡千里而來、幾次向紀念館捐款的日本老舍研究會會長中山時子女士及會員們;還有,還有那些沒有留下名字,卻會記得在清明節(jié)為老舍獻上一束花的普通觀眾們——正是大家的愛心,才令這個安靜的院子,總不缺訪客,總不少春意盎然,秋柿滿枝。
作者:何婷
責編:張哲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