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晨網(wǎng)10月21日報道)500多支百姓宣講團,數(shù)以萬計的百姓宣講員;他們走進高校、走進人民大會堂……所到之處,掌聲、淚水、笑聲不斷。四年來,普通百姓用自己的視角、語言講述生活中的愛與關懷,訴說百姓與黨的血肉聯(lián)系。為什么他們的宣講群眾喜聞樂見?一場好的宣講報告會如何煉成?近日,記者走進幕后,為您揭秘百姓宣講“背后的故事”。
挖線索:主動尋找選出精華
生動感人的百姓故事線索從何而來?市委講師團負責組織線索收集和撰稿的趙孟軼告訴記者,面對報上來的線索,工作人員往往要抽絲剝繭,選出最精華的部分。“有時一大篇材料里只有一句話是亮點,我們要就這句話再深入地挖掘。”再就是自己找線索,“利比亞戰(zhàn)亂期間,北京建工集團利比亞項目部黨委書記夏書仁帶領著2800多名工人和農(nóng)民工兄弟,在黨和政府的親切關懷和全力幫助下,一個不少安全返回祖國的故事感動了很多人,這個線索就是我們自己挖掘的,主動找到了建工集團”。
趙孟軼說,撰稿人基本都是媒體從業(yè)者,有著豐富的采寫經(jīng)驗。寫的都是老百姓的真人真事,用的也都是采訪中老百姓的大白話。初稿完成后,稿件還要反復修改,有的改了十幾遍。
磨細節(jié):推敲文案造就精品
宣講團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幾乎家喻戶曉:房山區(qū)法院女法官厲莉突破醫(yī)學禁區(qū),兩次為素昧平生的上海小女孩桑桑捐獻造血干細胞。然而大家并不知道,這個感徹天地的故事差點無緣與大家相聞。
當時的情況是:經(jīng)過5天培訓,厲莉馬上就要開講了,然而就在距離首場報告會只有2天時,她卻突然提出要退出百姓宣講團。原來,每當厲莉講到她第二次捐獻造血干細胞還是沒能留住小桑桑生命時,總是情緒失控、泣不成聲、哽咽著再也講不下去。“我不愿再提起這件事兒,我努力地想忘掉它,因為那是我心里永遠的痛!”
市委講師團的領導聽完厲莉的話,沉思了一會兒說:“讓我?guī)湍愀囊桓男v詞吧。”兩天后,厲莉如期登上了首場報告會的講臺,并獲得了圓滿成功。她的宣講詞里多了這樣一句話:“從此我們兩個人的路要由一個人來走,兩個人生命的價值將由一個人去追求!”就是這句話,讓厲莉有了信心和勇氣,她覺得自己不是一個人在“戰(zhàn)斗”。
練功力:封閉訓練“化繭成蝶”
臺上,宣講員嗓門兒洪亮、慷慨激昂。很多觀眾納悶,都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咋講得這么聲情并茂?他們不知道,這臺上的“八分鐘”凝聚著臺下不少人的“功力”。市委講師團的尹佳慧專門負責帶宣講員培訓,她告訴記者,首先宣講團的培訓老師都絕對“專業(yè)”,其中不乏北京人藝退休的老演員。接下來,宣講員將接受5天的 “封閉式訓練”。
市委講師團領導用形象的比喻來引導宣講員,“百姓宣講要學習蝴蝶飛舞的藝術,輕松自然,不要有一點表演的痕跡;同時要起伏有致,像蝴蝶的翅膀上下飛舞很有韻律。”一時“化繭成蝶”成為宣講員們的“口頭禪”。
臺下揭秘
培訓師:“只有自己感動了才能感動別人”
瞧那站姿、看那手勢、聽那飽滿的情感……誰能想到這些宣講員并非科班出身,而是醫(yī)生、法官、大學生、村民、戰(zhàn)士、公共文明引導員等來自各行各業(yè)的普通百姓。“我們有一個宣講培訓輔導人才庫,所有輔導老師風格不一,有的大氣、有的婉轉,但他們都很專業(yè),一般都是文工團、劇院退休的老演員”。
北京人藝退休的王大年,從2009年百姓宣講團初建,就擔任百姓宣講員的輔導工作,很多大家印象深刻的宣講員都是從他那兒“出徒”的。其實,最初面對著毫無基礎的百姓宣講員,他也犯難:“我是搞表演的,但話劇表演運用到這上肯定不行,太夸張做作,老百姓覺得假,不信。宣講的風格要樸實。”
有時候,王大年像導演給演員講戲一樣,用談心或一問一答的方式啟發(fā)宣講員,更深一步挖掘稿子里滲透的真情實感。“都是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兒,要還原他們最真實的狀態(tài),只有自己感動了,他們才能去感動別人,才能讓觀眾產(chǎn)生共鳴。”
稿子背熟了,如果臺下有媒體照相、觀眾手機突然響等情況怎么辦?這些很容易讓宣講員走神甚至忘詞兒。對此,王大年還專門對百姓宣講員進行了抗干擾訓練。對于形體上的訓練,王大年也不放松,“上臺要有氣場,目視前方、腰繃直、腿有力量。不要怕觀眾,要征服觀眾!”
宣講員:下苦功,說夢話都在背稿
記者曾聽過多場百姓宣講,有時看到身邊的觀眾用紙巾擦著泛紅的眼圈,絕大多數(shù)是聽到大家的熱烈掌聲與笑聲,偶爾也聽到前后排的觀眾發(fā)出一聲由衷的贊嘆,“這十分鐘的講稿,他們怎么背出來的!”
“我們私底下常開玩笑,說宣講員已經(jīng)達到‘人稿合一’的境界了”。尹佳慧說,玩笑歸玩笑,宣講員能流利地講故事自然有原因。“首先故事都是老百姓親身經(jīng)歷的事兒,不是空泛的理論,自然不難記。再說,用的也都是老百姓自己的語言,是大白話,不是文縐縐的書面用語”。尹佳慧說,宣講員并不完全照本宣科、一字不差,有時候忘了,就用自己的話接著把故事順下去了。
尹佳慧告訴記者,有位宣講員大姐年齡不小了、文化程度也不高。在封閉訓練時,大姐聽到其他宣講員的故事好,深受感動。看到別人講得好,也有點著急。她自己暗下決心,非常用功。晚上怕打擾同屋宣講員休息,竟偷偷地躲在衛(wèi)生間練習。后來同屋的說,晚上聽到大姐說夢話,仔細一聽,竟然都是宣講稿。現(xiàn)在,這位大姐已經(jīng)講得非常出色了 。“還有位宣講員,說實話,當初真是嘴不靈。別人參加了一期培訓班,他參加了四期。但這位宣講員肯下苦功,也熱愛宣講,功夫不負有心人,現(xiàn)在他已經(jīng)成為宣講員中的佼佼者了。”
“2009年剛開始宣講,一上臺,燈光一打,攝像機在我眼前,我真蒙了,一碰話筒就哆嗦,哪見過那樣的場面?,F(xiàn)在連市里、帶區(qū)里我宣講的次數(shù)不下70次,早就克服了緊張的心理。”門頭溝區(qū)城子興民社區(qū)外來務工人員高樹義告訴記者,現(xiàn)在是臺下觀眾越多,他情緒越飽滿,越有激情。尹佳慧說,的確有不少宣講員愛上了宣講,“有一位宣講員是個科研人員,以前性格特內(nèi)向。”參加宣講后,這位宣講員后來明顯開朗幽默了,在人民大會堂那次講得也特別好,完全不怯場。“聽說現(xiàn)在有點話癆了。”尹佳慧笑著說。
對話
“群眾參與宣講的積極性越來越高”
四年前,百姓宣講剛剛開始的時候,李愛民就開始參與組織工作。四年來,他感受頗深。
“百姓宣講的規(guī)模越來越大了。2009年的時候,我們只有6個團,每個團10個人。今年,我們的團達到了500個,以前是市里統(tǒng)一組團,今年是各個區(qū)縣、鄉(xiāng)鎮(zhèn)街道、各單位成立了自己的宣講團。”時任百姓宣講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的李愛民介紹說,“基層黨員干部群眾參與百姓宣講的積極性越來越高了。比如城管大隊以前確實會受到公眾的誤解,通過宣講,他們的工作也得到了大家的認可。以‘講故事’的形式,而不是說教的形式,觀眾不會有抵觸,達到了宣傳的目的。”
李愛民說,近年來,百姓宣講的影響力逐漸擴大,吸引了許多中央企業(yè)參加。“今年我們的宣講員中多了外國人,是朝陽區(qū)的一位美籍華人。”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