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冬,北京的第一場雪迫不及待地來了,比常年的初雪日期早了25天左右。
這場大雪是今冬第一場雪,也是繼今年“7•21”特大自然災害后,對北京市應急能力的又一次嚴峻考驗。
此次降雪過程,主要集中在氣溫較低的3日至4日夜間。城區(qū)的雪主要集中在夜間,到了4日白天,城區(qū)陸續(xù)轉變?yōu)橛陫A雪和雨。
據市氣象臺統(tǒng)計,整個降雨雪過程中,從3日8時至4日20時,全市平均降水量為56毫米,城區(qū)平均降水量為62毫米,東南部地區(qū)平均降水量為68毫米,降水量最大的是海淀鳳凰嶺,達到99.6毫米,積雪深度最大的是從3日下午便開始下雪的延慶,延慶劉斌堡路面積雪達到69厘米。
在長達30多個小時的雨雪互轉過程中,北京平均降水量超過58毫米,突破北京“冬半年”降水的歷史極值。
人們還沒來得及欣賞初雪的美麗,便開始擔心:這場稱為自1960年以來延慶歷史上最大的一場降雪,會給這個經歷了特大暴雨災害的城市增添怎樣的一段故事?
預警
11月5日中午,德勝門汽車站門口,十幾個人圍在調度室的門口,想知道開往延慶的919路公交車什么時候能夠恢復。而得到的答復依然是:等通知。
調度室的工作人員介紹說:“前天發(fā)往延慶的車還在京藏高速上堵著呢!什么時候能發(fā)車,還得看救援情況以及延慶總站的通知。”
在北京科技大學延慶分校讀書的王航天無奈地說,昨天就該回學校了,可公交和火車都停了,已經來過車站兩次的他,決定再去北京北站試試運氣。
“火車減速了,比平常慢了近一個小時,但總算回來了。”下了火車的王航天發(fā)現到學校的公交還未恢復,在路上他得知,京藏高速已經全線開通。
“還好,天氣預報提前說了要下雪,政府和個人都有心理準備,要是像7月份那次大暴雨一樣,不知道會有怎樣的后果。”家住延慶的出租車司機韓師傅聽同樣跑出租的朋友說,這次去往延慶的“各路救援人員來得挺快”。
而這份心理準備,源自充分的準備。
為了應對這次強冷空氣,北京已經在1日啟動了今冬明春掃雪鏟冰應急保障工作,氣象局在3日8時啟動Ⅳ級應急響應,當晚24時,北京今冬供暖工作也正式啟動。
從2日11時起,北京市氣象局就開始通過電視、電臺、報紙、網絡等各種媒體渠道向全市發(fā)布雨雪天氣的最新情況消息。
在此過程中,移動、聯通等電信部門向市民發(fā)送了3000萬條天氣預報短信提醒,也是氣象局歷史上發(fā)布條數最多的。而今年的7月25日和9月1日,天氣預報短信提醒發(fā)布量不到2000萬條。
同時,北京市氣象局從4日凌晨3時開始,發(fā)布了暴雪橙色、紅色預警,道路結冰橙色預警。這是北京市使用預警機制以來,首次發(fā)布最高級別的紅色暴雪預警。
北京市氣象臺臺長喬林表示,考慮本市出現的暴雨、暴雪天氣過程,按照北京市氣象局氣象應急相應預案標準,綜合專家會商意見,北京市氣象局決定啟動一級應急響應。
這是自2008年奧運會氣象服務以來,北京首次啟動該預案。該預案啟動后,北京市氣象局每一小時就要向市應急辦報送實時天氣情況。
而對天氣變化最敏感的機場也提前做好了準備。首都機場飛行區(qū)配備了170輛保障車輛,500名工作人員在崗位上待命,以應對跑道和飛機的除冰雪工作,飛行區(qū)也專門設立了4塊除冰坪。
風雪夜,活躍于“7•21”特大暴雨中的“雙閃車隊”再次集結,以運送“風雪夜歸人”。
為應對因雨雪可能造成的突發(fā)情況,120急救中心300余輛急救車備班待命,999急救中心也有130輛車待命。
而對于“7•21”暴雨中備受詬病的易積水點段和下凹式橋區(qū),交管部門也進行了視頻巡檢,同時安排了民警值守。警方與路政、排水、融雪等各個部門保持暢通聯系,一旦降雨量過大,橋下嚴重積水,交管部門將隨時封閉道路。
11月5日,當人們在晴朗的天氣中開始一周的工作時,發(fā)現路面已經清理干凈,沒有積水和積雪殘留。
11月3日,當北京市區(qū)還在大雨中等待落雪時,交管部門已經在市區(qū)啟動了等級上勤方案,并將在降雪開始后提升等級,加派警力上路值守。
一旦出現嚴重雨雪天氣,對某些重點橋區(qū)路段的通行構成威脅,警方將果斷采取封路措施。同時,6.3萬名環(huán)衛(wèi)工人也緊急備勤,隨時清除可能出現的積雪。
“又是下雨又是下雪的好幾天,我甚至還準備了防水的鞋子,但出門發(fā)現積水和被雪壓斷的樹枝都已經清理干凈了。”穿著靴子的李女士一邊說一邊匆匆走向地鐵口。
在7月暴雨中幾近癱瘓的公交路線這次也未因雨受阻,部分線路適時啟動空調,保證車廂內溫度。
暴雪來臨之前,公交部門就表示,將隨時關注天氣情況,重點加大對延慶、門頭溝等山區(qū)公路的關注,提前啟動應急預案,山區(qū)公路出現道路積雪時,有可能采取繞行、停駛等措施。
同時,地鐵部門也啟動應急預案,地面線做好座椅電加熱開啟準備,車輛在出庫前提前預熱。地鐵員工在車站鋪設防滑墊,擺放提示牌。北京地鐵還通過官方微博提醒“鐵絲”要注意增添衣服,防寒保暖,上下樓梯時小心慢行,扶穩(wěn)扶手,注意安全。
北京市交通委表示,地鐵和公交線路將根據天氣和客流情況,隨時加開臨客,保證市民正常出行。
如同媒體人西坡所言,事先有專業(yè)及時的預警,做好充分的準備,然后,及時調整救援策略,多年不遇的暴雪對一個城市來說,就不是太大的問題。
無論是信息平臺提前預警,還是相關的配套機制跟進,在供暖、交通、交管等方面都做到了未雨綢繆。
在這次大雪中,城區(qū)基本沒有受到影響,而降雪比較大的西部和北部山區(qū),救援行動也在積極進行當中。
救援
當市區(qū)的人們還在“遺憾”雪消融得太快時,延慶縣的暴雪卻讓人有些措手不及。
“活了60多年,沒見過這么大的雪。大風刮著,雪都是橫著下的。”延慶縣劉斌堡的劉阿姨在3日、4日兩天晚上都是和家人聊著天度過的。
劉阿姨拍拍身下的炕說:“4日晚上又下了一宿,我們就在這兒坐著說話,怕睡著了大雪把房子壓塌。”
劉阿姨家掃起的積雪足足有一人高,房檐上的冰柱偶爾滴下幾滴融化的冰水,這預示著京藏高速北京延慶水關到八達嶺大約4公里最后一段處于封閉狀態(tài)的路段也快開通了。
為了搶險逆行進入高速公路的掃雪車、執(zhí)勤車還停在車道上。工作人員則站在路邊目送著這些最后滯留車輛的離開。
在這些隊伍中,還有列隊整齊的武警北京總隊的戰(zhàn)士們。武警北京總隊副總隊長拓成祥對法治周末記者說,經過近1000名武警40多小時的工作,京藏高速的積雪已經全部清理完畢。等最后一輛滯留的車輛離開,他們就要返回了。
據首發(fā)集團介紹,11月3日晚8點,京藏高速出京方向八達嶺隧道發(fā)生事故,造成該路段嚴重擁堵達4公里。事故處理完后,由于降雪達到暴雪級別,山區(qū)路段氣溫低,路上所撒的融雪劑被大雪覆蓋,路面積雪嚴重,被困的車輛有700余輛大貨車和20余輛小客車。
公路上的執(zhí)勤人員告訴法治周末記者,京承高速、京港澳高速以及京承高速北京段4號都已經完全開通,封閉的這段積雪較厚,作業(yè)時間比較長。
為了配合積雪的清理作業(yè),4日下午,交管部門在京藏高速的西關以北路段采取了封閉措施,交通民警在沿線的出入口采取分流措施,京藏高速出京方向從昌平西關出口處禁止通行。這些路段也在道路疏通后逐漸恢復正常。
11月4日凌晨3點,武警北京總隊緊急出動600余名官兵,背著鐵鍬,趕赴京藏高速八達嶺路段疏通道路,救援被困車輛和群眾。拓成祥副總隊長比著膝蓋說,當時雪有50多厘米,路上又都是車,離目的地有七八公里車就走不動了,戰(zhàn)士們徒步前進。邊進發(fā)、邊清障、邊掃雪,凌晨5點多才到達目的地。
上午10點,當地道路被搶通,被困車輛也開始陸續(xù)駛離。然而由于風雪較大,上午剛剛搶通的路段再次被冰雪覆蓋,有的路段積雪深達80厘米。
此時滯留的車輛大部分為貨車,德勝門汽車站調度員所說的919路公交車也身在其中,而車上的乘客早已離去。
同他們一起被轉移的還有其他被困的2000多人。武警戰(zhàn)士在停留的車輛中多次往返,將車上的被困群眾轉移到可以防風防雪的八達嶺隧道,再由十余輛大巴載著這些人到臨時設置在八達嶺特區(qū)辦事處的休息點安置。
但是有不少司機并不愿意離開自己的貨車,“車上都裝著貨呢,哪能放心走”。武警官兵稱會有專人巡邏,保障他們的貨物安全,貨車司機才放心地離開自己的車。
韓師傅回憶說,山里積雪很平常,早些年遇到雪災,車常常一堵就是半個月。延慶縣巡邏的民警說,不同于以前了,現在下雪就是命令,即使在家休假,也都隨時準備出動。
下雪,對于巡警、武警、環(huán)衛(wèi)工人、養(yǎng)路工人以及承擔著協(xié)調指揮的政府部門來說,同樣是個無聲的命令。
雖然車輛停滯,雖有寒風、饑餓,但很多人還是感受到了外界的溫暖。
但也有一些東西讓他們感到心寒。
大雪中,兩名附近的村民扛著方便面箱子,拎著暖水瓶從車隊邊經過,頻繁地敲著每輛車的窗戶。村民不斷地問:“要方便面嗎?要熱水嗎?”
至少已經8個小時沒有吃東西的人們,在聽到20元的時候,搖了搖頭。而想要出京的人,在聽到兩倍于平時的車費時,也搖了搖頭。
彼時,當北京市大榆樹鎮(zhèn)的工作人員為110國道滯留的大貨車司機送去熱乎乎盒飯時,他們發(fā)現,送飯的最大難度不在天冷路滑,而是很多司機擔心上當受騙,不敢輕易打開車門接受。
一場暴雨,一次大雪,帶來的思考還有很多。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