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47年5月中共中央工作委員會從陜北來到西柏坡,到1948年5月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以及中共中央和解放軍總部機關由陜北東渡黃河到達西柏坡,再到1949年3月黨中央遷往北平,在這兩年多的時間里,西柏坡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山村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解放戰(zhàn)爭最關鍵階段的戰(zhàn)略指揮中心,這一特殊的歷史使得西柏坡被賦予了特殊的文化意義——西柏坡精神是這個歷史文化中的重要內容。毫無疑問,西柏坡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的寶貴精神遺產,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一種體現,同時,我們更應該從政治文化的角度來解讀它,因為它是在特定的政治環(huán)境下發(fā)展、形成起來的 ,直接推動了我們黨、國家、民族的政治文化建構。
所謂政治文化,主要指的是特定政治團體、民族政治活動的主體等所具有的政治態(tài)度、政治信仰、政治感情、政治價值等決定人們政治行為、政治認知的內在精神層面的內容。不同的國家、民族、政黨之所以具有不同的政治行為、政治選擇,就是因為他們具有不同的政治文化。政治文化具有歷史傳承性的特點,它與一個民族、國家、地區(qū)的特有文化息息相關,但不等同于這些具體的歷史文化與傳統(tǒng),它具有自己的特點。人們的具體政治活動無疑既是特定的政治文化的體現,也是這種政治文化形成的重要源泉。西柏坡精神從一定的意義上是中國共產黨政治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由我們黨中央在這段時期的具體實踐而形成的,所以,研究西柏坡精神一定要注重從政治文化的角度去著手,從中汲取營養(yǎng),以豐富我們黨的政治文化。當前,作為一種政治文化,西柏坡精神對于我們黨的建設仍然具有啟示意義,我們需要在實踐中認真地加以利用和踐行。
以問題意識為中心,以明確的目標為導引,凝聚全黨共識,確定奮斗方向
在政治文化中,很重要的內容就是特定的政治實體要按照一定的政治理念的導引而開展政治實踐,這個政治實踐當然不是靜態(tài)的,而是依據客觀情況的變化不斷地加以調整,以不斷地朝著自己的政治目標前進。在這個政治實踐過程中,政黨主體必須時時有明確的問題意識,不能患得患失,不能忘卻自己的任務和目標,而要不斷地提出問題,以此作為每一不同階段的任務,以此來凝聚整個政治團體的共識,使得個體明確地認識到自己所處的政治處境,產生一種政治緊迫感,并把這種政治危機感、緊迫感化為繼續(xù)前進的動力。
中共中央工委和中共中央在西柏坡的時候,正是中國共產黨的事業(yè)面臨巨大轉折點的時候,無論是在政治上還是在軍事上,中國共產黨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從政治上來看,由于國民黨首先挑起了內戰(zhàn),中共爭取和平的努力得到國內人民的同情,使得中國共產黨得到了國內一切進步和愛好和平人士的擁護;從軍事上看,在1946年7月到1947年5月的11個月的時間里,人民解放軍共殲滅國民黨軍112萬人,斃俘其旅(將)級以上軍官202名。但與此同時,中央工委在1947年到達西柏坡的時候,國民黨無論是人數和裝備都占據優(yōu)勢,我們的軍隊在西北戰(zhàn)場、山東戰(zhàn)場上都面臨嚴重的壓力。在這個時候,作為具有解放全國理想的中國共產黨既不能悲觀,更不敢輕敵,而是冷靜嚴肅地考慮當時的局勢,以便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具有強烈的問題意識,以此為促動點,以扎扎實實的工作態(tài)度來帶動整個工作的發(fā)展是當時中央工委和黨中央在西柏坡時期思考問題的重要出發(fā)點。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