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因公出國(境)、公車購置與運行、公務接待所產生的消費合稱“三公消費”,其中的公款出國(境)旅游、超標購置公車與公車私用、公款大吃大喝等行為長期以來飽受社會輿論詬病。三公消費早已成為一種普遍的現象,并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2012年3月以來,媒體從業(yè)者廖紅波為申請“三公經費"信息公開,起訴多個鎮(zhèn)政府,但至今僅有3個鎮(zhèn)政府較為完整地提供了相關信息。廖紅波稱,有官員拒絕公開三公經費,稱他在給政府找麻煩,“如果老百姓都來問東問西,政府啥事兒都干不成了”。
【原因分析】
一是基層群眾不懂得行使監(jiān)督權。這在很大程度上“寵壞”了相關政府不愿意接受 “三公經費公開”的監(jiān)督,并理直氣壯的聲稱是“給政府找麻煩”;
二是法律法規(guī)不健全。關于三公經費的預、決算法律法規(guī)的不健全,客觀上為“三公經費”的不公開制造了大環(huán)境;
三是鄉(xiāng)鎮(zhèn)等基層財務管理制度不健全。各級政府,特別是鄉(xiāng)鎮(zhèn)政府,由于財務制度的不健全,致使包括“三公經費”的資金使用管理和記錄不科學、不規(guī)范,超支太多,不敢公開;
四是問責力度不到位。正是因為三公經費不公開少有問責,公開了是自找麻煩,當事官員自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才致使三公經費的公開一拖再拖。
【對策措施】
基層政府“三公經費”公開需要來自公眾監(jiān)督的壓力,需要完善后續(xù)跟進制度。同時當然要重視行政機構內部由上而下的壓力和上級部門的示范作用。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出反應。
一是國家機關和公職人員要樹立“納稅人”意識。所謂“納稅人”意識,就是一定要清楚,國家和政府的運轉是靠納稅人的錢來維系的,稅收是國家財政之基。我們經常說“百姓是衣食父母”,就是這個道理。既然納稅人出了錢,當然就有權利知曉這些錢是如何消費的。有了“納稅人”意識,官員們就應該摒棄“官本位”思想和特權觀念,勇于放棄“既得利益”,而“既得利益”應該是“三公消費”制度改革的最大障礙。
二是加強法制教育。促成像廖紅波這樣的權力斗士越來越多,通過他們的努力實踐,帶動起更多的基層群眾產生監(jiān)督政府公開三公經費的意識,提高他們監(jiān)督能力,以社會監(jiān)督倒逼政府部門及早全面公開“三公經費”。
三是法律法規(guī)的不斷健全和執(zhí)行力度的不斷加大。通過強有力的制度執(zhí)行,讓那些不公開“三公經費”的政府的違法成本大幅度提升,使他們產生“我要公開”的主動意識和主動作為。
四是地方政府的持久貫徹落實。地方政府必須掃清財務管理不規(guī)范障礙,腳踏實地、真心實意、一以貫之的抓好“三公經費”公開的落實工作。唯有政府的有力貫徹,才能使其他各方的努力變成推動“三公經費”公開的有力推手,真正促進“三公經費”的合理化、最小化。
五是要加強預算管理。預算管理是財政支出的“總閘門”。把好預算這道關,就等于控制了財政支出 的“水龍頭”。加強預算管理,把預算外收入全部納入預算管理,從源頭上減少或者說杜絕“三公經費”的不合理消費,將政府的所有消費均置于“陽光照射”之下。另外,要強調預算的剛性約束作用,非經嚴格的法定程序不得隨意改變預算。
六是加強制度建設。建立督促基層政府如實申報的制度,保證公開結果的真實性。對未作申報、故意作不準確申報、其他罪狀三方面加大處罰力度。建立積極的監(jiān)督監(jiān)察制度。紀檢監(jiān)察機關要主動出擊,對廉政風險高的崗位進行重點排查,積極、主動的發(fā)現問題、追查問題。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