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宣誓不貪污、不腐敗,我感到似曾相識,一查新聞,原來現(xiàn)在正在流行“宣誓秀”:北大舉辦了“廉潔自律、愛崗敬業(yè)”座談,30多名即將赴黨政機關、事業(yè)單位、大型國企工作的畢業(yè)生代表參加了活動,簽署了承諾書,并向全國大學畢業(yè)生發(fā)出廉潔自律的倡議書;四川省委組織部、人事廳也聯(lián)合發(fā)出《認真做好新錄用公務員宣誓工作的通知》,今后,四川省新錄用的國家公務員,都必須面對國旗進行宣誓。
不過,這些宣誓對于遏制貪污腐敗能起到多大的效果,就沒有多少人認真進行研究了。有人認為,宣誓能促使人反省,使人良心發(fā)現(xiàn);也有人說,宣誓能使人耳濡目染,從而得到廉潔教育??傊?,宣誓比不宣誓好。然而,這些說法事實上很難站得住腳,如果我們承認人性有其脆弱一面的話,那么我們就應當承認人在巨大的利益誘惑面前,是很難經(jīng)受起考驗,宣誓既不能在其萌生貪欲時及時制止或者暴露其不法行為,也無法作為事后加重其懲罰的依據(jù)。我相信,在現(xiàn)今已經(jīng)抓獲的貪官中,找出些曾經(jīng)宣誓過的人,并不是一件難事。所以,宣誓能起到多大的用處,的確令人懷疑。
其實,在我看來,宣誓是泊來之品。在西方社會,在各種場合進行宣誓是比較常見,總統(tǒng)就職時要手按《圣經(jīng)》宣誓;證人在法庭上作證時,要手按《圣經(jīng)》宣誓。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中也說:“誓言在羅馬中有很大的力量,所以沒有比立誓更能使他們遵守法律了。”那么,為什么西方社會會很看重這種宣誓的形式,并且宣誓也的確在西方社會起到相當?shù)淖饔媚兀?/p>
這就必須從西方的文化中談起,西方文明來源于“兩希”文明,即希伯萊文明與希臘文明,也就說西方社會長期信仰基督教,受基督文明浸染甚深。在基督教的語境中,誓言是一種很神圣的事情,正是因為上帝自己對自己進行過發(fā)誓,才有創(chuàng)世,才有神與人類和諧相處。在這種有神論的基礎上,一個信教的人手按《圣經(jīng)》宣誓,就不僅僅是他與他自己的良心的宣誓,而事實上,是他向神的宣誓,這種宣誓事實上構成了他與神的一種契約。所以,如果他違背了誓言,他就是違背了與神的契約,是要受到神的懲罰的。因此,一個宣誓過的人,盡管誓言并沒有外在的約束,但冥冥中的神的存在,本身就構成對他的約束。所以,我們說,正是一個人的信仰決定了誓言對他起到有效的約束作用,而不僅僅是他的良心、社會輿論或者廉潔教育。
所以,宣誓本質(zhì)并不是一種外在的制度約束,而是個體愿望的自我表達,要讓其起到效力就必須以信仰為前提。換句話說,只有某個人有信仰,才可能使宣誓成為對他的制度性約束。而我們今天處于社會轉(zhuǎn)型時期,許多舊有觀念被打破,而新的觀念沒有樹立,思想震蕩劇烈,許多人的物欲橫流中,失去了信仰,他們頭腦中沒有崇高的社會理想,他們只相信現(xiàn)世與功利,他們計較著一時一處的得失,鉆一切可能鉆的空子。所以,在我看來,今天,我們的宣誓淪為“宣誓秀”的奧秘可能就在于此。
陀思妥耶夫斯基多次告誡后人,上帝死后,人是否可以為所欲為?所以,人性的關懷與道德理想,也可以作為人們的一種信仰。今天,與其不斷地舉行各種宣誓儀式,就不如多培養(yǎng)人們形成自己的信仰;或者說,等人們普遍形成了自身的信仰后,再來進行宣誓儀式也不遲。否則,宣誓就有可能成為看似神圣,但在儀式表演完后大家一轟而散并不當作一回事的一場鬧劇。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