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為什么呢?其實原因并不難理解。大凡反腐倡廉,應當從幾個方面著手:首先是給官員以適當足夠的薪酬,解決“不必貪”的問題;其次是思想政治教育,解決“不想貪”的問題;第三是建立健全監(jiān)督和約束制度,解決“不能貪”的問題;最后才是對腐敗分子實行嚴厲打擊,解決“不敢貪”的問題。此外還要有適當?shù)姆审w系來作為整個反腐敗工作的保障。
而明朝的情況又是什么樣子的呢?
首先,朱元璋的充滿了革命浪漫主義色彩的寇老西兒政策,徹底粉碎了“不必貪”的任何可能性——官員們想吃塊肉就必貪無疑。如果我們認為朱元璋的設想狀態(tài)是令人滿意的,不在乎官員貪腐,那么確實沒有必要再提高官員們的待遇了,甚至乎你把官員的正俸都給他扣光,乃至要官員們倒貼(賣官),都照樣會有無數(shù)人對當官趨之若鶩。然而,這真的是我們想要的社會嗎?一旦真的要打擊腐敗,而又不提高官員待遇的話,人才流失就是不可避免的了。朱元璋時代猛殺貪官的時候,就出現(xiàn)過這樣的現(xiàn)象,官員們辭官的辭官,裝瘋的裝瘋,甚至于常常遇到找不到人當官的尷尬局面。實在沒有辦法了,就直接到國立大學(國子監(jiān))里去抓大學生,也不管學得怎么樣,有沒有工作經(jīng)驗,一概拉去當官,而且不是從基層干起,而是一下子就趕鴨子上架到相當高的職位上去,最離譜的竟然有直接授布政、按察使的。倘若一個人文學院學習中國古代思想史的大二學生,突然被人從宿舍里叫出來,告訴他,明天要去某個省當省長或是政法委書記。不難想象,這位新任的封疆大吏能夠給他轄區(qū)的幾百萬人民提供些什么樣的服務。
當然,從理論上來說,如果能夠真正切實地解決“不想貪”的問題,那么包括“不必貪”在內(nèi)的其他所有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人人都是寇老西兒不就天下太平了嗎?然而,這又回到了我們一開始的問題——您愿意喝“圈茶”不?
同樣,一味理想化的政策導向也使得明朝過于嚴苛的反腐敗法律體系變得完全無法執(zhí)行,除非你能把99%的官員都殺掉。于是,有法可依變成了無法可依,量刑全靠官員主觀決斷,腐化墮落、得財買放皆生于此。而煌煌的《大明律》、《大誥》剩下的唯一功用就是成為某些人手里進行政治迫害的工具,用來尋機找茬打擊自己的政敵,而真正的大蛀蟲卻得以逍遙法外。
應該說,朱元璋在監(jiān)督機制方面是下了一些工夫的。在明代的政治體制中監(jiān)察權高于一切,我們所熟知的巡撫、巡按等封疆大吏就是由長期監(jiān)察同一個地區(qū)的都察院監(jiān)察官員演變而來的。朱皇帝們對都察院的監(jiān)督不放心,又設置了專門“以下察上”的六科給事中,就這還感覺不夠放心,又派自己的親兵——錦衣衛(wèi)進行偵察,就這仍不放心,索性連身邊的太監(jiān)也出動了,成立了一堆各種各樣的“廠”,織成了一張從乾清宮伸向四面八方,覆蓋全國的監(jiān)督大網(wǎng)。網(wǎng)不可謂不大,覆蓋面不可謂不廣,監(jiān)督不可謂不周密。然而,所有這些參與撒網(wǎng)的人卻都無法在不破壞網(wǎng)的情況下正常地生活,在一起受窮和一起貪污之間,他們通常會選擇后者。于是,這張大網(wǎng)最終就成了上下串通、內(nèi)外勾結、徇私舞弊、貪污腐敗之網(wǎng)!有明一代,腐敗之風最厲害的,正是那些監(jiān)察官員——那些都察院的御史們、六科的給事中們、錦衣衛(wèi)的指揮們和東廠、西廠、內(nèi)行廠的太監(jiān)們!這樣,到了最后,真正用心去抓腐敗分子的就剩下了皇帝一個人——假如他有這個閑心思的話,難怪他會覺得所有人都在欺騙自己呢。
這一切問題的根源,就在于朱元璋的指導思想違反了基本的人性和社會規(guī)律——你非要讓不是圣賢的人去做圣賢,最終的結果就是非但得不到圣賢,反而連正常人也得不到了,只能得到魔鬼!而如果你把人們當正常人來看,用對付正常人的辦法來激勵、約束、鞭策他們,你至少可以得到正常人,如果政策和運氣不錯的話,也許還可以得到一批好人。
有人可能把這個問題給我們的啟示簡單地理解為高薪養(yǎng)廉,這是一種很狹隘的想法。要知道僅僅靠高薪是養(yǎng)不了廉的,反腐敗必須從前面所討論的幾個方向進行綜合治理,而這所涉及的一系列制度都適用這個道理。甚至不光是反腐敗,就是一切社會制度的制定也都適用這個道理。也就是說,我們固然應該提倡和鼓勵高尚的道德,但若是按人人都必須做圣賢、做公仆、大公無私的假設來制定制度,其結果必然是不切實際、適得其反的。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