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埃爾《黑格爾的邏輯學》一書摘要[148] (1915年)
2011-12-08 12:33
我要評論
字號:
喬治·諾埃爾《黑格爾的邏輯學》
1897年巴黎版
日內(nèi)瓦圖書館,Ca,1219[注:這是圖書編號?!幷咦
該書曾以論文形式分期發(fā)表于《形而上學和道德問題評論》雜志;編輯是克薩維?!とR昂。[149]
作者是唯心主義者,而且是渺小的唯心主義者。他轉(zhuǎn)述黑格爾,保護黑格爾不受“現(xiàn)代哲學家”的攻擊,把黑格爾同康德等對比。索然無味,毫不深刻。對唯物主義辯證法只字不提:想必是作者對唯物主義辯證法一無所知。
現(xiàn)將黑格爾的一些術語的譯名列舉如下:
Etre—Essence—Notion.(Mesure etc.)
[存在—本質(zhì)—概念。(度等等)。][注:方括號中的文字是我們加的,下同?!幷咦
Devenir(das Gewordene)[變易的]。
L’être déterminé(Dasein)[定在]。
être pour un autre(sein-für-Anderes)[為他存在]。
Quelque chose(Etwas)[某物]。
Limite(Grenze)[界限]。
Borne(Schranke)[極限]。
Devoir être(Sollen)[應有]。
être pour soi.(Für-sich-Sein)[自為存在]。
Existence hors de soi(Auβer-sich-Sein)[自身以外的存在]。
La connaissance(das Erkennen)[認識]。
Actualité(Wirklichkeit)[現(xiàn)實]。
Apparence(schein)[外觀]。
être posé(Das Gesetztsein)[設定的存在]。
Position(setzen de Reflexion)[設定的反思]。
Fondement ou raison d’être(Grund)[根據(jù)]。
L’universel(das Allgemeine)[普遍]。
Particulier(das Besondere)[特殊]。
Jugement(das Urteil)[判斷]。
Raisonnement ou Syllogisme(schluβ)[推理或三段論法(推論)]。
還要指出作者的可笑的企圖:可以說是要替黑格爾辯護,駁斥那種說黑格爾哲學是“實在論”(應讀作:唯物主義)的指責。在黑格爾那里,“哲學整個說來是三段論法。正是在這種三段論法中,邏輯是普遍,自然界是特殊,而精神是個別”(第123頁)。作者“分析”(=咀嚼)邏輯學中最后關于從觀念向自然界過渡的那幾句話。結論是:智慧通過自然界(在自然界中)認識觀念=規(guī)律性,抽象等等……不得了啦!差不多是唯物主義了!!……
“把自然界從精神中抽出來,觀察自然界本身,這樣做是不是就回到了最素樸的實在論呢?”
“不錯,黑格爾在邏輯學和精神哲學之間插入了自然哲學,從而持實在論的觀點,可是他并沒有任何不徹底性……黑格爾的實在論只是暫時性的。這是一個必須加以克服的觀點。”(第129頁)。
“至于說實在論包含有相對真理,——這是無可辯駁的。如此自然而普遍的觀點不可能是人類精神的偶然謬誤……為了征服實在論,它<辯證法>首先必須讓實在論有充分的發(fā)展,只有這樣,它才能證明唯心主義的必要性。這就是為什么黑格爾把時間和空間當作自然界最一般的規(guī)定,而不當作精神的形式??雌饋碓谶@一點上他是和康德有分歧的,然而這不過是表面上的和字面上的分歧而已……”
“……這就說明為什么他<黑格爾>談到感性的質(zhì),好象感性的質(zhì)是為物體真正固有的。令人驚訝的是,馮特先生就根據(jù)這一點指責他無知。難道這位博學的哲學家竟以為黑格爾從來沒有讀過笛卡兒、洛克甚至康德的著作嗎?如果他是實在論者,那并不是由于他的無知,也不是由于他的不徹底性,而只是暫時性的,是由于他遵循著自己的方法?!?第130頁)
{注意黑格爾=“實在論者”注意}
作者在把黑格爾同斯賓諾莎作比較時說:“總之,黑格爾和斯賓諾莎都贊成使自然界服從邏輯?!?第140頁)但是他說,在黑格爾那里,邏輯不是數(shù)理邏輯,而是矛盾邏輯,是“從純粹抽象向?qū)嵲凇边^渡的邏輯(等等)。至于斯賓諾莎,據(jù)說“我們同他<斯賓諾莎>在一起就會成為唯心主義的反對者”(第138頁);因為“精神世界<斯賓諾莎的>是和物體世界并列的,而不是在物體世界之上……”
“……發(fā)展觀念,對黑格爾主義來說如此典型,對斯賓諾莎來說則毫無意義……”(第138頁)
黑格爾發(fā)展了柏拉圖的辯證法(“他和柏拉圖都承認對立面的并存是必然的”(第140頁))——萊布尼茨接近于黑格爾(第141頁)。
諾埃爾保護黑格爾,反對人們指責黑格爾是泛神論者……(據(jù)說這種指責的理由是):
“……絕對精神——他的<黑格爾的>辯證法的頂峰——不是理想化和神化的人的精神又是什么呢?除了自然界和人類以外,是否還有什么地方存在著他的上帝呢?”(第142頁)
諾埃爾的“保護”就在于強調(diào)(反復說明)黑格爾是唯心主義者。
黑格爾是不是“獨斷論者”?(第6章:《黑格爾的獨斷論》)是的,在非懷疑論的意義上、在古代人所說的意義上他是獨斷論者(第147頁)。而在康德那里,這=“自在之物”的可知性。黑格爾(和費希特一樣)是否認自在之物的。
{黑格爾不是“懷疑論者”}
在康德那里,“不可知論的實在論”(第[148]頁末尾)。
“……康德從不可知論的觀點來給獨斷論下定義。誰認為自在之物是可以規(guī)定的、不可認識之物是可以認識的,誰就是獨斷論者。此外,獨斷論可以具有兩種形式……”(第149頁)或者是神秘主義,或者是
{康德不可知論者}
“……它也可以天真地把感性現(xiàn)實提升為絕對現(xiàn)實,把現(xiàn)象和本體等同起來。這樣,我們就碰到經(jīng)驗論的獨斷論、碰到庸人的和對哲學一竅不通的學者的獨斷論了。唯物主義者就犯了這第二個錯誤;第一個錯誤是柏拉圖、笛卡兒以及他們的門徒所犯的錯誤……”
{注意唯物主義者=“獨斷論者”}
據(jù)說,黑格爾連獨斷論的影子也沒有,因為“人們當然不會指責他不承認事物對思想的相對性,因為他的整個體系是以這個原則為基礎的。人們也不會指責他不加分析、不加批判地使用范疇。難道他的邏輯不正是對范疇的批判,不正是比康德的批判更深刻得多的批判嗎?”(第150頁)
“……當然,他<黑格爾>屏棄本體,從而把現(xiàn)實置于現(xiàn)象中,但是,現(xiàn)象本身中的這個現(xiàn)實,只是直接的現(xiàn)實,因而是相對的和內(nèi)部不完全的現(xiàn)實。它只有在固有意義上并且在它進一步發(fā)展的條件下,才是真正的現(xiàn)實……”(第151頁)
“……此外,在理智的東西和感性的東西之間沒有絕對的對立,沒有分裂,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感性的東西是預期的理智的東西,理智的東西是被理解了的感性的東西……”(第152頁)
(黑格爾甚至對你這個庸俗的唯心主義者也有點用處!)
“……感性存在,本來包含絕對的東西,我們通過不間斷的漸進過程從前者上升到后者?!?第153頁)
“……因此,不管怎么說,康德的哲學具有神秘的獨斷論的基本缺陷。我們在他的哲學中找得到這種學說的兩個特征:感性的東西和超感性的東西的絕對對立,以及從前者向后者的直接過渡?!?第156頁)
在第7章《黑格爾和現(xiàn)代思想》中,諾埃爾提出奧古斯特·孔德(Comte)的實證論,并進行分析,稱之為“不可知論的體系”(第166頁)。
(同上,第169頁:“實證論的不可知論”。)
{實證論=不可知論}
作者把實證論當作不可知論來批判,有時對它的不徹底性抨擊得還不錯,——例如,他說,關于規(guī)律或事實中的“恒久性”(“恒久的事實”,第170頁)的來源問題是回避不了的:
“……由于承認它們<恒久的事實>的不可知或可知,人們就會或者走向不可知論,或者走向獨斷論哲學……”(第170頁末尾)
據(jù)說雷努維埃先生的新批判主義是折中主義,是介于“實證論的現(xiàn)象論和本來意義上的康德主義”之間的中間物(第175頁)。
黑格爾的庸俗化者諾埃爾在侈談道德、自由等等的時候絲毫沒有談到自由是對必然性的理解。
黑格爾著作的法譯本有:維拉譯的《邏輯學》、《精神哲學》、《宗教哲學》、《自然哲學》;
沙·貝納爾譯的《美學和詩學》。
關于黑格爾主義的著作:
埃·博西爾《黑格爾主義的前輩》。
保·雅奈《黑格爾和柏拉圖的辯證法》(1860)。
馬里安諾《意大利的現(xiàn)代哲學》。
維拉《黑格爾哲學入門》。
載于1930年《列寧文集》俄文版第12卷
譯自《列寧全集》俄文第5版第29卷第291—296頁
注釋:
[148] 《諾埃爾<黑格爾的邏輯學>一書摘要》寫在1914—1915年《哲學筆記本》中的最后一冊里,這一冊筆記本標題為《哲學》。摘要的前面是路德維?!み_姆施泰特《自然科學和技術歷史指南》一書的札記(見本卷第348頁)?!?79。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