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收載的是列寧在1920年5月至11月期間的著作。
1920年4月下旬風云突變,波蘭地主和資產階級的軍隊,無視蘇維埃俄國政府一再表示的真誠的和平愿望,在法、英等帝國主義的唆使和支持下,悍然進攻烏克蘭。與此同時,盤踞在克里木的弗蘭格爾白衛(wèi)軍也傾巢而出,乘機發(fā)動新的進攻。正在集中精力醫(yī)治戰(zhàn)爭創(chuàng)傷、重建經濟生活的蘇維埃人民不得不再一次動員起來,投入保衛(wèi)無產階級政權的斗爭。經過5個多月的反復較量,波蘭反動勢力得到了應有的教訓,損失慘重,被迫于10月12日同蘇維埃俄國和烏克蘭簽訂了初步和約。10月下旬,紅軍揮師南下,直搗克里木,肅清了弗蘭格爾匪幫。至此,蘇維埃俄國的廣大國土,除遠東等一部分地區(qū)外,已經全部解放,延續(xù)達3年之久的外國武裝干涉和國內戰(zhàn)爭以蘇維埃俄國的勝利而告結束。1920年夏天,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舉行了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這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的重大事件。
國際工人運動和共產主義運動問題是本卷涉及的一個主要問題。編入本卷卷首的《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是列寧精辟論述無產階級革命政黨的戰(zhàn)略和策略問題的重要著作。共產國際第一次代表大會(1919年3月)以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當時西歐許多國家剛剛成立的共產黨缺乏革命理論修養(yǎng)和斗爭經驗,沒有掌握馬克思主義的戰(zhàn)略和策略思想。這些黨除了受到右傾機會主義的侵蝕,還出現(xiàn)了一股“左”傾思潮。一些所謂左派人物否認黨內必須有鐵的紀律,不愿進行艱苦細致的爭取群眾的斗爭,反對共產黨員在改良主義工會中進行工作,反對參加資產階級議會活動,反對同其他黨派實行任何妥協(xié)。年輕的共產黨如果照這些主張去做,必然放棄對工人運動的領導,走上嚴重脫離人民群眾的宗派主義絕路。列寧在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召開前夕撰寫的這部著作,全面地剖析了“左派”共產黨人的錯誤,用俄國三次革命的經驗幫助他們深刻認識并自覺糾正這些錯誤。
列寧在這部著作中首先指出,俄國革命的某些基本特點具有國際意義,在無產階級革命的一些非常重要的問題上,一切國家都必然要做俄國已經做過的事情。他撰寫這部著作的目的就是要結合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最迫切的戰(zhàn)略和策略問題,向各國共產黨介紹俄國革命的經驗,幫助它們學會運用布爾什維主義的具有普遍意義的策略原則。
列寧強調,布爾什維克取得成功的一個主要條件是它有著極嚴格的真正鐵的紀律,得到了整個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真誠擁護。他論證說,無產階級政黨的這種嚴格的紀律是靠無產階級先鋒隊的覺悟、它同廣大勞動群眾的密切聯(lián)系和它的正確的政治領導來維持的。布爾什維克所以能夠建立并且在異常艱苦的條件下實現(xiàn)極嚴格的集中和鐵的紀律,是因為布爾什維主義是在堅固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上產生的,而且經過了長期革命實踐的錘煉。
列寧接著詳細說明了布爾什維主義歷史的幾個主要階段的特點,介紹了布爾什維克黨豐富的斗爭經驗:如何根據(jù)形勢的變化交替運用各種不同的斗爭手段和斗爭形式,如何為奪取革命勝利進行謹慎的、周密的、長期的準備。列寧指出,布爾什維主義是在同工人運動中的機會主義和小資產階級革命性作長期斗爭中成長、壯大和得到鍛煉的。一切國家的工人運動都必然首先要進行反對機會主義的斗爭,其次要進行反對“左”傾思潮的斗爭。
列寧在這部著作中闡明了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后堅持無產階級專政的必要性,揭示了無產階級專政的內容和任務。他指出,革命勝利以后,資產階級的反抗由于它的被推翻而兇猛十倍。無產階級要戰(zhàn)勝資產階級,必須進行長期的、頑強的斗爭。為了用共產主義精神教育無產者和廣大勞動群眾,無產階級專政同樣是必要的。列寧寫道:“無產階級專政是對舊社會的勢力和傳統(tǒng)進行的頑強斗爭,流血的和不流血的,暴力的和和平的,軍事的和經濟的,教育的和行政的斗爭。千百萬人的習慣勢力是最可怕的勢力。沒有鐵一般的在斗爭中鍛煉出來的黨,沒有為本階級一切正直的人們所信賴的黨,沒有善于考察群眾情緒和影響群眾情緒的黨,要順利地進行這種斗爭是不可能的。”(見本卷第24頁)他尖銳地指出,誰要是削弱無產階級政黨的鐵的紀律,特別是在無產階級專政時期這樣做,那他就是在幫助資產階級來反對無產階級。
列寧在這部著作中以大量的篇幅剖析了“左派”,共產黨人否定政黨、否定紀律、否定民主集中制、拒絕在反動工會里工作、抵制議會活動、拒絕任何妥協(xié)的錯誤。
“左派”共產黨人反對在共產黨內實行民主集中制,錯誤地把“群眾”和“領袖”對立起來。列寧針對他們的這種錯誤觀點,強調了無產階級政黨及其領導核心的重要作用,指出:群眾是劃分為階級的,階級通常是由政黨領導的,政黨通常是由比較穩(wěn)定的集團主持的,而這個集團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響、最有經驗、被選出來擔任最重要職務而稱為領袖的人們組成的。列寧在批判“左派”共產黨人否認建立無產階級政黨的必要性、否認黨的紀律的錯誤看法時告誡說:否定政黨,否定黨的紀律,就是完全解除無產階級的武裝,就是對散漫、動搖、不能堅持、不能團結、不能步調一致這些小資產階級劣根性的放縱。而這樣做必然會斷送無產階級的革命運動。列寧在分析一些年輕的共產黨所犯的“左”傾錯誤時指出,一個政黨對自己所犯錯誤的態(tài)度,是衡量這個黨是否真正履行它對本階級和勞動群眾所負義務的一個最重要的尺度?!肮_承認錯誤,揭露犯錯誤的原因,分析產生錯誤的環(huán)境,仔細討論改正錯誤的方法——這才是一個鄭重的黨的標志”。(見本卷第37頁)
列寧指出,政治是一門科學,革命形勢千變萬化,錯綜復雜,無產階級政黨必須掌握無產階級階級斗爭的一切形式,善于把合法斗爭形式和不合法斗爭形式結合起來,隨時準備最迅速最突然地用一種斗爭形式來替換另一種斗爭形式,這樣才能適應形勢的變化,才能把整個工人階級和大多數(shù)勞動群眾爭取過來。“左派”共產黨人不懂得革命政黨的力量在于它同群眾的密切聯(lián)系,他們低估勞動群眾的革命可能性,不善于也不愿意做艱苦細致的爭取群眾的工作。列寧認為,對革命勝利來說,只從思想上爭取到無產階級先鋒隊是不夠的。如果廣大群眾還沒有采取直接支持先鋒隊的立場,或者還沒有對先鋒隊采取至少是善意的中立態(tài)度,單叫先鋒隊去進行決戰(zhàn),那就是犯罪。為了吸引廣大勞動群眾參加斗爭,不能只靠宣傳和鼓動,還需要群眾本身的政治經驗,需要他們親身體會到共產黨政策的正確。政治領導的藝術就在于從群眾的覺悟水平和經驗出發(fā),運用他們能夠接受的一切斗爭和方法,把他們引向革命。共產黨人應當做到哪里有群眾,就到哪里去工作。列寧在批駁“左派”共產黨人拒絕在反動工會中進行工作的錯誤主張時寫道:“應該善于作出一切犧牲,克服極大的障礙,在一切有無產階級群眾或半無產階級群眾的機關、社團和協(xié)會(哪怕這些組織是最反動不過的)里有步驟地、頑強地、堅定地、耐心地進行宣傳和鼓動?!保ㄒ姳揪淼?3頁)列寧還指出,西歐工人中和小農中的落后群眾受資產階級民主偏見和資產階級議會制偏見的毒害很深,而資產階級黨派之間的關系以及由此反映出來的資產階級社會各階級之間的關系在議會中暴露得最為徹底,所以共產黨員必須參加議會選舉,參加議會講壇上的斗爭,以便從議會內部向人民說明各階級各政黨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真相,教育工人階級和農民中的落后群眾,幫助他們清除這些偏見。
列寧還駁斥了“左派”共產黨人籠統(tǒng)否定一切妥協(xié)的錯誤觀點,教導他們必須把原則的堅定性和策略的靈活性結合起來,必須利用敵人之間的一切利害沖突和裂痕,在不犧牲原則的前提下找到適當?shù)耐讌f(xié)形式,以爭取大量的同盟者。列寧同時指出,共產黨人在同其他政黨妥協(xié)時,不應該停止對資產階級和改良主義的思想和政策作堅決的斗爭。
列寧指出,無產階級政黨在制定策略時,決不能只根據(jù)革命情緒,根據(jù)一個集團或政黨的愿望和決心,而必須清醒地注意到整個工人階級的、全體勞動群眾的覺悟和修養(yǎng),極為客觀地考慮本國的和世界范圍內的一切階級力量,科學地分析當時所處的歷史環(huán)境。列寧強調,社會主義革命是各國國內各種矛盾激化的結果。革命要求得成功,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被剝削群眾充分認識到革命的必要性,有為革命而犧牲的決心;另一是剝削階級陷入深重的危機,無法照舊生活和統(tǒng)治下去。列寧認為這是革命的一條基本規(guī)律?!白笈伞惫伯a黨人的錯誤之所以特別危險,正是因為他們對這兩個條件都抱著不夠自覺、不夠慎重的態(tài)度。他們無視革命形勢的變化,主觀估計事態(tài)的發(fā)展,不做長期艱苦的政治工作,力圖超越不可逾越的歷史階段,這樣就必然導致革命的夭折。
列寧希望各國共產黨人十分自覺地進行反對右傾機會主義和“左”傾教條主義的斗爭,同時又要考慮這種斗爭由于各國經濟、政治、文化、民族構成、宗教信仰的差異而必然具有的具體特點。他指出,共產主義的基本原則對于整個國際工人運動是統(tǒng)一的,但是每個國家的工人運動都應按照自己的方式來進行戰(zhàn)勝資產階級的準備工作,絕對不能機械地抄襲別國黨在不同條件下的策略。共產主義工人運動國際策略的統(tǒng)一并不要求各國的策略千篇一律,抹殺民族差異,而是要求在運用共產主義基本原則時,把這些原則在某些細節(jié)上正確地加以改變,以適應各民族和民族國家的不同情況。列寧說,在每個國家通過具體的途徑來完成統(tǒng)一的國際任務的時候,都必須查明、弄清、找到、揣摩出和把握住民族的特點和特征,這就是一切先進國家(而且不僅是先進國家)在目前歷史時期的主要任務。
《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一書所闡述的主要論點在該書出版后不久召開的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通過的文件中得到了體現(xiàn)、發(fā)揮和補充,這些文件成為各國共產黨的行動綱領。本卷收載了列寧為這次代表大會起草的全部提綱和他在會議上作的報告、發(fā)言以及構思這些提綱和報告時寫的草稿。
列寧草擬的《關于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的基本任務的提綱》結合俄國革命運動的經驗教訓,確定當時各國共產黨的主要任務是團結分散的共產主義力量,在每一個國家建立共產黨或鞏固已有的共產黨,為無產階級贏得無產階級專政這種形式的國家政權作好準備。提綱要求各國共產黨肅清黨內的機會主義分子和中派分子,迅速克服“左”傾錯誤。為此,提綱根據(jù)已有的實際經驗闡明了無產階級專政和蘇維埃政權這兩個概念的內容,指出各國共產黨為實現(xiàn)這兩個口號應該立即有步驟地進行各種準備工作。提綱提出克服“左”的傾向的途徑和方法,說明一切加入或愿意加入共產國際的政黨必須采取措施,糾正黨的路線并部分地改變黨的成分。列寧在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上所作的《關于國際形勢和共產國際基本任務的報告》,全面分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和十月革命后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剖析了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的總危機,指出資本主義世界的各種矛盾隨著各國政治經濟情況的惡化而日益加劇,資本主義世界深重的全面危機必然促進世界各國革命運動的蓬勃發(fā)展。列寧在報告中批駁了資產階級思想家和改良主義者粉飾現(xiàn)實、掩蓋矛盾、低估資本主義體系危機的嚴重性的種種謬論,同時,他又要求糾正“左派”共產黨人低估資產階級的力量的錯誤看法。列寧指出,資產階級盡管危機重重,但仍然可能用微小的讓步和暴力這兩種手段來欺騙被剝削群眾和鎮(zhèn)壓革命群眾運動。共產黨應該不斷提高覺悟,加強組織性,保持同被剝削群眾的密切聯(lián)系,利用革命危機,為奪取革命的勝利創(chuàng)造條件。
列寧為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草擬的《加入共產國際的條件》以及他在這次代表大會上就有關問題所作的發(fā)言,闡述了建立新型的無產階級政黨的組織原則,提出了防止和肅清機會主義和“左”傾思潮的影響的有力措施。提綱規(guī)定:參加共產國際的政黨必須承認無產階級專政,宣傳無產階級專政,為實現(xiàn)無產階級專政而堅決斗爭;必須同改良主義者和中派分子徹底決裂,把他們驅逐出黨;必須密切聯(lián)系群眾,堅持在群眾中進行組織和宣傳工作,把合法斗爭和不合法斗爭結合起來,到軍隊、農村、工會和資產階級議會中去工作;必須支持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運動;必須承認民主集中制是黨的主要組織原則,加強黨內紀律,等等。
列寧草擬的《民族和殖民地問題提綱初稿》和他在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上代表民族和殖民地問題委員會作的報告,明確地闡述了共產黨在民族和殖民地問題上的立場和任務。列寧在分析當代世界的基本矛盾的基礎上,指出必須把被壓迫階級的利益同籠統(tǒng)說的民族利益明確地加以區(qū)分,把被壓迫民族同壓迫民族明確地加以區(qū)分。他認為:“共產國際在民族和殖民地問題上的全部政策,主要應該是使各民族和各國的無產者和勞動群眾為共同進行革命斗爭、打倒地主和資產階級而彼此接近起來?!保ㄒ姳揪淼?61頁)宗主國的共產黨必須支持殖民地和附屬國人民的解放斗爭。在反帝反封建的斗爭中,殖民地和附屬國的共產黨應當支持民族解放運動,應當同這些國家的資產階級民主派結成臨時聯(lián)盟,同時保持無產階級運動的獨立性。列寧還提出,社會經濟落后的原殖民地國家在擺脫了帝國主義壓迫和建立了人民政權以后,在先進國家取得勝利的無產階級幫助下,可以越過資本主義階段而過渡到社會主義。
列寧的《土地問題提綱初稿》對資本主義國家農民的不同階層的特點作了詳細的分析,并相應規(guī)定了無產階級在革命中以及革命勝利后對這些不同階層的農民應采取的策略。列寧在提綱中闡明了無產階級領導權的思想,論證了工農聯(lián)盟的必要性,強調農村勞動者只有在無產階級的幫助下才能擺脫地主和資本家的壓迫,而無產階級如果沒有農民這個同盟者,也不可能奪取革命的勝利。
列寧在這一時期寫的《給奧地利共產黨人的信》、《給德國和法國工人的信(關于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的討論)》、《論意大利社會黨黨內的斗爭》、《給英國共產黨臨時聯(lián)合籌備委員會的回信》、《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等著作以及列寧同威廉·波爾和阿古爾斯基的兩次談話表明他對各國共產黨和工人運動的發(fā)展十分關心,他堅持反對機會主義和“左”傾思潮的斗爭,根據(jù)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所確定的綱領和策略,對有關國家的共產黨的革命斗爭和組織建設及時地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
蘇波戰(zhàn)爭是這一時期列寧著作所涉及的另一個主要問題。列寧在《對開往波蘭戰(zhàn)線的紅軍戰(zhàn)士的講話》、《在全俄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莫斯科蘇維埃、工會和工廠委員會聯(lián)席會議上的講話》、《在羅戈日-西蒙諾沃區(qū)工人、紅軍戰(zhàn)士擴大代表會議上的講話》、《在全俄農村工作干部第二次會議上的講話》、《對〈全俄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關于向波蘭提出媾和建議問題的聲明草案初稿〉的修改和補充》等著作中反復說明了蘇波戰(zhàn)爭的起因、背景和實質,提出了蘇維埃俄國解決這場戰(zhàn)爭的指導方針。列寧的《在制革業(yè)職工代表大會上的講話》、《在俄共(布)莫斯科組織積極分子會議上關于共和國國內外形勢的報告》、《在莫斯科省的縣、鄉(xiāng)、村執(zhí)行委員會主席會議上的講話》以及他在俄共(布)第九次全國代表會議上代表俄共(布)中央所作的政治報告回顧了蘇波戰(zhàn)爭的整個進程,分析了戰(zhàn)爭的幾個基本階段和蘇波雙方在每個階段的得失消長及其原因,說明了這場戰(zhàn)爭對全世界的影響。列寧指出,蘇波戰(zhàn)爭是協(xié)約國扼殺蘇維埃俄國的總的計劃的一個組成部分,由于各帝國主義國家、波蘭以及弗蘭格爾之間存在著尖銳的利害沖突和無法調和的矛盾,波蘭的失敗是注定了的。
俄共(布)第九次全國代表會議除了總結蘇波戰(zhàn)爭的經驗教訓、確定蘇俄同波蘭媾和的方針,還著重討論了黨的建設問題。列寧在這次代表會議上就黨的建設的當前任務所作的講話和起草的決議及建議是第一次收入《列寧全集》的。列寧的這幾個文獻以及稍后發(fā)表的《俄共(布)中央政治局關于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工作的決定草案》、《關于黨的當前任務的意見》等對黨內出現(xiàn)的不健康情緒提出了及時的、恰如其分的批評,又一次為正確開展黨內斗爭提供了榜樣。列寧為進一步發(fā)揚黨內民主、改進黨的各級機關的工作、克服官僚主義、克服不健康情緒提出了一些具體措施。他要求經常召開黨員大會,聽取意見;創(chuàng)辦刊物,開展黨內批評;制定規(guī)章制度,防止某些負責工作人員濫用權力;成立同中央委員會平行的監(jiān)察委員會,受理黨員的申訴。
收入本卷的《青年團的任務(在俄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第三次代表大會上的講話)》提出了對青年進行共產主義教育的任務和原則,闡明了共青團的性質和它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基本任務。列寧指出:真正建立共產主義社會的任務要由青年一代來擔負;要在現(xiàn)代最新科學技術成就的基礎上改造和發(fā)展國民經濟,青年必須懂得他們的任務是學習;只有受了現(xiàn)代教育,掌握了一切現(xiàn)代知識,他們才能擔當起建設共產主義社會的重任。列寧認為,青年要成為共產主義者,只有用人類創(chuàng)造的全部知識財富來豐富自己的頭腦。他強調無產階級文化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某些以無產階級文化專家自居的人杜撰出來的,無產階級文化應當是人類全部知識合乎規(guī)律的發(fā)展的產物。舊學校用九分無用一分歪曲了的知識來充塞青年的頭腦,要學生死記硬背,這是錯誤的。但這并不等于不要掌握人類積累起來的全部知識。列寧指出:共產主義是從人類知識的總和中產生出來的,馬克思主義就是這一方面的典范。無產階級對于過去的知識不能不求甚解,不能單純地掌握,而應該下一番極其認真的苦工夫,用批判的態(tài)度來掌握這些知識。列寧教導說,青年學習共產主義不能只是從書本上去領會,這樣做就是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而這正是資本主義的最大的禍害之一。列寧說,青年團要把訓練、培養(yǎng)和教育的每一個步驟同全體勞動者反對剝削者的總的斗爭密切地聯(lián)系起來,青年要把學得的知識同沸騰的生活結合起來,在勞動中同工農打成一片,把自己的工作和精力全部貢獻給公共事業(yè)、共產主義事業(yè)。列寧在這個講話中結合青年的學習談到了培養(yǎng)共產主義道德的問題。他指出:沒有超人類社會的道德;共產主義道德是從無產階級斗爭的利益中引申出來的,是為把勞動者團結起來反對一切剝削和一切小私有制服務的。列寧要求使共產主義成為每個人日?;顒拥闹羔?,把道德教育同日常勞動聯(lián)系起來,培養(yǎng)青年重視有益于全社會的勞動。列寧認為,勞動是共產主義教育的學校和檢驗共產主義覺悟的準繩。他在這個講話中從各方面說明,共產主義建設者應該是具有廣博的學識、馬克思主義思想、集體主義精神和共產主義道德的一代新人。
列寧在《關于無產階級文化》的決議草案中,再次強調馬克思主義吸收和改造了兩千多年來人類思想和文化發(fā)展中的一切有價值的東西,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才能發(fā)展真正的無產階級文化。他批判了無產階級文化派否定文化遺產、否定黨的領導的嚴重錯誤。
列寧在《從莫斯科—喀山鐵路的第一次星期六義務勞動到五一節(jié)全俄星期六義務勞動》和《在全俄省、縣國民教育局政治教育委員會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論述了培養(yǎng)共產主義思想的問題。他指出必須幫助勞動群眾克服舊制度遺留下來的舊習慣、舊風氣,克服私有者的習慣和風氣。要建設共產主義,工農群眾應當自覺地改造自己,培養(yǎng)新的勞動態(tài)度,實行新的紀律。他在后一篇文章中還提出了教育必須聯(lián)系政治的問題。他認為,革命之后,教育的任務已經提到首位,教育要聯(lián)系政治,而政治不僅是指粉碎資產階級的反抗,而且包括建設任務,在粉碎了敵人軍事上的進攻之后,政治更應當是從事國家的經濟建設。教育工作者應當同共產黨和黨的思想保持緊密聯(lián)系,貫徹黨的精神。
本卷文獻比《列寧全集》第1版相應時期的文獻增加48篇,除了列寧在俄共(布)第九次全國代表會議上就黨的建設問題作的講話和草擬的決議,還有《在俄共(布)莫斯科組織積極分子會議上關于共和國國內外形勢的報告》、《俄共(布)中央政治局關于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工作的決定草案》、《關于黨的當前任務的意見》,列寧在卡·馬克思紀念碑奠基典禮和在彼得格勒卡·李卜克內西和羅·盧森堡紀念碑奠基典禮上的兩次講話,列寧同日本記者中平良、布施勝治的談話,列寧同霍華德·朗格塞特、威廉·波爾、路易絲·布賴恩特、阿吉爾斯基等外國朋友的談話,等等。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