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幕:
晚飯后的兄妹交談
“六哥是國民黨,以后你我都是共產(chǎn)黨員,就是兄弟兄妹之間也不能暴露。”
時間:1939年春
背景: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由于國民黨奉行“攘外必先安內(nèi)”的政策,此后的兩年間,大批進步人士從國統(tǒng)區(qū)、淪陷區(qū)甚至海外,奔赴延安參加革命,青年人革命的圣地,從當年大革命時期的廣州轉(zhuǎn)移到了陜北延安。
地點:防城光坡劉家大院
人物:哥哥劉鎮(zhèn)湘、妹妹劉素貞
1939年,抗戰(zhàn)開始后第三年,一天大哥劉鎮(zhèn)湘回防城家中過年。
飯后的閑談中,他突然向妹妹劉素貞問起:素貞,你們防中的學生想到延安去,是不是啊?
此前,國民黨防城縣黨部對學生下達了不準參加抗日宣傳的禁令。而后又發(fā)生了一件令全校震動的事:在師生中組織抗日宣傳的黃蕩天等“防城七君子”被當局驅(qū)逐出境。
被驅(qū)逐的黃蕩天是當年防城青年學生的偶像,他來廣東防城任教前曾代表廣東留東學會北上慰勞八路軍,參觀了延安。也是從他這里,這些學生第一次聽說有個叫“延安”的地方,那個地方可以抗日。
劉素貞剛要開口,七哥劉鎮(zhèn)原在桌下扯住她的衣角,示意她不要說話。
看她沒說話,劉鎮(zhèn)湘繼續(xù)說,抗日在哪都可以,去延安不過是投機。“你們學生嘛,要好好讀書,等你高中畢業(yè)我一定送你讀大學”。
待劉鎮(zhèn)湘走開,七哥劉鎮(zhèn)原把妹妹拉到一邊,正色說,“六哥是國民黨,我是共青團員,以后你我都是共產(chǎn)黨員,就是兄弟兄妹之間也不能暴露。”
劉素貞對七哥劉鎮(zhèn)原的話感到莫名惆悵,也是那天,她對自己說,“我要去延安。”
于是在1939年4月一個“朝陽噴薄的清晨”,劉素貞和同伴出發(fā)了。為避開國民黨軍警的關(guān)卡,他們打算取道越南,從云南河口去往延安。
隔著一條幾十米寬的北侖河,廣東防城港對面就是越南的芒街,這群青年學生涉水渡河,隨后就登上越南開往云南的火車。
之后的日子,他們走走停停,遇上盤查,劉素貞就報劉鎮(zhèn)湘的名頭,沒車坐就步行,昆明到貴陽走了十多天,重慶到宜川走了兩個多月。“住的是騾馬店,吃的全是粗糧,女同志就更苦不堪言,我們這些由南疆來到北國的女青年,由于環(huán)境、飲食的突變,一月來三次月經(jīng),用的粗草紙把皮膚都擦破了。”
歷時大半年,橫跨兩國四省,最后在次年元旦,艱難跋涉的18名男女青年,望見了路兩邊越來越多的窯洞。
“看見寶塔山了!看見寶塔山了!”有兩人先叫起來,隨后,“每人都像個孩子,連蹦帶跳,三步兩步,撲到母親的懷里去了。”
在2000年新世紀到來之時,已經(jīng)83歲的老人劉素貞撰寫下自己的回憶文章《迂回曲折赴延安》,記錄了她當年那段離家出走,奔向信仰的道路。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