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雜志
“自主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進取的而非退隱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實利的而非虛文的;科學的而非想象的?!?/div>
——《新青年》發(fā)刊詞
1915年6月,陳獨秀從日本回到上海,他要給中國的青年們辦本雜志。36歲的他已經(jīng)把自己排除在“青年”之外,他覺得自己已經(jīng)老了,他也對中國中年以上的人失去信心——中國的希望只在青年身上。
1915年的中國,滿清王朝被辛亥革命推翻已4年,袁世凱取代孫中山當上民國大總統(tǒng),隨后發(fā)生的反對袁世凱的“二次革命”陷于失敗,袁氏將在這一年的年底宣布恢復帝制,當83天自封的“洪憲皇帝”。
而這時的陳獨秀,早已是一位職業(yè)革命家,在革命的洪流里左突右沖,幾經(jīng)砥礪。他感到,是時候該改變一下自己的行動方式了,要救中國,先要從思想革命開始,否則政治革命就只能是走形式,辛亥革命推翻皇帝卻換上另一個獨裁者就是例證。而進行思想革命,應先從輿論宣傳辦雜志開始,這正是自己的長項。寓居東京之時,他一面在《甲寅》雜志上寫文章,一面在考慮,將來自己要辦一個完全說自己想說的話的雜志,他已經(jīng)想好,在這本雜志上他要對國民們說些什么,怎樣去說。
新青年的六大標準
1915年時,36歲的陳獨秀的革命生涯已經(jīng)十余年。
1897年(光緒二年),18歲的陳獨秀參加江南鄉(xiāng)試落弟,從此人生發(fā)生根本轉(zhuǎn)折,用他自己后來的總結(jié)來說,從此變成了“康(有為)黨”,走上充滿艱險的革命之路,“真想不到我后來接二連三做了使他們嚇破膽的康黨、亂黨、共產(chǎn)黨,而不是他們所想象的舉人、進士、狀元郎”。
陳獨秀做“康黨”很短暫,但做反清的“亂黨”做得轟轟烈烈。他不但寫文章、做講演、搞集會,而且還參與搞暗殺,他的“暗殺團”戰(zhàn)友,包括了蔡元培、章士釗等諸多名流,他們企圖用炸彈來推翻滿清王朝。他組織了“岳王會”,這個組織后來整體加入了孫中山的同盟會,成為國民黨的早期黨人。
辛亥革命爆發(fā)后,陳獨秀被安徽都督孫毓筠任命為都督府秘書長,又隨著安徽政局的動蕩幾度離復職。后來,他起事參與討伐袁世凱時,因斥責軍隊將領濫用暴力,竟被捆綁起來幾乎被槍斃。反袁失敗,陳獨秀逃到上海,又去了日本。在那里,他成了章士釗主編的《甲寅》雜志上的主力作者,也通過《甲寅》結(jié)識了另一位主筆、日后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的同志——李大釗。
回到上海,他的老友、亞東圖書館的老板汪孟鄒將他的妻子接來與他團聚,陳獨秀終于有了一段相對穩(wěn)定的生活,直到一年半以后他受蔡元培之聘去北京。在這一段日子里,他做了一件他自己當時也未料到其對中國深遠影響的大事:創(chuàng)辦《新青年》。
本文關(guān)鍵詞:
組圖
相關(guān)閱讀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