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同仁堂”,即使一輩子不吃藥的北京人,也會知道。早在雍正元年,同仁堂就被指定為“供奉御藥”。340年來,它歷經(jīng)朝代更替、天災人禍,延續(xù)至今,鑄就了博大精深的中醫(yī)藥文化。新中國成立6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給同仁堂這個老店帶來了巨大變化。它的某些傳統(tǒng),卻至今未變。
位于大柵欄里的同仁堂,是同仁堂最老的門市部。今天的這座畫棟雕梁的仿古建筑,是上世紀90年代中期建的,一共三層。同仁堂于康熙八年定名,以后在大柵欄正式開業(yè),只是一座三間門臉“下凹門”的平房。300年間修修補補,到上世紀70年代中期,才把這些平房徹底推了,蓋了一座兩層的平頂樓房。后來又變成了今天的模樣。
從平房到大樓,只是同仁堂外貌的變化,那些深層的變化就更值得人們關注了。老北京人有句俗話,叫“丸散膏丹同仁堂”,同仁堂的中成藥最有名。中成藥里,很多都是大藥丸。它有好處,缺點也不少——個頭大不好服用,也不方便攜帶。同仁堂樂家的傳人早在上世紀30年代初,就想著把大藥丸改成藥片??墒桥f中國的統(tǒng)治者歧視中醫(yī)藥,再加上外國藥商對中藥的打壓,他們的愿望根本沒法實現(xiàn)。
新中國誕生以后,當時的北京市市長彭真就要求同仁堂的經(jīng)理樂松生對中藥進行改進。藥丸改藥片可不簡單,需要解決許多技術難題??梢哉f,黨和政府對同仁堂是要人給人,要批件給批件,經(jīng)過大力攻關,在建國5周年的喜慶日子里,同仁堂以銀翹解毒片、女金片等多種片劑和人工牛黃等等,獻出了一份厚禮。有人還編了一段數(shù)來寶,稱贊同仁堂:
“中藥丸、真有效,可惜個大受不了。
同仁堂、想得好,要把藥丸來改造。
圓改扁、大改小,制成藥片真是好。
分量減、很輕巧,藥效一點也沒少。
又好帶、又好存,保您為國立功勞?!?BR> “牛黃人工造,藥丸變藥片”,這可不是一般的變化,它為生產療效好、價格低,便于服用和攜帶的中成藥打下了基礎,更為古老的中藥開辟了新路。不然,天然牛黃那比黃金還貴的價格,老百姓哪兒承受得了?雖然這些變化在國家的建設成就里,也許并不顯眼,但同樣證明了社會主義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yōu)越性。
1956年1月15號是同仁堂光榮的一天。當時,北京市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yè)、手工業(yè)和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改造。樂松生作為工商界的代表,走上天安門向毛主席、劉少奇主席、周恩來總理報喜。公私合營之后,同仁堂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規(guī)模擴大了,效益也提升了。
改革開放后的30年,同仁堂的變化就更大了。就說廠房吧,過去,同仁堂的很多廠子都在城區(qū)的胡同里,人們還編了個順口溜:“一個小院胡同藏,房舊屋矮亂晃蕩。又吵又鬧味又大,仔細一看是藥廠。”有的廠子想到郊區(qū)擴建,可是蓋到半截,因為資金短缺,一停就是好幾年,成了名副其實的“胡子工程”。
上世紀90年代初,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關懷下,同仁堂成立了產供銷一體化的“同仁堂集團公司”。新成立的集團公司由于受到三角債的困擾,資金非常困難。這時正趕上鄧小平同志南巡談話,借這股東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同仁堂集團新一代領導班子,大刀闊斧地對企業(yè)進行了股份制改造。1997年6月,董事長殷順海在上海證交所敲響了同仁堂股票上市開市的銅鑼。接著,同仁堂又在香港創(chuàng)業(yè)板上市。同仁堂上市以后,有了資金,那些胡同工廠都遷到了郊區(qū),新廠不僅規(guī)模大,還建成了花園式廠區(qū)。初到這里的人,常常分不清這是中藥廠,還是旅游景點。工廠還引進了電腦控制的生產線。同仁堂的職工說得好:“咱廠子返老還童了?!?BR> 今天的同仁堂已經(jīng)是一家擁有了十大子公司,集產供銷、科工貿一體的大型企業(yè)集團。截至到2008年,同仁堂的總資產達到了102億,是1996年的5.7倍;銷售額90億,是1996年的5.66倍;實現(xiàn)利潤7.03億,是1996年的19.1倍。
那么今天的同仁堂,有哪些不變的傳統(tǒng)?
在同仁堂的歷史上,有過這么一件事。制作治療溫病的三寶之一的“紫雪”,需要一百兩黃金,當年正是同仁堂遭八國聯(lián)軍搶劫之后,根本沒那么多黃金。有人說:“‘丸散膏丹,神仙難辨’,‘紫雪’制成以后,根本看不出用沒用黃金,咱們對付對付,也沒人知道。”同仁堂的女掌門許葉芬一聽就急了。她平常待人和氣,臉上老掛著笑,職工來辦事,她都親迎親送??墒沁@次她卻瞪起了眼,厲聲喝道:“不用黃金造‘紫雪’,這是害同仁堂!”
可沒有百兩黃金怎么辦呢?她把同仁堂的女眷們都召集在一起,不說一句話,只把頭上的金釵拔下來,擺在屋中間的一個案子上,女眷們一看,就明白了她的意思,紛紛捐出了自己的金首飾……這已經(jīng)成了同仁堂歷史上的一段佳話。
新時代的同仁堂,依然保持著重質量、講誠信的傳統(tǒng)。有一年,同仁堂的偏癱復原丸銷量大幅上升,領導和專家一聽就急了。銷量大、利潤多,是好事啊,怎么還著急呢?原來,是個別銷售代理商瞞著同仁堂,在廣告里夸大了偏癱復原丸的療效,一些顧客聽信了他們的虛假宣傳,盲目購買。為了不讓患者被誤導,同仁堂的專家又是在電視上開講座,又是開新聞發(fā)布會,千方百計給群眾解釋:“偏癱復原丸”并不是“神藥”,它的療效確實不錯,但關鍵是要對癥。直到“偏癱復原丸”的銷售下降到正常數(shù)量,同仁堂的領導和專家們才松了一口氣。
同仁堂在歷史上就有施藥的善舉。過去,每逢藥王節(jié),或是有瘟疫流行的時候,同仁堂都會施藥。有一年,同仁堂來了一位種菜老漢,說是自己的老伴得了老寒腿,想買虎骨酒,可是又沒錢。同仁堂的掌門人樂平泉知道了,就送了他一瓶虎骨酒??赡苁抢先颂恿?,剛接過酒,一不小心竟把酒瓶摔碎了。老人正在又悔又急的時候,樂平泉又把一瓶虎骨酒送到了老人手里,還勸他說:“如果不夠,您再到店里來拿?!边@種“濟世養(yǎng)生”的精神,在同仁堂一直被傳承著。
2003年抗擊“非典”的時候,同仁堂集團提出了“善待社會”。為了滿足社會需要,同仁堂停止了年銷售額上億元的國公酒生產線,改產抗“非典”藥。那時候,抗“非典”原料藥的價格都漲瘋了,平常每千克不超過20塊錢的金銀花,一下子漲到了300塊。有的廠家怕虧本,只能停產??墒峭侍眉瘓F的領導卻堅持,原料一定要進,產品要保證供應,價格還不能變。這么一來,同仁堂每賣出一副抗“非典”藥,就得虧兩塊錢,光這一項就虧了六百多萬。如果加上停售其它高利潤產品的虧損,還遠不止這個數(shù)。
那時,為了保證供應,工人們日夜不停地生產;同仁堂61個門市部的職工,加班加點地銷售。市場正在異常緊張的時候,卻發(fā)現(xiàn)有一種重要的原料藥,雖然也能用,卻達不到同仁堂的標準。
同仁堂向來有用地道、純正藥材的傳統(tǒng)。比如:貝母必須用川貝母,菊花必須用杭白菊,藿香必須是廣藿香,而且必須是上等貨,不是上等貨,再便宜也不要。這就叫“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在這種特殊時期,更要堅守這個傳統(tǒng)。為了保證藥效,集團決定:暫停這個藥的生產,對原村料進行更換。
于是,門市暫時停止了這個藥的供應。
可排長隊排得心煩氣躁的顧客一時卻無法理解。有的人指著同仁堂的職工說:“近水樓臺先得月,你們自己早吃了藥了,就不管顧客的死活了?!?BR> 同仁堂的職工雖然守著堆成小山似的藥,自己卻沒有吃過一副,也沒給家人買過一副。他們把自己的委曲放在一邊,耐心給顧客解釋原由。顧客了解了情況,不但不再埋怨,反而稱贊道:“到底是老字號,又是國企,我們信得過!”
同仁堂的不變不僅體現(xiàn)了誠信,也彰顯了集團“以義為先,義利共生”的經(jīng)營理念。
同仁堂有變和不變,還有不變中的變。
比如,有人看見同仁堂職工的工資年年漲,住房也有了很大改善,領導還為加班加點的職工送補品,老職工就感慨:“同仁堂自打創(chuàng)建開始,就對職工不錯。看來,這個傳統(tǒng)沒有變。”這話只說對了一半。過去同仁堂職工的待遇也比較高,那是為了留住人才,是為了自身的發(fā)展。但現(xiàn)在,同仁堂是把職工當成企業(yè)的主人對待。這里頭的意義可大不一樣。
可不是嗎,那些“不變”的傳統(tǒng)和理念,在新時代里,都有了新的含義。今天的同仁堂,無論是變了的還是不變的,都在更好地服務社會,造福百姓。這正是:三百四十年,品牌金不換。過去供御藥,今把和諧建。貫徹人為本,堅持科學觀。再創(chuàng)新佳績,喜慶六十年。
?。ㄍ侍脜⑷子邢挢熑喂韭毠ぃ?/P>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