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手機網頁或App,經常突然彈出一個“極速借款”的入口,再加上“額度高”“秒到賬”“無抵押無擔保”等極具誘惑的字眼兒,網絡貸款正悄然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國家金融監(jiān)督管理總局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局近日發(fā)布風險提示,對一些不法機構或平臺通過混淆概念、不實承諾、隱瞞風險等虛假宣傳手段,誘導消費者辦理網絡貸款的行為進行了重點預警與提示,提醒廣大消費者警惕虛假誘導網絡貸款,提高風險防范意識。那么,這些新型“指尖借錢”騙局是如何發(fā)生的?消費者該如何防范呢?
騙局 1
以“入職培訓”為名設置“培訓貸”
通常來講,入職培訓是一種讓新員工了解公司、融入公司,并掌握工作所需技能的常見活動,有些虛假機構卻以“入職培訓”的名義設下重重陷阱,誘騙求職者陷入“培訓貸”。
“培訓貸”設立之初旨在幫助求職者支付高昂的教育費用,減輕經濟壓力,但通過法院審理的一系列教育培訓合同糾紛及服務合同糾紛案件可以看出,一些不法機構通過夸大宣傳教育培訓效果,如宣傳“包過拿證”“不過退款”等不實信息,引誘、催促消費者簽訂合同,報名培訓課程并辦理貸款。另外,還有一些不法機構專門以“高薪就業(yè)”作為誘餌吸引求職者,虛假承諾培訓后包就業(yè),但稱須在指定教育機構接受專門培訓,誘導求職者簽訂培訓合同,然后向其推薦指定的借貸機構分期貸款支付培訓費用,但培訓結束后往往難以兌現承諾,或推薦的工作與先前宣傳相差甚遠。畢業(yè)生可能面臨償還高額貸款的同時,尚未實現就業(yè)需求的雙重困境。
大學畢業(yè)生小林通過網絡投遞了很多簡歷后,收到某科技公司的面試通知。應聘時,面試人員向小林介紹了公司實力,并表示如果能入職,將有很好的學習機會和發(fā)展前景,但由于小林目前的專業(yè)能力無法勝任公司招聘崗位,因此提出他可以先參加定向培訓,如果表現良好,可以在培訓期滿后留在公司任職。面對這來之不易的“機會”,加上面試官的輪番游說,小林最終下定決心和該公司簽訂了所謂的《崗前實訓教育培訓合同》,對于其中的具體條款,公司告知小林不必詳細閱讀,主要內容是對小林進行崗前培訓,以便使其轉正后更好地適應公司的各個崗位需求。關于培訓費用,合同中約定崗前實訓為等價有償項目,小林應支付對價培訓費用。另外,合同中還約定了實訓時長為2.5個月至3個月。小林看到高額的培訓費用后表示自己剛畢業(yè),無力支付。隨后,公司面試人員拿出一個二維碼,讓其掃碼下載第三方貸款平臺貸款支付培訓費。小林在其指導下,通過手機App辦理了分期貸款手續(xù)。在償還第一期款項時,小林才發(fā)現,12期的貸款總額已遠超過培訓費用總和,即貸款金額包含了不菲的利息。但就業(yè)心切的小林當時只想著培訓結束后盡快入職,便未做深究。待培訓結束后,小林準備上崗時,公司卻完全未提及安排工作事宜,并以公司崗位出現變動,需要小林去其他片區(qū)工作為由一直拖延為其提供崗位。但此時,小林所辦理的網絡貸款尚未償還完畢,待業(yè)在家的他不得不一邊另行找工作,一邊償還培訓貸款。
上述案例涉及的就是“培訓貸”問題。今年6月,四川省消委會首次通過全國消協(xié)智慧315平臺以省級層面公示投訴案件信息,集中曝光了4家涉嫌“培訓貸”消費陷阱的公司。這4家公司宣稱“靠聲音賺錢,輕松月入過萬”“零基礎也能學,0元就能上課”等不實信息,吸引了眾多網友。然而,本想通過“邊培訓邊兼職”實現經濟獨立的求職者,卻掉入了精心設計的騙局。
“培訓貸”常見于職業(yè)技能培訓,如編程、設計、剪輯等;考證輔導班,如教師資格證、心理咨詢師等;學歷提升課程,如成人教育、海外學歷項目等。
對于急于求職者或正在找工作的畢業(yè)生,“培訓貸”主要有以下四大特征需要特別留意:一為宣傳話術固定,精準投放“高薪誘餌”。“培訓貸”在營銷話術上通常包括“工資日結”“保底收入”“時間自由”等誘人字眼,此宣傳方式能夠直擊就業(yè)者的經濟壓力以及急迫性,使求職者放松警惕,落入消費陷阱。二為制造學歷焦慮,引導求職者落入培訓陷阱。不法機構往往以學歷普通且沒有專項技能的求職者作為重點宣傳對象,通過虛夸培訓價值,以“專業(yè)不符”“需專項技能認證”“基礎薄弱無法勝任”等理由貶低求職者能力,制造“不培訓就會失業(yè)、錯失機會”的焦慮,通過心理壓迫使其接受高價課程。在求職者猶豫不決時,機構又會打出“國家考試政策可能隨時變動”“機構保過名額僅剩最后100名”等誘餌,促使求職者在未考慮清楚的情況下簽訂合同,并參加名不副實的培訓。三為引導求職者與小貸公司簽訂貸款合同。在求職者無力負擔高額培訓費時,不法機構往往會拋出網貸金融機構的二維碼誘騙其通過辦理貸款付費。由于貸款的辦理均為線上操作,合同條款列舉繁多且文字設置較小,消費者對于合同的具體內容審查并不仔細,在不法機構虛構的“公司墊付”“分期無壓力”“正常流程”等層層誘惑下,求職者未能及時意識到辦理貸款的風險,在步步引導下快速辦理“貸款認證”“審核”,刻意規(guī)避“貸款”“利息”“征信”等關鍵詞,讓求職者常在不知情下“被貸款”。四為貸款合同陷阱重重,霸王條款侵犯求職者多項權益。在簽訂合同時,求職者往往更加重視培訓合同的內容而忽略了用于辦理貸款的《貸款/分期合同》。對于分期付款的具體性質,機構通常會以“先學后付”“每月僅需幾百元”“零首付分期”為噱頭,誤導求職者將培訓費用轉化為金融債務。一旦簽訂貸款合同,求職者往往難以認識到這是與培訓合同相對獨立的兩個不同性質的法律關系。在后續(xù)培訓過程中,即使課程質量低劣也須繼續(xù)償還貸款,否則將面臨催債騷擾、征信受損等風險。而此時,求職者如想要停止償還貸款,小貸公司則會拋出前期簽訂的貸款合同,那時就會發(fā)現其中隱藏著大量不平等條款,如7天冷靜期后不退費、違約金高達40%等。
騙局 2
用“愛心領養(yǎng)”引誘捆綁“寵物貸”
如今,養(yǎng)寵物是一種普遍現象,隨著寵物經濟的發(fā)展,“寵物貸”也悄然出現。所謂“寵物貸”,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以“免費領養(yǎng)”為由開展的長期貸款消費模式,此種模式集中出現在寵物店、貓舍或寵物醫(yī)院等場所。在“愛心領養(yǎng)”的背后,潛藏著虛假宣傳誘導、高額捆綁消費、簽訂霸王合同等多重套路,令不少消費者深陷其中。
小李在一次偶然刷帖時發(fā)現某貓舍發(fā)布了一則誘人廣告,稱救助的貓生下了很多幼崽無人照料,可以免費贈送愛心人士。于是,小李抱著“愛心領養(yǎng)”的態(tài)度前往貓舍,并精心挑選了一只小貓。在確定領養(yǎng)后,貓舍工作人員告知小李,小貓雖是免費領養(yǎng)的,但為確保小李能精心照顧好小貓,需在貓舍內連續(xù)購買一年適用于小貓食用的貓糧。此時,小李猶豫著想要放棄領養(yǎng),但看著可愛的小貓無人照顧又不忍離去。貓舍工作人員告知小李可以分期收取貓糧費用,在工作人員的一步步引領下,小李想著反正養(yǎng)貓每月也要自行購買貓糧,分期支付的價格也算合理,當即與貓舍簽訂了《寵物領養(yǎng)協(xié)議》,其中不僅包含了免費領養(yǎng)條款,還明確規(guī)定了小李需每月向貓舍支付360元用于購買貓糧,共計需連續(xù)購買12個月等相關內容。將幼貓領養(yǎng)回家后,小李發(fā)現小貓精神狀態(tài)不好,后經檢查發(fā)現竟是病貓,需要支付大量的醫(yī)療費并定期專人養(yǎng)護。于是,小李帶著小貓前往貓舍想要討個說法,而貓舍工作人員拿出先前簽訂的協(xié)議,告知小李如果要提前解除合同,按照協(xié)議條款約定,需要支付1200元的違約金??紤]到剛剛購買了兩個月的貓糧,如不及時解除合同,還有剩余10個月的款項需要支付,為避免損失進一步擴大,小李與貓舍協(xié)商后最終支付了800元的違約金才得以解除協(xié)議并將小貓退回。
由此可見,所謂“免費領養(yǎng)寵物”并非免費,領養(yǎng)后推出的各類貸款項目才是商家真正的目的,這多是以寵物領養(yǎng)為噱頭,實際上是銷售寵物用品的民事合同。根據民法典第五百零九條和第五百七十七條的規(guī)定,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全面履行自己的義務。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xù)履行、采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因此,如領養(yǎng)者在領養(yǎng)寵物的同時簽訂了相關合同,即應當按約定履行。上述案例中,小李簽訂的“寵物貸”是一份分期付款協(xié)議,領養(yǎng)者的主要義務就是按期支付合同約定的款項,如果斷繳,原則上構成違約,應按照合同約定承擔違約責任。因此,在不確保寵物是否健康以及適宜家庭長期飼養(yǎng)的情況下,消費者簽訂了長期、固定的購買合同極易陷入合同違約的不利局面。
法官有話說
別被網貸“畫餅”迷了眼
針對虛假宣傳網絡貸款的行為,法官提醒消費者:
一是注意識別不實宣傳內容。無論是“培訓貸”還是“寵物貸”,都存在大量夸大其詞或不切實際的虛假宣傳,如“包過拿證”“培訓后即高薪上崗”“免費領養(yǎng)”等,為消費者“畫餅”。因此,對于超出政策規(guī)定的保過承諾或超過合理范圍的高回報承諾、高薪酬待遇等宣傳,消費者應格外警惕,理性分析,多方查證,可通過“企查查”App或登錄國家企業(yè)信用信息公示系統(tǒng)先行核查企業(yè)的注冊登記情況,并進一步核實宣傳內容的真實性和可靠性,拒絕各類話術套路誘惑。
二要逐條閱讀合同條款。無論是簽訂培訓合同還是領養(yǎng)合同,都是一種民事法律行為,消費者在簽訂合同前都應仔細閱讀合同條款,尤其是其中帶有數字類的條款,如金額、期限、違約金比例等更要仔細閱讀,不輕信,不沖動,不在誘惑或催促下貿然簽字。此外,還應重點關注合同中約定的收費標準、退款政策、服務內容、承諾保障等條款。如發(fā)現合同中有明顯對己不利的內容,可以要求機構進行修改或解釋。否則,消費者可以按照民法典第四百九十六條、四百九十七條的規(guī)定,主張合同中涉及到的格式條款無效。
三要注意個人信息保護問題。在簽訂合同時,應謹慎提供個人信息,保管好個人身份證號、銀行卡號、驗證碼等內容。如機構或商家要求單獨掃描二維碼或直接推送其他第三方公司的付款鏈接,求職者應暫時停止付款,仔細詢問實際收款人及收款賬戶后再行決定是否簽訂并履行合同。
(作者單位:北京市朝陽區(qū)人民法院)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