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此次全面深化改革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堅持老百姓關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進什么的價值取向。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把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轉化為改革的責任清單和任務清單,提出了300多項重要改革舉措。這些舉措的落實見效,必將進一步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改革是要有原則和立場的,中國共產(chǎn)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區(qū)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就是人民立場是其根本政治立場。自成立之日起,中國共產(chǎn)黨就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黨的根本宗旨。“必須堅持人民至上”,既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首要內(nèi)容,也是貫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一條紅線。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始終踐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的莊嚴承諾。抓改革,歸根到底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這次全會提出的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貫徹的“六個堅持”重大原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正是其中重要一條?!稕Q定》中提出的健全高質量充分就業(yè)促進機制,健全靈活就業(yè)人員、農(nóng)民工、新就業(yè)形態(tài)人員社保制度,促進優(yōu)質醫(yī)療資源擴容下沉,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完善發(fā)展養(yǎng)老事業(yè)和養(yǎng)老產(chǎn)業(yè)政策機制等一系列改革舉措,始終把人民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直面人民群眾新期待,關注民情、致力民生,順應群眾所思所想所憂所盼,生動回答了改革“為了誰”的問題。全面深化改革從來不是漂亮的口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權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因此,“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扎實推動人民群眾可感可及的改革,不僅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也是衡量改革和中國式現(xiàn)代化是否真正贏得民心的量具標尺。
以實實在在的改革成效造福于民。改革要重謀劃,更要重落實。改革越是向縱深推進,硬骨頭越難啃,每前進一步都不容易?!稕Q定》強調(diào),要不斷取得改革的成功,就必須“以釘釘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實”,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勁頭狠抓各項改革措施見成效。因此,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絕不是會議上講講、文件上學學、培訓課上聽聽就能完成的任務,黨員干部要立足本職工作,以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擔當精神,迎著問題上、迎著困難上,不回避、不推諉,不折不扣地把各項改革任務落到實處,否則再好的舉措也只是水中花、鏡中月。判斷改革成效好不好的標準是什么?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因此,改革的成效如何,群眾心里自有一桿秤,要交給人民群眾來檢驗和評判,以實績實效和人民群眾滿意度檢驗改革。群眾的評判標準來自于哪里?當然不是來自于與求真務實背道而馳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行為,更不是來自于嚴重影響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lián)系的不擔當、不作為、亂作為、假作為的行為,而是來自于黨員干部是否把關涉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的改革當成自己工作事業(yè)中的“大事”、是否把“改革清單”變成了人民群眾的“幸福清單”。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我們共產(chǎn)黨人干事業(yè)、創(chuàng)政績,為的是造福人民,不是為了個人升遷得失。”領導干部“必須把為民造福作為最重要的政績”。廣大黨員干部要深入理解其內(nèi)涵,不論身處何種崗位,都要在改革啃硬骨頭的階段,對自己在工作中應該追求什么樣的政績有清醒的認知,把改革真正改到老百姓的心坎上,用老百姓的“獲得感”提升改革的“含金量”。當前,改革之復雜艱巨雖然前所未有,但只要全黨以釘釘子精神抓好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各項任務的落實,一年接著一年干,一件接著一件抓落實,不斷回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人民群眾自會用滿意的笑臉、幸福感滿滿的朋友圈把改革的故事生動地演繹出來,民族復興偉業(yè)就一定能夠不斷邁出堅實的步伐。
在常叩問初心中永葆深化改革的攻堅勁頭。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系統(tǒng)部署,凝望前路,我們還有許多硬骨頭要啃,還有許多難關要攻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我們黨守初心、擔使命的重要體現(xiàn)。”因而必須把“不忘初心”的要求貫穿始終,在常叩問初心中增強改革的思想自覺、政治自覺、行動自覺。這次《決定》專門用一個部分部署了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其中強調(diào),以調(diào)動全黨抓改革、促發(fā)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為著力點,加強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武裝,著力解決干部亂作為、不作為、不敢為、不善為問題。在進一步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進程中,廣大黨員干部要把抓改革作為一項重大政治責任,面對改革大潮,要做改革的弄潮兒,要有強烈的歷史擔當精神,既當改革促進派,又當改革實干家。在工作中,要經(jīng)常擦拭初心、時常叩問自己是否一心為民,是否還在堅守初心,牢記自己所從事的是為人民謀幸福的光榮事業(yè),保證在推進改革的進程中始終保持昂揚的工作勁頭。常叩問初心不僅貴在叩問,更貴在“經(jīng)常”。不是等事情沒做好或做錯了才去反省,而是要經(jīng)常反省。忙碌的一天結束后,對自己所做的點點滴滴進行認真回顧衡量,衡量的標準不在于批閱了幾份文件、報送了幾份資料、完成了幾項分配的改革任務,而在于是否為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辦了些實在事、漂亮事、暖心事?!度嗣袢請蟆吩鴪蟮?,1980年,當時任菏澤地委書記的周振興聽聞當?shù)匾晃粸榭谷諔?zhàn)爭作出極大貢獻的老人,臨終前的愿望竟然是吃一碗肥瘦相間的豬肉時,他舉起手掌狠狠扇了自己一耳光。這一耳光,打醒了多少領導干部麻木的心,讓多少領導干部不由地叩問自己的初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事業(yè)發(fā)展永無止境,共產(chǎn)黨人的初心永遠不能改變。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向廣度和深度進軍的關鍵時刻,比認識更重要的是決心,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擔當,能不能迎難而上、敢不敢真抓實干,就是檢驗黨員干部初心與使命的重要試金石。黨員干部唯有不忘初心、時常叩問初心,才能保證自己的行為始終保持在為人民服務的軌道上,才會以釘釘子的精神抓好同老百姓關系密切的改革任務,確保改革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用自己扎扎實實的行動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故事生動地演繹出來。
(作者系海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海南省委黨校哲學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