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共青團要“用黨的科學理論武裝青年,用黨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用黨的光輝旗幟指引青年,用黨的優(yōu)良作風塑造青年”。團北京市東城區(qū)委將青年思想引領工作擺在突出位置,打造東城共青團“青春宣講團”工作品牌,用“青言青語”講好青春故事,有力推動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在廣大青年心中生根發(fā)芽。
群青薈萃“語”時俱進
堅持把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與當代青年思想實際相結合,扎實推動宣講隊伍建設,形成以理論學習為引領、以紅色文化為內核、區(qū)域內各領域青年廣泛參與的青年宣講工作格局。
共繪思想引領“最大同心圓”,因勢利導打造多元青年宣講隊伍。堅持以組織化發(fā)動為基礎,定期面向區(qū)內各單位選拔宣講骨干,扎實建好首都核心區(qū)青春宣講人才“蓄水池”。堅持以社會化吸納為補充,吸納駐區(qū)中央單位、“兩企三新”等領域青年和區(qū)內港澳臺青年、優(yōu)秀退役大學生士兵等加入宣講隊伍,唱好各界青年扎根東城、服務東城的“大合唱”。
發(fā)揮區(qū)域紅色文化資源富集優(yōu)勢,因地制宜培養(yǎng)青年宣講人才。召開共青團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群策群力,深入挖掘東城紅色文化資源,系統謀劃年度宣講工作。厚植宣講隊伍紅色文化底蘊,通過走進北大紅樓、《新青年》編輯部舊址等開展實景化宣講培訓,全方位提升宣講團宣講水平與綜合素質。舉辦“中國式現代化與中國青年運動”等專題理論輔導報告,厚植宣講隊伍理論根基。
強化全過程培育管理工作機制,因材施教錘煉青年宣講員嚴實作風。加強宣講隊伍日常建設,探索建立導師制。嚴把內容關、試講關、培訓關、實踐關,通過系統性理論指導、定制化講稿設計、實景化模擬提升為宣講員“充電賦能”。制定《東城共青團“青春宣講團”管理辦法》,規(guī)范宣講員考評考核工作機制。
讓青年講給青年聽
緊扣服務青年的工作生命線,用鮮活生動的素材、青年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理論宣講,做好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的闡釋工作,不斷厚植廣大青年對黨的信賴、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
“新技術”融合“新場景”,“沉浸式”宣講接地氣。充分利用新技術、新場景豐富宣講形式、豐富學習體驗。以紅色主題VR視頻形式宣講紅色故事,讓青年在沉浸式體驗中緬懷革命先輩;制作《古今對話感悟變遷——“南陳北李”對話新時代東城青年》原創(chuàng)微視頻,以“隔空對話”形式講述東城百年變遷及新時代的偉大成就;發(fā)布《故宮以東騎跡東城》東城區(qū)青年騎行地圖與視頻,讓青年在騎行中解鎖有故事、有傳承、有溫度的大美東城。
“小切口”講好“大道理”,“分眾化”宣講有生氣。面向基層團干部,以團干部調訓班為載體,圍繞青年工作陣地建設、青年干部成長經歷等主題開展理論宣講;面向全區(qū)廣大團員和青年,舉辦“青春東城崗位建功”典型事跡宣講主題活動;面向全區(qū)少年兒童和少先隊員,開展“流動的紅色課堂”巡展巡講活動、“童行東城尋初心賡續(xù)血脈作先鋒”活動,組建“紅領巾”宣講團,講好少先隊的發(fā)展歷程和光輝歷史。
“青年味”傳遞“好聲音”,“互動式”宣講聚人氣。開展面對面、互動式宣講。在東四胡同博物館,宣講員以“茶文化展示+青春宣講”的形式將茶文化娓娓道來;將志愿服務故事搬進講堂一線,在與青少年的互動問答中播撒“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種子。
立體傳播東城青年聲音
堅持打造引領青年思想進步的政治學校,充分發(fā)揮團組織遍布基層一線、深入青年身邊的優(yōu)勢,引領廣大青年爭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不斷鞏固和擴大黨執(zhí)政的青年群眾基礎。
引流量,推動青春宣講傳播力提標擴面。深化團屬新媒體矩陣建設,依托新媒體平臺設置“東城青年說”“講出青春Young”等欄目,吸引更多青年深入參與到宣講活動中來。加大可視化宣傳產品開發(fā)力度,發(fā)動宣講員拍攝《青春中軸線》《紫禁之東青春筑夢》東城青年宣傳片等視頻。
聚能量,促進黨團隊一體化育人鏈條提質增效。吸納少先隊員加入宣講團,組織“小小宣講員”開展紅色宣講、“青春HUA中軸”北京中軸線申遺主題文化宣講等活動,用“童言童語”講好新時代的奮斗故事與偉大變革。
提增量,助力文化出海“青春新航線”提檔升級。積極推動優(yōu)質宣講內容“出圈”又“出海”,在中外青年交流活動中向世界青年展示中華文化的多樣性和包容性。在中法青年志愿服務日走進東城主題活動中講解傳統面塑技藝文化;在天壇公園向全世界游客講好“天人合一”的東方智慧。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