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高質量發(fā)展,發(fā)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chuàng)造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敝袊浆F代化孕育形成的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實現了對西方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理論的超越。[文稿][課件]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前進道路上必須牢牢把握“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發(fā)揚斗爭精神”的重大原則。這五條重大原則是對黨和人民長期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寶貴經驗的集中概括和科學總結,是對中國式現代化內在發(fā)展規(guī)律的客觀揭示和深刻把握,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實踐指引。[文稿][課件]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睔v史和實踐證明,中國式現代化開辟了符合我國國情的現代化道路,奠定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實基礎,展現出人類文明發(fā)展的光明前景。[文稿][課件]
劉海濤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教授
一、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創(chuàng)新
現代化是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重要線索,也是當今社會進步和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標志。然而,對于現代化的定義,國內外學者存在不同的觀點。其中,第一種觀點認為現代化是近代資本主義興起后的特定國際關系格局下,經濟落后國家通過大搞技術革命,在經濟和技術上趕上世界先進水平的歷史過程。第二種觀點認為現代化是工業(yè)化的同義語,是經濟落后國家實現工業(yè)化的進程。第三種觀點認為現代化是自科學革命以來人類急劇變動的過程的統(tǒng)稱。第四種觀點認為現代化是一種心理態(tài)度、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改變過程,是代表當今歷史時代的一種“文明的形式”。
以上觀點都有一定的道理,從不同的側面揭示了現代化的特征和性質。因此,可以說現代化是一個綜合的概念,它體現在社會發(fā)展進程中的方方面面和各個層次上。現代化的核心是經濟領域的工業(yè)化、科技發(fā)展和市場機制,同時也涉及政治制度、文化觀念、社會福利等方面。現代化的目標是實現一個更加富裕、平等、公正、自由的社會,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傊F代化是一個復雜且多層次的概念,它不僅涉及經濟、科技、政治等領域的發(fā)展,也涉及人類社會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變革。因此,在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需要全面考慮各種因素,推動社會的全面進步和發(fā)展。
1960年,各國學者在日本箱根召開會議,專門討論現代化的標準問題,形成了著名的“箱根共識”,提出了有關現代化標準的八項指標:人口較高地向城市集中,整個社會日益以都市為中心組織起來;非生物能源高度利用,商品廣泛流通,服務性行業(yè)發(fā)達;社會成員在廣泛空間范圍內相互作用,社會成員普遍參與經濟和政治事務;村社和世襲社會群體普遍解體,個人社會流動性增大,個人的社會表現范圍更加多樣化;伴隨個人非宗教地并日益科學地應付環(huán)境,普及讀寫能力;具有滲透性的大眾傳播網形成;政府、企業(yè)、工業(yè)等大規(guī)模社會設施的擁有,這些設施的組織日益科層化;各龐大人口集團逐漸統(tǒng)一在單一的控制(國家)之下,各國之間相互作用(國際關系)日益加強。
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美國社會學家阿歷克斯·英格爾斯根據他對一些現代化國家的比較研究,提出了一套關于現代化標準的定量指標。這些指標包括:人均國民生產總值(GNP)3000美元以上;農業(yè)產值占GNP比重12%-15%以下;服務業(yè)產業(yè)占GNP比重45%以上;非農勞動力占總勞動力比重70%以上;識字人口的比重80%以上;適齡年齡組中大學生比重10%-15%以上;每名醫(yī)生服務的人數1000人以下;平均預期壽命70歲以上;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重50%以上;人口自然增長率1%以下。
那么,怎樣實現現代化?這涉及現代化的道路問題。最初的現代化道路是資本主義道路,與資本主義相伴而生。英國是典型的例子,其工業(yè)革命從紡織領域興起,但英國的資本主義卻從農業(yè)領域興起。在16世紀初期,英國的羊毛貿易和圈地運動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但同時也造成了農民與土地的分離,引發(fā)大量流民和治安問題。
在歐洲現代化的進程中,環(huán)境污染、資源掠奪和破壞等問題也引發(fā)了嚴重的社會問題,如兩極分化和階級斗爭。這些矛盾通過殖民掠奪、奴隸貿易、商品傾銷、資本輸出或移民、軍事侵略等途徑傳遞給歐洲以外的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國家。這些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國家開始了現代化的發(fā)展進程,但受到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壓制,因此必須尋找新的發(fā)展路徑。在這樣的國際關系格局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道路應運而生。最早體現為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其以工業(yè)化概念替代現代化概念,從重工業(yè)開始實行高收入,主要依靠本國農民積累資金,這種模式建立在生產資料全民所有制與集體所有制這兩種公有制以及按勞分配、計劃經濟的基礎之上。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們沿襲蘇聯模式進行了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建設。然而,蘇聯模式起源于戰(zhàn)爭與革命的歷史條件,但社會主義力量成長壯大后推動了時代主題從戰(zhàn)爭與革命到和平與發(fā)展的轉變,可是許多國家并未及時、徹底地完成轉變,不僅未能克服蘇聯模式的弊端,反而使其固定化甚至僵化。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