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新華社《瞭望》新聞周刊刊發(fā)了題為《給“實干家”“太平官”畫像,云南向“躺平式”干部亮劍》的重要文章,展示了云南為推動主題教育走深走實,開展“躺平式”干部專項整治,向不愿擔當、不敢擔當、不善擔當?shù)?ldquo;躺平式”干部“亮劍”的重大舉措和工作進展。在此之前,全國已有多地出臺措施治理“躺平式干部”,如浙江景寧評選“躺平者”、云南宜良設立“樹懶獎”、江西南昌設置“蝸牛獎”、江蘇海安頒發(fā)“海綿獎”,表明了各地懲治“躺平式干部”的決心,在社會上引發(fā)了廣泛討論。
作為網絡流行詞,“躺平”描繪的是一種對環(huán)境順從、對困難妥協(xié)、對未來放棄的狀態(tài),“躺平式干部”是指那些在日常工作中缺乏責任與熱情,在干事創(chuàng)業(yè)中缺乏擔當與信心,不作不為不管不干的干部。“躺平式干部”在工作中可謂“樣貌”各異、丑態(tài)百出,根據(jù)行為表現(xiàn)的不同可以分為幾種不同類型:一是因感到工作繁瑣利益無關而得過且過、討價還價的“甩擔子”干部,二是因感覺任務險重邀功無望而懼難畏責、上推下卸的“繞彎子”干部,三是認為自己背靠大樹晉升不愁而花拳繡腿、拈輕怕重的“做樣子”干部,四是覺得自己年近退休提拔到頭而不想不作、不推不動的“混日子”干部。在現(xiàn)實中,“躺平式干部”雖少,但危害很大。如果任由他們散漫麻木、不思進取,其結果,從小處說是該推進的工作做不好、政策落實不下去,從大處說是影響單位、地方的工作大局,甚至阻礙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
一定意義上說,“躺平”是為了應對目標困境而采取的暫時性心理調適和策略性行為調整。追求自己設定的目標頻頻受挫就產生了目標困境。面對目標困境,大多數(shù)干部越挫越勇、迎難而上“站”了起來,但也有一些干部心生倦怠、心灰意冷“躺”了下去。然而,“躺平”并不能使“躺平式干部”獲得“解脫”,更沒有為其提供應對目標困境的方法,“躺贏”也就無從談起。無論是哪種類型的“躺平式干部”,“躺平”其實都不是他們在目標困境中的不得已而為之,從根源上來看,正是這些干部奮斗目標物化、價值判斷庸俗化、成功標準單一化的結果,是他們不作不為就想贏的想法在作祟。
無論是評選“躺平者”,還是設立“樹懶獎”“蝸牛獎”、頒發(fā)“海綿獎”,這些反向激勵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都起到了糾治作風懈怠、倒逼干部奮進的作用。要想讓干部由“躺平者”變成“奮斗者”,在工作中動起來、站起來、干起來,個人、組織、社會三個方面必須協(xié)同用力。第一,克服破罐子破摔的思想,讓“躺平式干部”不想躺。從個人層面來說,要摒棄“無論多努力都不可能成功,唯有躺平才是正道”的觀念,樹立奮斗就會有希望的信心。使干部清醒認識到,個人價值正是在奮斗中體現(xiàn)出來的,美好生活是奮斗出來的,沒有離開奮斗的幸福,缺少奮斗的幸福終究都是痛苦,在實干中不斷提升業(yè)務能力和服務水平是擺脫目標困境最有效的方法。第二,打破干多干少一個樣的怪圈,讓“躺平式干部”沒處躺。從組織層面來說,要破除“干與不干一個樣,干多干少一個樣”的弊病,將考評結果與干部“面子”“票子”“位子”掛鉤。既要運用好正向激勵特別是晉升激勵手段,引導干部突破“大鍋飯”思維,也要探索建立退出機制,杜絕“鐵飯碗”現(xiàn)象。對于奮起直追達到考核要求的干部,應該及時摘掉“帽子”,避免傷了干部繼續(xù)奮斗的積極性;而對于無動于衷的干部,要堅決依規(guī)依紀嚴肅問責。第三,扭轉目標庸俗化的傾向,讓“躺平式干部”躺不住。從社會層面來說,要突破“金錢成就尊嚴,地位決定價值”的思維,營造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良好氛圍。不斷強化干部的身份意識和責任意識,引導干部解決好“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的問題,使干部樹立“有多大擔當才能干多大事業(yè)、盡多大責任才會有多大成就”的觀念。只有這樣,讓干部由“躺平者”變成“奮斗者”才能真正實現(xiàn)。 (來源:宣講家網)
作者單位:北京科技大學
【聲明:本文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僅供參考。本文系宣講家網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來源?!?/span>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