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魁
1963年4月,第一本《雷鋒日記》由解放軍文藝出版社正式出版發(fā)行,60年來多次再版。李振魁曾兩次參與雷鋒日記的選編出版工作,深知其中的審慎與不易。兩次參與選編雷鋒日記的經歷,也是李振魁離雷鋒越來越近的過程。
1963年,《雷鋒日記》正式出版。60年來,它被一代代人閱讀、傳播,其中的經典語句被萬千讀者奉為座右銘——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潤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線陽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
“青春啊,永遠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屬于這些永遠力爭上游的人,永遠忘我勞動的人,永遠謙虛的人!”
“螺絲釘雖小,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我愿永遠做一個螺絲釘。”
“釘子有兩個長處:一個是擠勁,一個是鉆勁。我們在學習上,也要提倡這種‘釘子’精神,善于擠和善于鉆。”
…………
這些話,發(fā)在今天的朋友圈里,也一定會獲得高贊。
一位普通士兵所寫的日記,為什么能夠影響一個國家的億萬民眾60年之久?這些精辟的見解,真的出自一個小學學歷的人之手?《雷鋒日記》有沒有經過加工和潤色?60年來,每一代閱讀《雷鋒日記》的人,或許都會有這樣的疑問。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其實也是在尋找打開雷鋒精神密碼的鑰匙。
曾經兩次參與雷鋒日記選編工作的李振魁,對這些問題的回答永遠是:“真實,完全真實!”
雷鋒日記首次公開發(fā)表在《前進報》上
李振魁退伍前在雷鋒生前部隊工作了10年,保管過雷鋒的檔案和軍區(qū)學雷鋒活動的資料,先后參與過1972年版《雷鋒日記選》的選編工作和1982年版《雷鋒日記詩文選》的選編。
順著傾瀉下來的陽光,李振魁的目光落在家中書架上一排排不同版本的《雷鋒日記》上。“雷鋒日記是雷鋒留給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文化財富。想了解雷鋒,必須要讀雷鋒的日記,去感悟他字里行間洋溢著的青春的激情。”
雷鋒是從1957年的秋天開始學寫日記的,還專門向人求教過如何寫日記。到他犧牲時,四五年的時間里,雷鋒一共寫了9本日記。
雷鋒日記記錄了雷鋒的成長史,在他生前就得到過廣泛關注。1960年12月1日,《前進報》發(fā)表了15篇雷鋒日記,標題是《聽黨的話,把青春獻給祖國——雷鋒同志日記摘抄》。“這是雷鋒日記第一次發(fā)表,并作為學習輔導材料在部隊中流傳。”李振魁說。
1962年8月,雷鋒犧牲后,人們用各種方式來紀念他,刊發(fā)雷鋒日記就是其中之一。據不完全統(tǒng)計,《人民日報》《遼寧日報》《解放軍報》《前進報》《中國青年報》等都摘錄發(fā)表過雷鋒的日記。
1963年3月,總政宣傳部初步確定出版《雷鋒日記》一書。當時的設想是:借著編輯出版的機會把之前刊發(fā)時的某些不準確的地方糾正過來,為今后有關雷鋒的宣傳提供一個準確的版本和可靠的依據。在該書的《前言》中,鄭重說明這是依據雷鋒日記的原文,對已發(fā)表過的雷鋒日記進行了詳細校對,并增加了一部分新的內容選輯成書的。
從9本日記中選出121篇結集成書
1963年3月,春寒料峭,沈陽的氣溫仍在冰點附近浮動。
由前進報社黨政組組長董祖修牽頭的雷鋒日記核對工作啟動。他從沈陽軍區(qū)文工團借來10個人,將雷鋒遺留的9本日記、筆記全部抄錄下來,準備仔細核對后進行選編。
李振魁雖然沒有親自參與第一次的選編工作,但后來他在保管的檔案資料里看到過詳細記載。1972年,他在參與雷鋒日記的第二次選編前,特意拜訪了參與第一次選編工作的老同志。他說,這兩次日記的選編有很多相似之處,工作標準幾乎一樣,“無論哪次選編和再版,工作組都必須遵守真實性這一基本原則。第一版《雷鋒日記》選編時要求得更嚴。”按照時間順序,工作組對雷鋒的日記逐日核實、鑒別。日記中可改可不改的地方一律不改,只對一些重要的錯別字和用錯的標點符號進行了修正。
回憶曾經參與過兩次雷鋒日記選編的經歷,李振魁深感自豪,但其中的艱難也同樣令他印象深刻:“最難、最重的工作是對雷鋒日記中的文字進行鑒定。哪些是雷鋒寫的,哪些是他做的筆記、摘抄的名言警句。其中雷鋒記錄生活、工作、學習的日記,很容易認定;但部分日記記錄了一些富有深刻寓意的精辟論斷、名言警句等,就必須仔細分析,因為里面有的是雷鋒寫的,有些似乎不是。對照雷鋒的筆記本可以看出,雷鋒平時看了很多書,做了不少摘記,有的注明了出處,有的卻并未注明。”
選編工作是嚴肅的、緊張的,如果是雷鋒原創(chuàng)的文字,要原封不動地記錄,如果是摘錄別人的,必須注明出處,不能當雷鋒的話來發(fā)表。
比如雷鋒寫于1960年10月21日的一篇日記,原文是:“對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溫暖,對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樣的火熱,對待個人主義要像秋風掃落葉一樣,對待敵人要像嚴冬一樣殘酷無情。”其中第三句“對待個人主義要像秋風掃落葉一樣”,在選編時,大家都覺得這句話中的形容詞后面缺少一個補語,因而與其他三句在句式上不夠統(tǒng)一。有人提議加上一個詞,將其改為“像秋風一樣橫掃落葉”,使其句式更臻完美統(tǒng)一。最后經過大家反復討論,決定還是忠于原作、保留原樣,不隨意增加文字。
再比如雷鋒日記中記錄了《小青年穿上美麗的軍裝》這首詩歌,就是雷鋒模仿上海青年工人段英華的詩歌《小青年穿上美麗的工裝》寫的;《唱支山歌給黨聽》是雷鋒從報刊上抄錄下來的一首詩歌,后來核實是陜西銅川焦坪煤礦職工姚筱舟所寫的。“這些雷鋒摘錄的文字,選編組的工作人員都注明了出處,以免引起誤會。”李振魁說。
對雷鋒日記中有關事實經過、人名、職務、單位、地名、時間、數字等,編輯工作組也都要一一核對,不允許出現半點差錯。
1963年4月,《雷鋒日記》由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出版并在全國發(fā)行,該書選取了121篇雷鋒日記,約4.5萬字。這也是正式出版的第一本《雷鋒日記》,面世后大受歡迎,多次再版。此后出版的其他版本《雷鋒日記》大多以此為基礎。
一部雷鋒的心靈成長史
毛澤東主席也曾經讀過雷鋒日記。據說,他在讀了雷鋒日記后,曾經說過:雷鋒“是懂點哲學的”。
摘抄雷鋒日記的過程,也是讓李振魁深入體悟雷鋒精神的過程,感受雷鋒“懂點哲學”的過程。他說:“雷鋒日記記錄的內容涉及面很廣,對他產生影響的身邊人、身邊事、讀過的書以及自己的感悟,雷鋒都記錄在日記里。樸實生動的文字里,蘊含著深刻的、哲理性的思考。”
雷鋒日記里有大量探討個體與集體關系的內容,諸如國家是部大機器,個人是螺絲釘,個人應該服從國家利益,還經常出現“有限與無限”“車頭與車廂”“鉆勁與擠勁”等辯證關系的詞語,深入淺出,很有見地。
1959年的一篇雷鋒日記里寫道:“我懂得一朵花打扮不出春天來,只有百花齊放才能春色滿園的道理。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形象地說明先進人物要帶領大家一起進步的道理。
1960年的一篇雷鋒日記里寫道,“雷鋒同志:愿你作暴雨中的松柏,不愿你作溫室中的弱苗。”這是雷鋒的自勉,表明他要做堅強的共產主義戰(zhàn)士的決心。
在1960年的這篇日記里,雷鋒用“一滴水”和“大海”比喻個人和集體,說明了正確處理個人和集體關系的重要:“一滴水只有放進大海里才能永遠不干,一個人只有當他把自己和集體事業(yè)融合在一起的時候才有力量。”
李振魁說,在雷鋒的日記中,富有文采和哲理的語句數不勝數,都是他內心世界的真實表達。雷鋒日記是雷鋒的生命和心靈成長史的真實記錄,不僅僅屬于他自己,更是公共的精神財富。
退休后,李振魁繼續(xù)不遺余力地推動和參與各種學雷鋒活動。他曾經用隸書全文抄錄了《雷鋒日記詩文選》,整個書法長卷長79.78米、47793字,耗時270多天,以此來表達他對雷鋒的敬意。
“雷鋒的偉大源自平凡,他沒有驚天動地的故事,所做的事情也都是身邊觸手可及的,他是每個人都可以學習的。”李振魁這樣說。(記者張穎)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