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鄧州市,不是雷鋒的出生地,也不是雷鋒的犧牲地,為何因“雷鋒”而聞名?
這是歷史的巧合。
1960年8月,鄧州市560名熱血青年奔赴東北軍營,成為雷鋒的戰(zhàn)友。
1997年4月,相繼退役返鄉(xiāng)的560名鄧州籍老兵,在雷鋒精神感召下相聚在一起,成立群眾性學雷鋒組織——編外雷鋒團。
從撫順到鄧州,從“編內”到“編外”,變換的是時空地域,不變的是雷鋒精神。一城風景,半城“雷鋒”。如今,編外雷鋒團已發(fā)展成為一個擁有2.2萬余名成員的學雷鋒志愿服務組織,2014年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模”稱號。
“牢記‘雷鋒戰(zhàn)友’光榮稱號,自覺像雷鋒那樣做人做事”
一次偶然的人生際遇,讓他們的生命履歷刻上了“雷鋒戰(zhàn)友”的印記。
“牢記‘雷鋒戰(zhàn)友’光榮稱號,自覺像雷鋒那樣做人做事。”這是編外雷鋒團的建團之魂,也是每名成員的座右銘。
今年81歲的姚德奇,是編外雷鋒團“政委”,先后作學雷鋒報告會1000多場,聽眾達90多萬人次,編寫各類學雷鋒報告、書籍100多萬字,獲評“‘出彩河南人’第二屆最美退役軍人”。
“雖然我與雷鋒在一起生活僅兩年時間,但雷鋒精神陪伴了我一生。”當年,姚德奇轉業(yè)任鄧州市房管局局長,掌管著上億的資產(chǎn),在招待方面卻被譽為“一碗端”:不管來客是誰,都是一碗羊肉湯或牛肉湯、兩個油饃。
一時雷鋒戰(zhàn)友,一生無悔堅守。共同的稱謂讓他們擁有共同的信念:穿上軍裝是雷鋒團的兵,脫下軍裝依然是雷鋒精神的傳承人。
雷鋒戰(zhàn)友、鄧州市農機站技師陳萬有,退休后十年如一日為農民義務維修農機具;雷鋒團轉業(yè)干部、鄧州市城郊鄉(xiāng)煙站站長高林富,長期奔走在鄉(xiāng)間田野,手把手教農民技術,幫他們育苗、管理,兩次累倒在地頭……
鄧州湍河南岸的地標建筑編外雷鋒團展覽館,造型頗似一艘乘風破浪的帆船,廣場上“雷鋒的戰(zhàn)友”雕像巍然矗立,展現(xiàn)著幾十年如一日弘揚雷鋒精神的奮進姿態(tài)。
“如果你是一滴水,是否滋潤了一寸土地?”多年來,編外雷鋒團成員不忘初心、牢記誓言,奉獻愛心、傳遞溫暖,續(xù)寫著新時代的“雷鋒日記”。
“行之茍有恒,久久自芬芳。”編外雷鋒團先后有400多人次被各級評為“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先進工作者”“精神文明建設標兵”等,100多人立功受獎。
“離老百姓越近的崗位,越是傳承雷鋒精神的沃土”
聚是一團火,散作滿天星。
崗位是學雷鋒的主陣地。被評為“全國最美出租車司機”的南陽“出租車雷鋒營”營長唐保青說:“離老百姓越近的崗位,越是傳承雷鋒精神的沃土。”
從機關到企業(yè),從城市到農村,從學校到社區(qū),2.2萬余名編外雷鋒團成員散布在各行各業(yè),他們立足本職無私奉獻,甘當雷鋒精神的播種機、創(chuàng)新理論的宣傳隊、鄉(xiāng)村振興的生力軍、搶險救災的排頭兵。
鄧州市電業(yè)局“電力雷鋒營”稱得上是一個“加強營”,有36個“雷鋒電力服務班”,以及一個由10名抄表女工組成的“三八雷鋒班”,專門為孤寡老人、殘疾人等群體服務。
被命名為“雷鋒銀行”的鄧州市農業(yè)銀行,發(fā)揮自身行業(yè)優(yōu)勢,2015年為28個貧困村建立扶貧檔案,帶動393戶貧困家庭實現(xiàn)增收,被授予“全國銀行業(yè)‘雷鋒崗’”,其經(jīng)驗做法在全國農行系統(tǒng)推廣。
“雷鋒”出現(xiàn)在日常生活,更挺身于危急關頭。
新冠疫情發(fā)生后,編外雷鋒團第一時間成立“雷鋒抗疫先鋒隊”,“薪火雷鋒營”“義工雷鋒營”等志愿組織3次馳援武漢,運送新鮮蔬菜150余噸,被各級評為抗疫先進集體。
2021年7月,鄭州、新鄉(xiāng)等地遭遇特大暴雨,他們先后組織4個梯隊100余人,第一時間奔赴災區(qū)搶險救災,轉移受困群眾1200余人,運送救災物資60余噸。
精神的火炬,照亮心靈;文明的雨露,滋潤社會。
近年來,編外雷鋒團先后涌現(xiàn)出學雷鋒先進集體274個、先進個人1.8萬余人,一個個可親、可敬、可信、可學的道德楷模,集合成熠熠生輝的“雷鋒”群像。
“做的好事就像天上的星星,看得見,數(shù)不清!”當?shù)厝罕娺@樣稱贊編外雷鋒團。
“不僅當好學雷鋒帶頭人,更要發(fā)展接班人”
當年560名雷鋒生前戰(zhàn)友,如今離世的已經(jīng)過半,健在的也已白發(fā)蒼蒼。“不僅當好學雷鋒帶頭人,更要發(fā)展接班人”,成為他們心中最大的牽掛。
令人欣慰的是,今天的編外雷鋒團,青年比例已經(jīng)超過82%。“我們愛聽流行歌曲,更愛唱‘雷鋒之歌’。”南陽理工學院活躍著一個90后“大學生雷鋒營”。他們開通全國首個校園“1+1雷鋒愛心服務熱線”,被中宣部、教育部等聯(lián)合表彰為全國大學生志愿者服務優(yōu)秀團隊。
“吧友雷鋒營”是一支新興力量,先后救助腦出血病人、白血病患者等多名群眾……10余年來,他們捐款幾十萬元,讓愛的陽光從網(wǎng)絡照進現(xiàn)實。
薪火相傳待后人。一面贈給編外雷鋒團的錦旗上寫道:“繼傳統(tǒng),掏紅心,譜寫園丁曲;學雷鋒,灑汗水,當好育花人。”
白莎是聽著編外雷鋒團故事長大的女孩。2018年9月,她從南陽理工學院“大學生雷鋒營”入伍,不到1年時間就勇奪陸軍狙擊手比武競賽女子第一名。如今她已考入軍校,被評為“陸軍愛軍精武標兵”“全國優(yōu)秀共青團員”,榮立二等功,并當選黨的二十大代表。
“時間的長度是某種相對的東西,而精神的力量卻閃耀著永恒的光亮。”今年是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為雷鋒同志題詞60周年,跨越時空的編外雷鋒團乘著新時代的東風,正迎來弘揚雷鋒精神的又一個春天。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