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史記·循吏列傳》首開記錄奉職循理官吏的風氣,漢以后的朝代幾乎都會在其正史書寫中加列《循吏傳》,以彰吏治的理想境界。費樞,字伯樞,成都人,徽宗宣和年間進士。紹興十六年(1146),他以左朝散郎的身份在歸州(今湖北秭歸)任職,又累官于黎州(今四川漢源)。有感于徽宗朝的政治環(huán)境,他編撰的二卷本《廉吏傳》專門摘選了春秋至隋唐年間以廉潔奉公而聞名的官員事跡,并加以品評,意在諷勵當世,重振廉吏的精神品格。該書現(xiàn)存有萬歷四十三年(1615)刻本和《欽定四庫全書》刻本。
廉乃為政之本,興衰之所系
《廉吏傳》的開篇就回顧了西周時期以廉為吏治之本,用“官府之六計”(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評判群吏的制度。費樞解釋自己的《廉吏傳》之所以從東周開始,是因為西周時期“上以節(jié)儉化臣下,下以行義勵風俗”的良好風氣在東周不復存在,廉吏由曾經(jīng)常態(tài)化的普遍存在轉(zhuǎn)變?yōu)榫哂刑厥庑缘目少F存在,從而有了被記述的必要。在他看來,周代以來的吏治都以廉為本,而朝代的更迭興衰與廉息息相關(guān)。
《廉吏傳》以朝代為界分為九個部分,所列人物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读袊魝鳌酚浭隽嗽诙Y崩樂壞的春秋時期依舊堅守道義的廉吏事跡。費樞認為,從諸侯國官吏的行為就可以看各國實力的強弱?!段鳚h廉吏傳》指出漢武帝顯揚《六經(jīng)》使得士人重新重視道德操守,使世人重知禮義廉恥。此傳的序言表明,吏治之廉需重興經(jīng)典,用圣人之道引導世人之行?!稏|漢廉吏傳》特別強調(diào)倡廉需要做到上行下效。作者認為,“天下之民俗常系于士,而士俗未嘗不因于時。而人君造時。”光武帝生長于民間而知悉百姓疾苦,親身力行廉潔勤約,開出清正尚廉的政治風氣,引導了當時的士俗與習俗往更為高潔的方向發(fā)展?!段簠鞘窳魝鳌分杏涊d三國時,尚保留著光武中興的廉正遺風,以“清規(guī)廉操見稱于時”的人遍布各國。而魏、蜀、吳之所以能各自稱王,關(guān)鍵在于他們在立國之初并沒有喪失道義名聲,能夠各自團結(jié)名臣子孫、名節(jié)之士。
在《兩晉廉吏傳》中,費樞論兩晉能立而又能綿延的根本原因在于任用廉吏,廉能興國在南史中也可見一斑?!赌鲜妨魝鳌分袑懙溃逍薷邼嵵吭诿總€朝代都有,但能讓他們屈身作吏的原因是國家有道。南朝時期的宋國就是屬于這種情況,而這也是它能夠如此興盛的原因?!侗笔妨魝鳌分?,費樞十分欣賞北朝主政者能通過興禮作樂,修帝王之政的施行,認為這一做法使得北方風物與南方相合,卻能保持質(zhì)樸不染江左靡麗之氣,使得懷材勵行之士能“多礪廉隅,敦崇風節(jié)”,踐行節(jié)儉素樸的操守。
隋朝持續(xù)時間太短,而政治并不算清明,所以《隋廉吏傳》所錄廉吏不過數(shù)人。與之相比,唐代由于推行制舉制度,且不同的君主雖然好惡不同,但都求賢若渴,所以《唐廉吏傳》中所錄的人物最多,唐朝的國祚也綿延近三百年。
概覽費樞為各代所做小序可見,明君尚廉、國家有道、治理有方是廉吏涌現(xiàn)的必要條件,而廉風之振、廉吏之興,則能化一國的士風世風,起到興國安邦的作用。
廉乃君子之道,民生之所仰
廉是古代士人追求君子之道必須堅守的道德操守之一,雖然在具體的施行中有多種表現(xiàn)形式,但其旨歸都是國計民生。廉吏既是國家機構(gòu)的組成部分,也是家族中的重要成員,更是具體的個人存在?!读魝鳌分杏涊d的大量廉吏以君子之道修身齊家,明情義之辨然后公正裁斷、選賢舉能,達到以德服眾的效果。
君子之道首先體現(xiàn)在限制自己的私欲,讓富于民。齊國大夫晏嬰深知“利過則為敗”,他有感于賦稅制度的嚴苛,提倡限制私利——百姓往往用力三分,其中兩分上交國家,自己只用一分維持衣食。同樣感懷民生多艱而節(jié)儉度日的還有楚國令尹斗子文。他深刻認識到用百姓的勞動成果富足自己的行為終會招致災禍,君子必要先明禮義才能接受俸祿?!读魝鳌愤€記載了魯國博士公儀休拔除家里種植的可口蔬菜,燒毀織機,趕走織娘,意在杜絕家人借助富貴的資本與百姓爭利的事跡;南朝宋國太守虞愿在任上不經(jīng)營產(chǎn)業(yè)也是出于不與民爭利的考慮;西漢大夫朱邑“退食自公,亡疆外之交,束脩之饋”,家中無余財;東漢楊秉“有三不惑”,謂之“酒、財、色也”,將清廉家風傳至后代。此外,還有唐代的阿史那杜爾不征收邊關(guān)賦稅,郗士美在任上自出廩錢而市物自給,崔戎在貧地減免稅賦、綏招流亡、散錢軍中。
君子之道也體現(xiàn)在公正裁斷、選賢舉能之上。魏戊委婉勸諫父親退回賄賂,貢禹建議朝廷廢除贖罪制,朱博明察下屬私收賄賂,翟方進揭發(fā)貴族豪強在工程中營私受賄的事實,李尚隱三入御史臺彈劾失職者卻始終注意量刑適當。這些官吏善用法律,是廉吏中裁斷公正、品行剛正的代表。王丘任考功員外郎時剔除濫竽充數(shù)者,而考教真才實學,其采錄之精明“自武后至數(shù)十年來”無人能比。這些官吏謙遜有節(jié),是廉吏中選賢舉能、知人善任的代表。又有如和洽一樣的官吏,反感“士大夫故污辱其衣”的故作節(jié)儉,率直進言廉潔之風應重修身,以習俗教化,以中庸為貴。
君子之道還體現(xiàn)在明辨情義、推行忠恕之上。有的官員太過耿介而不被看重,有的官員雖然剛正不阿、不受賄賂,但常有不通情理之處,以至于苛責太過,被指責為酷吏。真正受人尊敬的廉吏深諳情義兼顧和忠恕之道。如薛宣兼顧情理,使得過錯者辭官謝罪而無怨言;如伯夷不滿兄長受賄,以自己的廉潔行為感化兄長;又如范術(shù)曾體諒寬恕逃亡罪人及其家小,將他們編入戶籍,平一方久亂;還有如唐太宗處理長孫順德之貪,不因一時過錯而抹殺一個人的全部,給人以改過的機會。此外,不少廉吏表現(xiàn)出遜讓的美德,如阮長之始終在芒種前卸職,以便下一任官員能拿到當年的俸祿;張堪將先父遺產(chǎn)讓與侄子,所獲戰(zhàn)利品皆上報君上,自己不取分文。
廉可教化鄉(xiāng)鄰,感化夷狄,傳承家風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多民族雜居的傳統(tǒng),中原帝國與周邊國家一直保持著密切的互動關(guān)系。在悠久的吏治歷史中,廉吏既能以其卓越的能力治理社會,受百姓愛戴、受君主賞識,又能以美好的品德修養(yǎng)教化一方、形塑家風。
廉吏首先是要以身作則,所以他所到之處,不輕易使用刑法卻能樹立威信,肅清一地風氣。譬如西漢時期,尹翁歸不畏懼權(quán)臣的族人家奴,秉公執(zhí)法,阻止他們?yōu)楹Φ胤绞袌?,肅清賄賂風氣。再如東漢時期的鐘離義,他拒絕接受被沒收的贓款,認為這些來路不正。又如同時期的吳祐,他在地方任職時實踐“仁簡”之道,深得人心。即使是當?shù)氐膯莘?,也能在勸阻下慚愧自首,后悔自己私下收取錢財,欺騙府君。
廉吏精神品格的感染力也體現(xiàn)在邊境治理中。張奐幫助羌人擊退南匈奴而婉拒贈與,正身潔己,在當?shù)貥淞⑵鹜?,后擔任護匈奴中郎將,使邊境三州保持安定。孫謙認為,“蠻夷不賓,蓋待之失節(jié)爾。”他治理邊境不多浪費國財兵役,以情禮教化為主。此外,還有陸胤治嶺南,杜暹使突厥,歸崇敬美名遠播東夷,范希朝平黨項、室韋等一系列地方治理,靠的都不僅僅是武力制服,而是廉吏們所營造的良好風俗對他們的感化。
被選為官吏的讀書人往往會成為其所在家族的模范典型。正所謂“為其有之,是以似之”,有的廉吏繼承先人留下的清正家風,將其發(fā)揚光大。如崔玄暐、裴寬、李景讓等人繼承先人家風,廉潔守正;韋夏卿怒斥堂弟收受賄賂有違先人遺德。有的廉吏則以自身美德形塑家風,從而教化鄉(xiāng)鄰。孫叔敖去世前告誡兒子選擇貧瘠的封地,使得家族得以在亂世綿延;裴昭明輕財重教,奉行“遺子黃金滿籯,不如教子一經(jīng)”;李襲譽散財于同宗,但留薄田于子孫囑其自立,不要依賴他人;吳隱之節(jié)儉的生活狀態(tài)使得子孫不以貧乏為恥,以至于他們一家將廉慎潔謹為家法,廉吏輩出。
《廉吏傳》通過評述春秋以來的眾多廉吏事跡,展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廉潔觀的豐富內(nèi)涵,書中傳達的廉正德行、君子品性和高尚精神,體現(xiàn)出廉潔觀深深影響了士人修身、國家治理和社會風氣等多個層面。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