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把“堅持人民至上”概括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之一,深刻揭示了這一科學思想的根本政治立場,深刻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執(zhí)政理念和深厚情懷,深刻闡明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價值遵循。
人民至上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
馬克思主義是人民的理論。馬克思主義具有鮮明的人民立場,是為人民大眾謀利益、為全人類謀解放的科學理論。在馬克思之前,社會上占統(tǒng)治地位的理論都是為統(tǒng)治階級服務的。馬克思主義第一次站在人民立場上,為多數人謀利益,為最終建立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會指明了方向。“馬克思主義博大精深,歸根到底就是一句話,為人類求解放”。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具有跨越國度、跨越時代的影響力,就是因為它始終植根人民之中。
人民至上深刻反映了唯物史觀的根本立場和基本觀點。堅持人民至上,彰顯了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推動社會歷史發(fā)展的決定性力量。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歷史上的活動和思想都是‘群眾’的思想和活動。”人類的歷史變革和社會發(fā)展,本質上是以人民群眾為實踐主體的“思想”和“活動”共同作用的必然結果。人民群眾具有高度的自覺性、自主性,列寧把人民稱作“自覺的歷史活動家”。正是從唯物史觀出發(fā),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群眾是真正的英雄”,“在人民面前,我們永遠是小學生,必須自覺拜人民為師”。堅持人民至上,還充分彰顯人民群眾是價值評判的主體,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
人民至上是中國共產黨百年輝煌的成功密碼
人民至上是中國共產黨初心使命的價值彰顯。中國共產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毛澤東同志指出:“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我們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以貫之地體現到黨的全部奮斗之中,團結帶領人民共同創(chuàng)造了彪炳史冊的歷史偉業(yè)。中國共產黨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沒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從來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團、任何權勢團體、任何特權階層的利益,這是黨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本所在。我們黨的理論就是一切為了人民的理論,黨的路線就是一切為了人民的路線,黨的事業(yè)就是一切為了人民的事業(yè)。
我們黨的百年歷史,就是一部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的歷史。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從小到大、由弱變強,不斷發(fā)展壯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之所以能夠撥云見日、穩(wěn)步前進,不斷開辟新境界,關鍵就在于我們黨始終堅持人民至上。從石庫門到天安門,從興業(yè)路到復興路,我們黨根據不同歷史時期所要解決的社會主要矛盾,提出路線方針政策,忠實地踐行人民至上的理念。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領導人民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中國人民成為國家、社會和自己命運的主人。新中國成立七十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秉承為了人民、相信人民、依靠人民的價值理念,僅僅用幾十年時間,就走完發(fā)達國家?guī)装倌曜哌^的工業(yè)化歷程,創(chuàng)造了兩大奇跡,成功走出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chuàng)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我們書寫了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上最恢弘的史詩,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實現了我們黨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開始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我們黨之所以歷經百年而風華正茂、飽經磨難而生生不息,根本在于黨始終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堅持人民至上,所以贏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這是歷史呈現的中國共產黨百年輝煌的必然邏輯。
人民至上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價值底色
堅守人民情懷,深刻回答了“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的根本性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不斷發(fā)展、全面貫徹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這是對“我是誰”的回答。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我們追求的發(fā)展是造福人民的發(fā)展,我們追求的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要“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全黨同志要從黨的百年奮斗史中不斷體悟初心使命,貫徹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這是對“為了誰”的回答。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人民是我們黨執(zhí)政的最深厚基礎和最大底氣”,“共產黨做事的一個指導思想就是尊重群眾首創(chuàng)精神”,這是對“依靠誰”的回答。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人民主體思想,展示了總書記深厚的人民情懷,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理想信念、性質宗旨、初心使命,為我們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始終堅持人民至上提供了根本遵循。
把人民至上的要求全面融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新時代十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人民至上的要求貫穿于統(tǒng)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落實到了治國理政的各領域和全過程。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堅持精準扶貧,打贏了人類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脫貧攻堅戰(zhàn),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全面發(fā)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人民當家作主更為扎實。致力于讓人民享有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創(chuàng)作導向,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增強人民精神力量,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顯增強、精神面貌更加奮發(fā)昂揚。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續(xù)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強調“建設生態(tài)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以對人民群眾、對子孫后代高度負責的態(tài)度和責任扎實推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發(fā)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我們的祖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
新征程上必須牢牢把握堅持人民至上的重大原則
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這是堅持人民至上的具體體現。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不是一個抽象的、玄奧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止步于思想環(huán)節(jié),而要體現在經濟社會發(fā)展各個環(huán)節(jié)。”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必須著力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實現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要緊緊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深入群眾、深入基層,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舉措,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讓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xù)。
扎實推進共同富裕。這是堅持人民至上的重要目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城鄉(xiāng)區(qū)域發(fā)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項長期任務。”要堅持把高質量發(fā)展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不斷把“蛋糕”做大。同時,要在不斷發(fā)展的基礎上把不斷做大的“蛋糕”分好,堅持發(fā)展為了人民、發(fā)展依靠人民、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讓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更加充分體現出來,讓共同富裕的現實模樣在廣大人民的現實生活中更加充分展示出來。要不斷“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實現“促進共同富裕與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相統(tǒng)一。
發(fā)展全過程人民民主。這是堅持人民至上的內在要求。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應有之義。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tǒng)一,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充分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激發(fā)人民創(chuàng)造活力。要健全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拓展民主渠道,豐富民主形式,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fā)展,擴大人民有序政治參與,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jiān)督,發(fā)揮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鞏固和發(fā)展生動活潑、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
充分發(fā)揮億萬人民的創(chuàng)造偉力。貫徹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是堅持人民至上的路徑方法。新征程上,我們必須始終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樹牢群眾觀點,尊重人民首創(chuàng)精神,善于從人民的實踐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張,善于從群眾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和辦法,使我們的決策充分體現民心民意。要始終做到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始終接受人民批評和監(jiān)督,始終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我們要站穩(wěn)人民立場、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創(chuàng)造、集中人民智慧,匯聚起全體中國人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磅礴偉力。
(執(zhí)筆人:楊明,中共江蘇省委黨校常務副校長、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