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北京是何時建城的這個問題,有一個比較定型的認識,就是認為我們北京建城始于公元前1045年的周武王伐紂滅商,并且分封召公奭于燕,有了今天的琉璃河的燕都古城。
歷史上在北京這片土地上,古薊國屬于建國最早的一個邦國,距今已經(jīng)3200年,那它的位置究竟在哪里?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中國古籍中來考證。關于古薊城的所在最權威的文獻記載,來自北魏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
王光鎬 武漢大學考古專業(yè)原主任、北京藝術博物館原館長
世界上大多數(shù)的歷史文化名城都有自己的建城時間,歷史悠久的北京城也不例外。換成更通俗的話說,北京城究竟是什么時候誕生的?有沒有其生日?這個終歸不同于其他學術問題的探討,因為它涉及我們共同家園的生日問題,應該得到廣大北京市民的關注,只有得到全體市民的認可,我們這座城市的生日才會得到大家由衷的慶祝。
很長時間以來,我國考古工作者在探索中華文明起源的歷史過程中,勢必要涉及夏、商、周三代。夏接著是商,商接著是周,商紂王就是商代的最后一代王,在牧野之戰(zhàn)中被周武王擊敗,周武王創(chuàng)建了周朝之后進行了一個影響相當深遠的戰(zhàn)略部署,就是分封諸侯。
這就是《左傳》里面講的“封建親戚,以藩屏周”,就是建立一些封國,像藩籬一樣保護周天子的政權,來保護周的王室。但是,周武王分封的諸侯有性質不同的兩類,一類就是所謂的“封建親戚,以藩屏周”,另一類性質的分封叫“褒封”。“褒封”的對象是什么?是黃帝后人的國,在周武王滅掉商紂王的時候,黃帝后人建的一些藩國和邦國還存在,然后周武王對他們予以“褒封”。對于“褒封”,《公羊傳·隱公元年》何休注云:“有土嘉之曰褒,無土建國曰封。”這一句話很清晰地把兩種不同性質的封國區(qū)分開了:“有土嘉之”,就是你已經(jīng)有了土地,然后對你予以嘉獎,這個稱之為“褒”;“無土建國”,就是你沒有土地,我專門給你一片土地,讓你建立一個全新的諸侯國,這個稱之為“封”。
這兩種不同性質的藩國牽扯到我們北京地區(qū)的各有一例,一個就是封給自己的親戚,召公奭的燕國,這是一個新封的諸侯國。另外一個被褒封的就是由黃帝后人建立的薊國,這兩個國各自性質不同,必須做嚴格的區(qū)分。
考古工作者在今天的房山琉璃河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周朝的燕國,初封的人是召公奭,他受封于周武王,而周武王又是因為滅掉了商紂王才有可能遍封天下諸侯,這就是召公奭琉璃河西周燕國的由來,產生于周武王的伐紂滅商。因為伐紂滅商,所以才分封諸侯,因為分封諸侯才有了今天的琉璃河燕國古都,這是我們認識上的三段論。
回到這個事情的根本,周武王伐紂滅商是在公元前1046年,然后他封召公奭于燕國是在公元前1045年,所以就有了今天我們看到的琉璃河燕都古城。因為有這樣的一個認識過程,所以在1995年的時候,北京市就舉行了紀念北京建城3040周年的大型活動,正式確認了公元前1045年為北京建城的時間。
說回薊國,它是在周朝建立以前就存在了。根據(jù)我們能夠接觸到的最早的史料,也是最確鑿的史料是什么?就是出土于安陽殷墟的甲骨文。古文字學家和考古學家把它們分了早晚的不同時期,其中最早的是殷墟甲骨一期,這是最早的甲骨文,相當于商朝的盤庚王到武丁王,時間是公元前1300年到公元前1200年。在這個年代的甲骨文中,古文字學家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有關薊國的史料記載,所以我們以最保守的推算,薊國到現(xiàn)在也已經(jīng)有了3200年之久,這就是由黃帝后人建立的薊國的建城史。
薊國既然在北京是屬于建國最早的一個邦國,那它的位置究竟在哪里?這個我們可以從不同的方面來做出考證。其中一個是文獻記載,關于薊城的所在最權威的文獻記載來自北魏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酈道元是北魏時期的人,在地理學、水文等領域有著重要的貢獻,他撰寫的《水經(jīng)注》通俗地講是一部游記,但專業(yè)地講是一部歷史地理的經(jīng)典之作。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