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基本完好的吉家營西城門
密云區(qū)新城子鎮(zhèn)吉家營村有個“斂米放花”的習俗。百余年前,每年過了春節(jié)破了五,村里有威望的主事人,便委派幾個公認的“仁者”,到各家各戶斂米。富裕人家交小米一斗,不設上限;稍差些的人家,論升交,多少自便;貧寒之家交一角半角,是個意思即可。沒有規(guī)定,互不攀比。收上來的米,集中匯總,用驢馱到集市,換回銀兩。若有不足,無論多少,皆由村里的財主自愿填補。錢備足,遣二三青壯,趕騾馬,進京城,下天津衛(wèi),或者走承德,買回各式花炮,存入庫房,專等正月十五到來。
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月出東山,人們早早吃過元宵,紛紛聚到西城門外場院。十幾個裝滿各色花炮的大笸籮被抬了過來。先是族長致辭,給大家拜年,強調(diào)“斂米放花”是從老祖宗那里傳承下來的,子孫們要好好干,把它發(fā)揚光大。然后主事人高聲宣布紀律,要求注意安全,指明哪幾筐鞭炮是小孩可以放的,哪幾筐是大人可以放的。眾人齊聲應和,喊著笑著跑進場院正中,燃放起來。
沒有老幼遠近,不分貧富貴賤,只要愿意,皆可自由燃放。人們歡天喜地。男孩子拿起小鞭噼里啪啦,東響一聲西響一聲;女孩子手持五彩呲花,轉(zhuǎn)著圈嬉笑;男人們點燃二踢腳、鉆天猴,砰、啪,鏗鏘震耳;女人們站在場院邊上,說笑著,招呼著,叮囑著自家孩子或男人。每個人都盡情盡興。
重炮禮花彈登場了,高潮來臨。十幾個小伙子,一溜禮花彈,一組接一組點燃。驚天動地的巨響,萬花齊放云霄,夜如白晝,山谷回音,吉家營的夜空燈火璀璨,沉睡了一冬的大地仿佛正在醒來,萬物舒展,欣然向天。人們歡呼雀躍,一片沸騰。歡聲笑語中,紛紛祈禱著新一年風調(diào)雨順,期盼著來年正月十五的“斂米放花”早日到來。
這個習俗始于明代,在吉家營傳承了數(shù)百年。
走進吉家營,古槐樹下就是那個場院。眼前似有七彩焰火,耳畔仿佛響起呢喃人聲。身邊的郝加廣先生是吉家營大儒,近些年一直致力于村史研究,伴隨著他的介紹,我在古城中穿越。
坐落在北京密云東北霧靈山腳下的吉家營,史稱吉家莊,成莊于唐宋,開莊鼻祖為吉姓,傳說愛國將領吉鴻昌的先祖即發(fā)祥于此,但無從考證。此地屬長城防御重地,咽喉要道,明洪武年間,大將徐達在此建關立寨。萬歷年間,抗倭名將戚繼光督建長城時,把寨堡擴建為營城,更名“吉家營”。
吉家營城為不規(guī)則的長方形,占地六十多畝,東西城墻長二百多米,南北城墻長一百多米,均不相等。因設有東西兩個城門,故名營城,而非堡城。
歲月變遷,時代更迭,現(xiàn)今村內(nèi)多為郝、李二姓。郝姓人氏認為,“吉”就是“好”,郝姓住在吉地屬于好上加好,人丁興旺。清乾隆年間,吉家營郝氏家族是密云潮河以東、承德以西最大的鄉(xiāng)紳富戶,有東西兩院六套四合院,房屋百余間,門樓影壁、磚雕石刻,古色古香。郝氏以耕讀傳家,勸勉子孫要做到勤稼穡,豐五谷,知詩書,明事理。“犁鋤負在肩,牛角書一束”,農(nóng)耕以立命,讀書以修身,世代相習。積善之家必有余慶,郝氏后代子孫多芝蘭玉樹。村里現(xiàn)存西院閣門一座,門楣橫匾上書“里仁為美”四個楷體大字,語出《論語》,為上世紀20年代畢業(yè)于北大的郝姓子弟手書。
抗日戰(zhàn)爭時期,吉家營未能幸免,遭到日寇兩次焚燒屠戮。古老的營城在炮火中成了一片斷壁殘垣。
漫步吉家營,四周青山如黛,靜謐安詳,鳥鳴之聲不絕于耳。這里是長城腳下,山巒盡頭,不遠處有險峻的長城關口,有被專家譽為“華北物種基因庫”的霧靈山林場。天空高遠,空氣清明。營城遺存的東西兩座城門上,分別題著“鎮(zhèn)遠門”“吉家營門”,字跡模糊。和許多營城不同的是,兩座城門并不相對,而是分別對應兩條街道,街道兩側的巷子也沒有一定之規(guī)。之所以如此,據(jù)說一是依山就勢,二是為迷惑敵方,萬一發(fā)生巷戰(zhàn),容易打擊敵人。
數(shù)百年風雨剝蝕和戰(zhàn)火焚燒,城墻早已殘缺,東墻被修繕過,南墻坍塌嚴重。登上東城墻,營內(nèi)人家盡收眼底。老屋不多,個別民居的煙囪、屋脊,還保有明清建筑風格。除了門洞、城墻,村內(nèi)還遺有閣門、古槐、古井,見證著歲月滄桑。
走在村子里,你無法想象這座小小的營城內(nèi)外竟曾有九座廟宇,供奉著十幾位神靈,流傳著許多動人的故事。山上的石頭,村邊的小清河,無不寫滿了傳說,被老人們一遍遍不厭其煩地講述著。明代《四鎮(zhèn)三關志》、清代《昌平山水記》《順天府志》,對吉家營城均有記載,北京市文物局在此立有長城文物保護碑。
如今的吉家營古風猶在,民風淳樸。常見山畔數(shù)人,或荷鋤而行,或耕于田間;亦見耄耋老者,安然閑談樹下。村莊祥和,人心安定。坐在古城墻上,藍天如蓋,陽光正好,吉祥的吉家營真是有著遠離塵囂的大自在。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