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式上指出:“凡是有利于黨和人民的事,我們就要事不避難、義不逃責,大膽地干、堅決地干。”
“事不避難”,語出《國語·魯語》:“文仲曰:‘賢者急病而讓夷,居官者當事不避難,在位者恤民之患,是以國家無違。今我不如齊,非急病也。在上不恤下,居官而惰,非事君也。’”文仲即春秋時的魯國大夫臧文仲,賢明正直,忠君愛國。歷仕魯莊公、閔公、僖公、文公四位國君。魯莊公二十八年,魯國發(fā)生饑荒,臧文仲主動請纓,說:“居官者當事不避難。”他用鬯圭和玉磬等寶玉向齊國求購糧食,言辭誠懇,最終感動了齊人。齊人同意把糧食賣給魯國,并退還了玉器。
“義不逃責”,類似的表述可見于《論語》中的“見義不為,無勇也”。所謂“義”,《中庸》解釋為:“義者,宜也。”符合仁、禮要求的,就是義。義,既是正義、道義,也是義務(wù)、責任。“事不避難”與“義不逃責”連用,意即面對艱險困難,只要合乎道義、職責所在,就不能畏懼逃避,而應(yīng)當仁不讓地擔負起責任、有所作為。
最早將“事不避難、義不逃責”連用的是晚清學者湯霖。湯霖是清末進士出身,自號頤園老人,在他六十歲生日時,學生們?yōu)槠滟R壽畫了一幅《頤園老人生日[~符號~]游圖》,湯霖欣然作自序,“事不避難,義不逃責,素位而行,隨適而安”即是其中的名句。湯霖為官清廉,他傳下的這種家風,體現(xiàn)了不畏困難、勇于擔當?shù)木駳飧?,深刻影響了他的兒子湯用彤和孫子湯一介。湯用彤十余年如一日,承擔起研究印度佛教的中國化過程,著就《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后歷任北京大學副校長、中科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等職。湯一介在20世紀80年代創(chuàng)辦“中國文化書院”,后又勇挑編纂鴻篇巨制《儒藏》的重擔。“事不避難,義不逃責,素位而行,隨適而安”是湯氏一門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凝鑄為湯氏的家訓門風。
“事不避難、義不逃責”是一種迎難而上、敢于擔當?shù)膬?yōu)秀品質(zhì)。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責任意識,體現(xiàn)出中國古代圣賢的擔當精神。堯曰:“咨!爾舜!天之歷數(shù)在爾躬,允執(zhí)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商湯說:“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圣王要自覺地擔負起天下百姓的重任。孔子說:“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君子對于天下之事,沒有一定的準則,一切都按照義的規(guī)定作為行為依據(jù)。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看見危難要敢于承擔責任,看見所得要想到是否合乎道義。孟子說:“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古圣先賢展現(xiàn)出來的是修己以安百姓、以天下為己任的擔當精神。
此外,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眾多甘于犧牲、勇于擔當?shù)氖看蠓颍撬麄兺α⑵鹆酥腥A民族的脊梁。“常思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是司馬遷報效祖國的擔當。“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是張載修齊治平的擔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范仲淹憂國憂民的擔當。“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顧炎武救亡圖存的擔當。“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是林則徐犧牲奉獻的擔當。從他們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勇于擔當?shù)男亟笥盍亢褪咳孙L骨。只有勇于擔當、無私奉獻,才是修身進德、建功立業(yè)之道,才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本。
“事不避難、義不逃責”不僅是古代士大夫的精神,還是共產(chǎn)黨人堅守的準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敢于擔當,是為了黨和人民事業(yè),而不是個人風頭主義,飛揚跋扈、唯我獨尊并不是敢于擔當。”正如諺語所說:“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少數(shù)黨員、干部缺少擔當,自私自利,見好就上,遇難就躲,如此便會影響一個地方、一個單位的事業(yè)發(fā)展。努力造福一方、推動一方事業(yè)的進步發(fā)展,不僅是每位領(lǐng)導干部的責任與義務(wù),也是每位共產(chǎn)黨員的初心與使命。黨員、干部想成就一番事業(yè),就需要放下個人利益得失,為百姓的福祉奉獻擔當。在這個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種風險困難,廣大黨員、干部只有迎難而上、甘于奉獻,勇挑最重的擔子、敢啃最硬的骨頭,方能有所作為、建功立業(yè)。
如今,面對國內(nèi)外的各種風險挑戰(zhàn)、新冠肺炎疫情常態(tài)化防控,黨員、干部更需要自告奮勇地擔當起全面深化改革和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使命,發(fā)揚“當官避事平生恥,視死如歸社稷心”的擔當精神,不斷強化擔當意識、培養(yǎng)擔當品格、提升擔當能力,唯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才能真正贏得民心,贏得時代,贏得黨和人民的信任與期待。
(作者:潘志宏,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