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體報道,一些地方積極推動數字化轉型發(fā)展,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不斷向基層延展。但有的地方也存在信息系統(tǒng)重建設、輕實效,數字化反而增加了基層工作負擔的問題。數字化工具背后的“數字形式主義”問題越來越引起社會關注。
值得注意的是,與傳統(tǒng)任務攤派有所不同,新的“數字形式主義”更具隱蔽性。在新技術運用、大數據驅動變革等口號之下,追求數字留痕成為數字化管理和服務的泡沫化“副產品”。比如,一些地方將數字任務層層加碼,使基層疲于應付不同主管部門的電子臺賬、數字表格,使數據多頭上報、重復上報成為普遍現象。有的部門片面強調痕跡管理,把數據作為政績展示的“秀場”,短視頻、截屏、數字表格等既是工作過程的證明,也是政績宣傳的素材,重復制造,進入了“數字化循環(huán)”的怪圈。
各類數字平臺和公眾號一哄而上,系統(tǒng)一個接一個地裝,其中不少可謂華而不實。“短平快”的數字大屏、數字平臺、公眾號等異化了數字政府推動治理手段、方式改革的“長遠實”,使得具體工作任務停留在網上“空跑”的狀態(tài),“???rdquo;現象出現。一些部門硬性攤派的移動應用App,不僅要求上傳姓名、電話、身份證號、工作單位等個人資料,還需要進行人臉識別,提交醫(yī)??ㄌ?、銀行卡號,甚至與其他軟件捆綁,令人望“數”生畏。更有甚者,個別地區(qū)在流動人口排查中,先是建群布置工作,后是硬性要求所有人員在群內報送個人身份和軌跡數據,導致隱私數據群內共享,徒增數據風險和群眾怨言。
上述現象是形式主義的新變種、新表現,本質是以數字攤派、數字留痕等形形色色的數字擋箭牌來遮掩實際上的不作為,既加重了基層負擔,也使各項工作流于形式,并造成數據封鎖、數據欺詐、數據侵害等弊端,需要引起警覺。
數據是現代公共事務管理的神經中樞,有效的數字治理不是簡單的數據堆砌與炫目的可視化展現,而是深層次數據洞察與應用融合的完美實現;不是高高在上的數字任務層層攤派,而是統(tǒng)籌各方促進數據共享的上下貫通。
今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關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對加強基層智慧治理能力建設提出了要求。數字治理的初衷是服務人民,而不是任務轉移。因而,需要明確數字治理的權責清單,充分運用數字工具推動數據共享、實現數據洞察。通過跨系統(tǒng)、跨業(yè)務、跨層級的數據無障礙流通,包括技術、標準、工具、流程與制度的優(yōu)化完善,為公眾和企業(yè)服務真正帶來數字化便利,并以高質量數據利用實現治理水平的集成賦能。
有溫度的數字治理更有效度,攝像頭安裝、個人信息填報以及App工具應用等,需要體現出對人的尊重,強化用戶意識和服務導向。為此,應充分考量數據采集、流通的應用場景、規(guī)模、對象等要素要求,統(tǒng)籌管理數據資源。通過數據“聚、通、用”的實現,最大限度地保證數字化服務便利,避免數字服務的空心化、表面化。
同時,還要加快數字服務環(huán)境的升級,以安全和人本化的數字生態(tài)來提升社會的數字信任。換言之,數據采集上報的尺度、頻度應合法合規(guī),努力做到讓群眾放心用、愿意用,不給用戶添堵,并能夠精準識別數據假象與無效數據,徹底擠壓“數字形式主義”的延伸空間。
(作者:夏義堃,系武漢大學大數據研究院教授)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