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鋒城里人人學雷鋒 雷鋒精神代代永流傳

最近中文2019字幕第二页,艳妇乳肉豪妇荡乳,中日韩高清无专码区2021,中文字幕乱码无码人妻系列蜜桃,曰本极品少妇videossexhd

雷鋒城里人人學雷鋒 雷鋒精神代代永流傳

雷鋒,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

1963年3月,毛澤東向全國發(fā)出“向雷鋒同志學習”的號召。時隔半個多世紀,學習雷鋒好榜樣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依然在延續(xù)。

“雷鋒精神,人人可學。奉獻愛心,處處可為。”雷鋒班現(xiàn)任班長牟振華理解,雷鋒精神就是積小善為大善。“當身邊的同志遇到困難了,能伸出援助之手,幫助他擺脫困難,這就是雷鋒精神的一方面。作為一名軍人,甘當一顆永不生銹的螺絲釘,在平凡的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業(yè)績,這也是雷鋒精神。”

雷鋒二字,早已成為人們心目中熱心公益、樂于助人、扶貧濟困、見義勇為、善待他人、奉獻社會的代名詞。而學雷鋒,也成為一代代青年追尋的精神潮流。

---------------

做雷鋒精神的時代傳人

在撫順市雷鋒紀念館,每逢節(jié)假日,小志愿講解員孫藝慈都會與前來參觀的游客一同重溫雷鋒故事。

“過去一提到學習雷鋒,就想我要做些什么與眾不同的事情,才能讓別人也能像記住雷鋒一樣記住我呢?”加入小志愿者講解團,對雷鋒故事一遍遍品讀,讓孫藝慈對雷鋒精神有了新的認識。“學習雷鋒不是口號,而是一種自覺的行動,更是一種習慣;學習雷鋒不是做出讓人銘記于心的大事,而是來自于生活中平常的點滴。”

現(xiàn)在,參與學雷鋒志愿服務已經(jīng)成了孫藝慈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讓像孫藝慈這樣的優(yōu)秀青少年講好雷鋒故事,傳承雷鋒精神,是撫順市雷鋒紀念館這幾年來在弘揚雷鋒精神方面的探索之舉。

“雷鋒紀念館自2017年起組建‘小小講解員志愿服務團隊’,在沈陽和撫順近40所中小學校中招募430名志愿者,通過考核持證上崗隊員188人,星級講解員19人。”團隊負責人李雅光介紹,目前小小志愿講解員團隊共講解2480場,接待觀眾數(shù)十萬人。

為了讓雷鋒精神扎根于小講解員心中,“小小講解員志愿服務團隊”培訓中,堅持“請進來”和“走出去”相結(jié)合,將雷鋒的戰(zhàn)友、雷鋒輔導過的學生等雷鋒事跡見證人“請進來”,同時還組織小小講解員們“走出去”,通過“親子學雷鋒,重走雷鋒路研學之旅”,重溫雷鋒事跡。

“不能只做講解員,還要做研究員、做踐行者、傳承者。”劉思嵐是雷鋒紀念館的一名工作11年的資深講解員。平日里,她注意深挖雷鋒背后的故事,研究雷鋒精神,進一步深化和傳承雷鋒精神。

一次,快閉館時來了幾位60多歲的老人,劉思嵐便主動為老人們講解,交流中才得知老人是撫順人,工作后去了外地,退休后特意到雷鋒紀念館參觀??吹嚼先藗儏⒂^時的熱淚盈眶,劉思嵐也很受觸動,“雷鋒精神不就是這樣嘛。”

多年深度接觸雷鋒事跡,劉思嵐覺得雷鋒精神已經(jīng)融入到自己生命里了。

哪里需要就去哪里

雷鋒,出生在湖南省望城縣安慶鄉(xiāng)簡家塘村的一個貧苦農(nóng)民家庭,不滿7歲就成了孤兒。

新中國成立后,雷鋒被安慶鄉(xiāng)農(nóng)學會免費送去上學。品學兼優(yōu)的雷鋒在小學畢業(yè)典禮上為自己立下三個“小目標”:“我響應黨的號召,決定留在農(nóng)村廣闊天地里,去當新式農(nóng)民;將來,如果祖國需要,我就去做個好工人建設祖國;將來,如果祖國需要,我就去參軍做個好戰(zhàn)士,拿起槍用生命和鮮血保衛(wèi)祖國……”

祖國需要,成為他前進的方向。

一顆螺絲釘?shù)墓适率枪娮顬槭熘墓适轮?。那時雷鋒在望城縣工作,“這顆螺絲釘你別看它小,機器上缺了它可不行。就像你我,都是革命的螺絲釘,缺了誰都不行。”當他踢開一顆螺絲釘時,縣委書記張興玉的這些話影響了他此后的人生。

此后,“螺絲釘”不斷地出現(xiàn)在雷鋒的日記中,雷鋒也在不斷思索,如何干好工作,做好崗位上的“螺絲釘”。

1958年,雷鋒響應國家號召來到遼寧,進入鞍鋼成為了一名推土機駕駛員。短短一年時間就成為了鞍鋼的“先進生產(chǎn)者”和“勞動模范”。

1960年,雷鋒被廠里推薦光榮參軍,成了一名汽修班戰(zhàn)士。服役期間,他表現(xiàn)積極上進,多次出色完成了上級交代的工作任務,數(shù)次榮立了二等功和三等功,光榮成為了班長并且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

在部隊里,雷鋒做的更多的是那些普通的“小事”。他會收集牙膏皮、螺絲釘?shù)茸儚U為寶,經(jīng)常幫助他人理發(fā)、縫補衣物。在雷鋒的帶動和影響下,班里有了“節(jié)約箱、理發(fā)箱、修鞋機”三件傳家寶。

隨著時代變遷,“老三件寶”不再適用,但“走進來學雷鋒,走出去做雷鋒”成為雷鋒連官兵永遠堅守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平日里,雷鋒班戰(zhàn)士利用休息時間進行垃圾分類,用賣廢品賺的錢去撫順陽光家園看望保障兒童,駐訓期間,為附近村莊里的貧困學生送書包和學習用品……

雷鋒精神是永恒的

雷鋒離開已經(jīng)半個多世紀,他留下來的精神財富影響著越來越多的人。

在雷鋒生前所在部隊,新戰(zhàn)友入營、新排長報到,領的第一本書是《雷鋒的故事》,學的第一首歌是《學習雷鋒好榜樣》,上的第一堂教育課是聽學雷鋒標兵事跡報告,軍旅第一步就邁進雷鋒傳人行列……

50多年來,這支部隊共收到來自全國各地包含盲文、少數(shù)民族文字的信件近50萬封。

而在撫順市雷鋒紀念館,全國各地趕來參觀的游客絡繹不絕。

從講解員們不斷的講述中,雷鋒的故事走進更多的人心里,雷鋒精神也被帶到更多的地方。

有一個故事讓講解員不斷重復:1959年11月25日深夜,雷鋒正在看書,忽然聽到外面下起雨來,他想起工地上還有7200袋水泥沒有卸車,于是立刻叫上同伴一起搶救水泥,雨布和蘆席不夠,雷鋒毫不猶豫地將自己的衣服、棉被蓋在水泥上。經(jīng)過奮力搶救,水泥沒有受到任何損失。

這樣的故事,在雷鋒短暫的一生中有很多。

在他有限的生命里,他不斷地做著各種各樣幫助別人、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的事情。“今后我要更加珍愛人民和尊敬人民,永遠做群眾的小學生,做人民的勤務員。”1962年8月10日,雷鋒留下最后一篇日記,他以22歲的短暫青春,溫暖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

如今,走進撫順市雷鋒紀念館,刻寫著“理想信念、奉獻精神、敬業(yè)精神、創(chuàng)業(yè)精神”的五根柱子矗立在展廳,高度概括了這一永恒的精神。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這句寫在雷鋒日記里的話,是他不斷前行的座右銘。而一代又一代青年,也沿著他走過的路繼續(xù)向前,讓雷鋒精神代代永流傳。

中青報·中青網(wǎng)記者 杜沂蒙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張弛校對:王妗最后修改:
0

精選專題

領航新時代

精選文章

精選視頻

精選圖片

微信公眾平臺:搜索“宣講家”或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宣講家微信公眾平臺
您也可以通過點擊圖標來訪問官方微博或下載手機客戶端:
微博
微博
客戶端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