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至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新時代歷史方位,對中國共產黨的理想信念、性質宗旨、初心使命所作的深刻闡述,成為理解中國共產黨根本宗旨的核心理念。
縱觀百年黨史,從建黨的開天辟地,到新中國成立的改天換地,到改革開放的翻天覆地,再到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yè)取得歷史性成就、發(fā)生歷史性變革,中國共產黨始終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真正做到堅持人民立場,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人民至上,虛心向人民學習,傾聽人民呼聲,汲取人民智慧,著力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贏得人民巨大信任、堅決擁護和廣泛支持,取得一個又一個偉大勝利。
人民至上是立足新時代深化黨的根本宗旨認識的理論成果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這段經典論述是馬克思主義追求的根本價值目標的集中體現,是唯物史觀認為人民是社會歷史主體和歷史創(chuàng)造者的理論基點,是我們黨根本宗旨的理論來源。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黨性和人民性從來都是一致的、統(tǒng)一的,除了國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沒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
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把為人民謀幸福的使命鮮明地寫在自己旗幟上,自覺地扛在自己肩上,堅決地落實在自己行動上。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鮮明提出:要推翻資產階級、消滅階級差別、廢除資本私有制、采用無產階級專政,實行社會革命。大會通過的《關于當前實際工作的決議》明確指出:黨在當前的中心任務,是組織工人階級,加強對工人的領導,注意在工人和其他勞動人民中發(fā)展黨員,維護無產階級的利益。1944年,毛澤東同志在著名的《為人民服務》演講中強調:“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在黨的七大報告中,毛澤東同志深刻闡發(f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強調共產黨人要“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fā),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fā)”。從七大黨章開始,我們黨就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寫入黨章總綱,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作為區(qū)別于非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顯著標志。
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推進社會主義建設,人民當家作主,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成就是人民群眾干出來的。實行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同志提出“三個有利于”的判斷標準,進一步明確“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是評判黨和國家一切工作成敗的標準。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推進,我們對黨的根本宗旨的認識不斷深化,并體現在黨的指導思想中。“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強調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茖W發(fā)展觀強調其核心是以人為本,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人民群眾的主人翁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得到充分調動,整個社會充滿活力,改革開放的歷史偉劇就是億萬人民群眾主演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使命光榮,任務艱巨,需要我們在新征程中更加緊密地依靠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新的歷史偉業(yè)。習近平總書記對黨的根本宗旨進行了富有時代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闡述,形成關于“人民至上”的重要論述和思想。他強調,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必須堅持尊重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和尊重人民歷史主體地位的一致性、為崇高理想奮斗和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的一致性、完成黨的各項工作和實現人民利益的一致性,永不脫離群眾,與群眾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有鹽同咸、無鹽同淡。“人民至上”的理念,將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新時代社會實踐相結合,對黨的根本宗旨認識進行了理論升華,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理論成果。
人民至上是黨在百年奮斗歷程中踐行初心使命的實踐成果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我們黨的一百年,是矢志踐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篳路藍縷奠基立業(yè)的一百年,是創(chuàng)造輝煌開辟未來的一百年。”他強調:“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這些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我們黨百年奮斗史、偉大歷史成就與踐行初心使命的必然聯系。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就把關心群眾生活、解決群眾切身利益問題的要求落實到蘇區(qū)建設中。毛澤東同志指出,對于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問題,群眾的生活問題,一點也不能疏忽,一點也不能看輕。要求解決群眾的穿衣問題,吃飯問題,住房問題,柴米油鹽問題,疾病衛(wèi)生問題,婚姻問題。他強調:“假如我們對這些問題注意了,解決了,滿足了群眾的需要,我們就真正成了群眾生活的組織者,群眾就會真正圍繞在我們的周圍,熱烈地擁護我們。”毛澤東同志在蘇區(qū)親自樹立的模范長岡鄉(xiāng)、才溪鄉(xiāng),以及模范興國縣等,都是善于做群眾工作、關心群眾生活的典范。
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貫穿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過程中,提高了人民的政治地位,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生產力大大地獲得解放。毛澤東同志深刻指出:“發(fā)展生產和改善人民生活二者必須兼顧”“如果大家生活不提高,革命就沒有必要。”“我們的目標是要使我國比現在大為發(fā)展,大為富,大為強。”“這個富,是共同的富,這個強,是共同的強,大家都有份。”當年的統(tǒng)計材料表明,1956年全國居民的消費水平比1952年提高了21.3%,其中,農民提高了14.6%,非農業(yè)居民提高了28.6%。隨著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實現人民幸福有了堅實的制度基礎。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中央在發(fā)展經濟的基礎上,著眼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基于對人民群眾期盼和需要的深刻體悟。五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真正從我國實際情況出發(fā),走出一條速度比較實在、經濟效益比較好、人民可以得到更多實惠的新路子。1990年底完成或超額完成絕大部分“七五”計劃規(guī)定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指標后,全國大多數地區(qū)解決了溫飽問題,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開始向小康社會邁進。隨著“九五”計劃的順利完成,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十一五”期間,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增長9.7%和8.9%,人民生活明顯改善。這些偉大成就,充分展現了我們黨秉持的發(fā)展為了人民、發(fā)展依靠人民、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把“人民至上”貫穿體現在了改革發(fā)展的全過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同志在當選黨的總書記后的首次記者見面會上明確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這句話是立足新時代對“人民至上”理念作的鮮明、深刻闡發(fā),打動和感染了億萬中國人民,充分彰顯了習近平總書記強烈的宗旨意識和為民情懷。黨的十九大作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這一重大判斷,把全黨工作的注意力更加聚焦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上,讓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和“人民至上”理念更好地落實到新時代的發(fā)展實踐中。新時代,我們在繼續(xù)推動發(fā)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fā)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fā)展、社會全面進步。
黨的百年奮斗歷程和偉大成就,使中國人民對中國共產黨秉持的“人民至上”理念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廣大人民之所以支持和擁護由中國共產黨領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yè),就是因為我們黨始終把人民群眾放在心上,真正做到了“人民至上”。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必須長期堅持,永不動搖。這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
人民至上是中國共產黨立黨興黨強黨的根本出發(fā)點和落腳點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黨與人民風雨同舟、生死與共,始終保持血肉聯系,是黨戰(zhàn)勝一切困難和風險的根本保證”“我們必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的立場不能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忘,堅信群眾是真正英雄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不能丟。”這些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取得偉大歷史成就最為根本的原因。
“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順應歷史規(guī)律和發(fā)展大勢,始終把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作為初心和使命,給苦難中的中國人民送來了光明和希望,成為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主心骨。黨領導人民打土豪、分田地,領導人民開展抗日戰(zhàn)爭、趕走日本侵略者,領導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國,領導人民開展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變一窮二白的國家面貌,領導人民實行改革開放、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切努力、奮斗和付出,都是為人民利益而斗爭。
在這個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中,我們黨能夠始終與人民緊密聯系在一起,始終堅持黨的性質和宗旨不動搖,一個重要法寶就是群眾路線。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能否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決定著黨的事業(yè)的成敗。歷史充分證明:只要始終同人民在一起,為人民利益而奮斗,贏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黨就能夠克服任何困難,能夠無往而不勝。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黨的群眾工作,強調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擁護和支持是黨執(zhí)政的最牢固根基。黨的十八大召開后,我們黨開展的第一次全黨集中學習教育,是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黨的十九大召開后,我們黨開展的第一次全黨集中學習教育,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目前,全黨正在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所有這些集中性學習教育的目的,都是要使全黨同志牢記并恪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不管走得有多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fā),不能忘記初心和使命。通過學習教育,要把黨的價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全黨同志的思想和行動中,以優(yōu)良作風把人民緊緊凝聚在一起,不斷夯實黨的執(zhí)政基礎,鞏固黨的執(zhí)政地位,增強黨的創(chuàng)造力、凝聚力、戰(zhàn)斗力,使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鞏固黨的執(zhí)政基礎和執(zhí)政地位具有廣泛、深厚、可靠的群眾基礎。
在黨的十八大以來的治國理政實踐中,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和“人民至上”的理念,保障和改善民生領域一大批惠民舉措落地實施,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其中,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人民戰(zhàn)爭總體戰(zhàn)阻擊戰(zhàn),是我們黨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程中踐行“人民至上”理念的重大舉措。
擺脫貧困,是我們黨向人民的莊嚴承諾。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同貧困作斗爭的歷史。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為創(chuàng)造自己的美好生活進行艱辛奮斗。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帶領人民持續(xù)向貧困宣戰(zhàn),實施大規(guī)模扶貧開發(fā)行動。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脫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組織開展了聲勢浩大的脫貧攻堅人民戰(zhàn)爭。經過全黨、全社會努力,我們取得脫貧攻堅戰(zhàn)全面勝利,區(qū)域性整體貧困歷史性地得到解決,這是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遭遇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價。我們黨始終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全力以赴救治患者,最大程度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zhàn)略成果,最大限度保護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充分展現了一個百年大黨的自信和從容,體現了一個負責任大黨對人民的使命和擔當。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一百年來,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開辟了偉大道路,建立了偉大功業(yè),鑄就了偉大精神,積累了寶貴經驗,創(chuàng)造了中華民族發(fā)展史、人類社會進步史上令人刮目相看的奇跡。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回望過往的奮斗路,眺望前方的奮進路,我們要永遠保持共產黨人的奮斗精神和對人民的赤子之心,堅持“人民至上”理念,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位置,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團結、聯系、帶領全體中國人民,不斷用實際行動感動中國人民“這個上帝”,緊緊依靠全體中國人民創(chuàng)造新時代的新輝煌。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黨組副書記,兼中國歷史研究院院長、黨委書記)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