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 D23; D61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29-1445(2021)07-0026-04
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來,在黨建方面取得了非常豐富的經驗,尤其是在廉政建設方面,其經驗彌足珍貴。從建立革命根據地時期起,特別是在取得國家政權,成為執(zhí)政黨以來,中國共產黨在反腐倡廉方面進行了艱辛探索,走出了一條既具有鮮明馬克思主義政黨特色,又適合中國國情的廉政建設道路。廉政制度體系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反腐敗能力是國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構成要素。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就必須同時推進廉政制度體系現代化和反腐敗能力現代化。全面深入探討和總結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特別是自全國范圍執(zhí)政以來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寶貴經驗,對于當前完善黨和國家監(jiān)督體系,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具有重要意義。
加強黨內教育,糾正享樂主義等各種錯誤思想和不正之風
早在紅軍初創(chuàng)時期,針對黨內存在的各種錯誤思想,毛澤東在古田會議上,專門討論研究紅軍黨建問題并就此作出決議,指出:“紅軍第四軍的共產黨內存在著各種非無產階級的思想,這對于執(zhí)行黨的正確路線,妨礙極大。若不徹底糾正,則中國偉大革命斗爭給予紅軍第四軍的任務,是必然擔負不起來的。四軍黨內種種不正確思想的來源,自然是由于黨的組織基礎的最大部分是由農民和其他小資產階級出身的成分所構成的;但是黨的領導機關對于這些不正確的思想缺乏一致的堅決的斗爭,缺乏對黨員作正確路線的教育,也是使這些不正確的思想存在和發(fā)展的重要原因。”毛澤東在上述決議中列舉的各種錯誤思想,有一部分屬于當時和之后某些紅軍干部腐敗的苗頭,如享樂主義、報復主義、小團體主義等。為此,決議提出,加強黨內教育,提高黨內政治水平,肅清黨內各種偏向,糾正享樂主義等各種錯誤思想是當時黨和紅軍發(fā)展與擴大要解決的最迫切的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后,黨中央相繼開展了多次專門的學習和教育活動,鮮明提出反對“四風”,指出“四風”違背黨的性質和宗旨,是群眾深惡痛絕、反映最強烈的問題,也是損害黨群干群關系的重要根源,故應堅決反對和杜絕。
整風學習,理想信念教育常抓不懈
我們黨從延安時期起,就開始抓整風學習,通過整風學習,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克服和糾正“三風”。當時毛澤東指出,反“三風”是“一件有全國性意義的工作”,要通過反對主觀主義、宗派主義和黨八股,改變學風、黨風、文風。新中國成立以后,黨在各個時期仍然繼續(xù)保持這種傳統(tǒng),使廣大黨員、干部堅定理想信念,防止革命意志衰退。1957年,毛澤東在黨的高級干部會議上指出,因為革命勝利了,有一部分同志革命意志衰退,革命熱情不足,丟掉了為人民服務的精神,鬧地位、鬧名譽,講吃講穿,爭名奪利。因此,要通過整風,使全黨“保持過去革命戰(zhàn)爭時期那么一股勁,那么一股革命熱情”。1989年,鄧小平針對當時黨員、干部隊伍中存在的某些消極現象指出,導致這種情況,最大的失誤在教育,要加強思想政治工作,“保持艱苦奮斗的傳統(tǒng)。堅持這個傳統(tǒng),才能抗住腐敗現象”。
黨的十八大以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開展了“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等。“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旨在保持和發(fā)展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尊崇黨章、遵守黨規(guī),著力解決黨員隊伍在思想、組織、作風、紀律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使廣大黨員進一步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堅定理想信念,充分發(fā)揮先鋒模范作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旨在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傳承紅色基因,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堅守人民立場,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理念,增進同人民群眾的感情,以為民謀利、為民盡責的實際成效取信于民;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保持為民務實清廉的政治本色,自覺同特權思想和特權現象做斗爭,堅決預防和反對腐敗,清清白白為官、干干凈凈做事。
防微杜漸,持之以恒推進作風建設
過去一些黨員、干部的腐敗,往往是從作風敗壞開始的。因此,我們黨特別重視作風建設,以良好的作風推進反腐倡廉建設。延安時期的反“三風”是如此,新中國成立以后的建設時期亦是如此。1963年,周恩來在一次對國務院直屬機關負責干部的講話中曾列出了20種作風問題,其中大多數問題即為腐敗的前兆。如圖享受,怕艱苦;好伸手,走后門;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請客送禮,置裝添私;假公濟私,移私作公;多吃多占,不退不還;“官”越做越大,房子越大越好,裝飾越貴越好,供應越多越好,以及打擊報復、違法亂紀,壓制民主、欺凌群眾等,要求黨員、干部堅決反對,堅決克服。
黨的十八大以后,黨中央、中紀委對于作風問題,查處越來越嚴。特別是每逢年節(jié),節(jié)前告誡警示,節(jié)后公示查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作風問題本質上是黨性問題,要堅持堅持再堅持,把作風建設抓到底。“有的‘四風’問題改頭換面、花樣翻新,出現了各種變異。”因此,“我們既要用鐵的紀律整治各種面上的頂風違紀行為,更要睜大火眼金睛,任憑不正之風‘七十二變’,也要把它們揪出來,有多少就處理多少”。
警鐘長鳴,防止“糖衣炮彈”的攻擊
在中國革命勝利前夕的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提出“兩個務必”,防止新中國成立以后可能出現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被“糖衣炮彈”擊中而引發(fā)腐敗的問題。他諄諄告誡全黨,“因為勝利,黨內的驕傲情緒,以功臣自居的情緒,停頓起來不求進步的情緒,貪圖享樂不愿再過艱苦生活的情緒,可能生長。因為勝利,人民感謝我們,資產階級也會出來捧場。敵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們的,這點已經得到證明了。資產階級的捧場則可能征服我們隊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可能有這樣一些共產黨人,他們是不曾被拿槍的敵人征服過的,他們在這些敵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稱號;但是經不起人們用糖衣裹著的炮彈的攻擊,他們在糖彈面前要打敗仗”。因此,“務必使同志們繼續(xù)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xù)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之后,我們黨警鐘長鳴,一直告誡黨員、干部警惕“糖衣炮彈”,防止腐敗。
高壓震懾,嚴厲懲治罪大惡極的腐敗分子
高壓震懾,嚴厲懲治罪大惡極的腐敗分子也是我黨長期以來反腐敗和進行廉政建設的一條重要經驗。1937年,延安時期黨中央處理的黃克功案件,就是我們黨歷史上從嚴治黨的一個經典案例。我們黨用實際行動證明了堅決反特權反腐敗的決心。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們黨在全國范圍執(zhí)政,進一步加強了反腐敗斗爭力度,對劉青山、張子善重大貪污腐敗案的嚴厲處理直接推動了全國性“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斗爭的興起和深入發(fā)展。1952年4月21日,我國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貪污條例》,這是新中國第一部專門懲治貪污腐敗的法律,宣示著我們黨對貪污腐敗絕不容忍、毫不姑息的態(tài)度。 黨的十八大以后,中國反腐力度空前加大,堅定不移打虎、拍蠅、獵狐,黨的十八大至黨的十九大的5年期間,共追回外逃人員3453名。為了進一步擴大和深化反腐敗斗爭的成果,我們黨以堅如磐石的決心,“堅持無禁區(qū)、全覆蓋、零容忍,堅持重遏制、強高壓、長震懾,堅持受賄行賄一起查,堅決防止黨內形成利益集團。在市縣黨委建立巡察制度,加大整治群眾身邊腐敗問題力度。不管腐敗分子逃到哪里,都要緝拿歸案、繩之以法。推進反腐敗國家立法,建設覆蓋紀檢監(jiān)察系統(tǒng)的檢舉舉報平臺。強化不敢腐的震懾,扎牢不能腐的籠子,增強不想腐的自覺,通過不懈努力換來海晏河清、朗朗乾坤”。
完善制度,“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
鄧小平對制度治黨、制度反腐特別重視,強調指出,“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wěn)定性和長期性”,“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改革開放初期,針對群眾反映較大的領導干部特殊化的問題,他指示制定《關于高級干部生活待遇的若干規(guī)定》,規(guī)定高級干部每人只能有一處房子。而且,“不管你占的房子面積有多大,除了辦公的、會客的公用部分外,都要交房租”。
黨的十八大以后,監(jiān)督制約公權力的各方面的制度更加嚴格更加完善。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jiān)督體系,加強反腐敗國家立法,加強反腐倡廉黨內法規(guī)制度建設,……確保國家機關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要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jiān)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范機制、不易腐的保障機制”。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專題研究制度建設問題,在反腐倡廉制度建設方面特別強調了加強完善3個方面的制度體系和機制,即監(jiān)察監(jiān)督方面的制度體系和機制,權力配置和運行方面的制度體系和機制,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制度體系和機制。
政務公開,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20世紀末開始,黨和國家越來越重視信息公開制度,一些地方(廣州、上海、北京等)開始制定政府信息公開規(guī)定(規(guī)章層面的規(guī)定)。2007年國務院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行政法規(guī)層面的規(guī)定)。 這些規(guī)定,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對我國民主法治建設和反腐倡廉制度建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后,黨和政府進一步加大了政務公開的力度,幾乎每年都發(fā)布政務公開的要點和實施方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要求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并確立“以公開為常態(tài)、不公開為例外”的政務公開原則,力倡“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2017年,黨中央發(fā)布了《中國共產黨黨務公開條例(試行)》,推進黨務公開。黨務公開是發(fā)揚黨內民主、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對于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加強黨內監(jiān)督、反腐防腐以及調動全黨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均具有重要意義。
嚴明紀律,加強監(jiān)察監(jiān)督
嚴明紀律是中國革命勝利的法寶之一,也是中國共產黨長期以來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重要經驗之一。早在紅軍時期,針對黨的組織放松對“負擔重要工作”的紅軍領導干部的監(jiān)督的現象,毛澤東就指出:“對一人如此,對他人亦不得不如此,因此把紀律一般地放松了。”為了糾正這種現象,毛澤東要求黨的組織必須“嚴格地執(zhí)行紀律,廢止對紀律的敷衍現象”。鄧小平亦曾經在多個場合說過,要避免我們的干部隊伍發(fā)生腐化,就必須有嚴格的紀律制約。“誰也不能違反黨章黨紀,不管誰違反,都要受到紀律處分,也不許任何人干擾黨紀的執(zhí)行,不許任何違反黨紀的人逍遙于紀律制裁之外……要制定各種條例,最重要的是要有專門的機構進行鐵面無私的監(jiān)督檢查。”1949年9月,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規(guī)定,在政務院下設人民監(jiān)察委員會。1954年9月,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組織法》規(guī)定,在國務院下設監(jiān)察部。1959年,監(jiān)察部被撤銷,80年代中后期又重新恢復。黨的十八大以后,黨中央決定對國家監(jiān)察體制進行重大改革,建立集中統(tǒng)一、權威高效的,與黨的紀檢機構合署辦公的,對全體公職人員監(jiān)察全覆蓋的各級監(jiān)察委員會。實踐證明,新的監(jiān)察體制的運作是成功的,這為中國特色反腐積累了非常重要的經驗。
時代在前進,隨著國家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的不斷發(fā)展,黨和國家的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也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創(chuàng)新。當前,反腐敗斗爭形勢依然嚴峻復雜,全面從嚴治黨依然任重道遠,我們既要繼承上述好的做法與經驗,又要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不斷發(fā)展,持之以恒正風肅紀,標本兼治、綜合治理,堅持和完善黨和國家監(jiān)督體系,不斷實現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體推進戰(zhàn)略目標。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姜明安,北京大學教授、中國法學會廉政法制研究會副會長)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