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魚 修煉千年的“人造美魚”

最近中文2019字幕第二页,艳妇乳肉豪妇荡乳,中日韩高清无专码区2021,中文字幕乱码无码人妻系列蜜桃,曰本极品少妇videossexhd

金魚 修煉千年的“人造美魚”

在頤和園的長廊彩繪中、皖南民居的磚雕石刻上、蘇州園林的屏風窗格里,到處可見金魚的形象。金魚,作為傳統(tǒng)的觀賞魚,從帝王將相的深宅大院到尋常百姓家,經歷了千年之久,至今仍保持著長盛不衰的生命力。

1、“親子鑒定”坐實源于鯽魚

無論在動物界還是植物界,幾乎沒有什么生物能像金魚一樣,一邊進化一邊“整容”。在過去的幾個世紀里,金魚按照人類的偏好,從灰頭土臉的鯽魚逐漸被“人造”成色彩斑斕、造型夸張的觀賞魚類。

沒錯,金魚的祖先就是鯽魚,這可能讓人難以置信。也有人會誤認為金魚的祖先是鯉魚,畢竟鮮艷討喜的錦鯉在色彩上更為接近。但事實上,金魚確實與餐桌上最常見的鯽魚同出一門。

鯽魚是鯉科魚的重要種類,廣泛分布于東亞淡水水域,其適應性和抗病力都很強,在其他養(yǎng)殖魚不能忍受的不良環(huán)境中也能生長繁殖。野生鯽魚為銀灰色的,由于各種原因導致基因突變,體內黑色素體消失或改變,魚的顏色就變成了紅色或金色。金魚又稱金鯽魚、赤鱗魚、朱衣鮒、赤鮒、赤背鯽等,是由野生變異鯽魚經歷長期自然突變與人工選擇、雜交等因素演化而來的,其形態(tài)優(yōu)美,色彩絢麗,品種繁多,有草金、文種、蛋種、龍金、龍背等5大類,有著豐富的變異性狀,是世界著名的三大觀賞魚類之一。

鯽魚的這種變異雖比較罕見,但我國很早就有觀察記錄。戰(zhàn)國時期的《山海經》中提到,“雎水出焉,東南流注于江,其中多丹粟,多文魚”。“文”代表色彩和花紋,“文魚”就是顏色發(fā)生變異(推測是紅色或金色)的鯽魚,這是鯽魚變異的早期模糊記載。

南北朝時期的文學家任昉編撰的《述異記》中,有一則金魚神的故事,“云周平二年,十旬不雨,遣祭天神,金魚躍出而雨降。”這是文獻中對金魚一詞最早的記載。

現(xiàn)代科學從實驗中也證明,金魚的祖先來自野生鯽魚。當然,我們現(xiàn)在所見的各類品種豐富、外形各異、色彩斑斕的金魚最初是不存在的,它們都是從野生鯽魚經過了半家化、池養(yǎng)家化、盆養(yǎng)階段,又經過有意識的人工選育而形成的。這段長達2000多年的“脫胎換骨史”,是早在1928年至1934年間,我國金魚研究學者陳楨結合古籍和試驗考證出來的。

后來,科學家也從金魚雜交實驗中發(fā)現(xiàn),任何一種金魚都可以與野生鯽魚雜交產生后代,這首次證明了金魚與鯽魚之間不存在生殖隔離,親緣關系極為密切。日本生物學家石原等用實驗證明,鯽魚和金魚的血清沉淀反應是一樣的,各器官結構基本相同,染色體組型的數(shù)量相同,胚胎發(fā)育也一樣,所以即使金魚和鯽魚看上去迥異,但學名都是“Carassius auratus”(鯽魚)。

去年11月,國際學術權威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報》在線發(fā)表的一項研究成果,揭開了金魚演化的神秘面紗。該成果由福建相關高校學者歷時3年協(xié)作完成,首次從基因組學上驗證并豐富了陳楨教授關于金魚演化的理論,深入探討了金魚的起源、演化、馴化和人工選擇。金魚從鯽魚演化而來,多年來一直是人們的經驗之談,此次科研人員以基因組學技術解析了高質量基因組圖譜,通過“親子鑒定”為“金魚起源于鯽魚”之說提供了科學依據(jù)。科研人員通過中國金魚各產區(qū)各品種規(guī)?;瘻y序研究發(fā)現(xiàn),金魚與鯽魚的親緣關系高于同一科目的鯉魚。

2、從皇宮游進百姓家

那么,2000多年來金魚是如何被馴化的呢?

應了“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的詩句,金魚在漫長的馴化史中,始終沒有離開歷代皇帝的寵愛,甚至可以說皇權對金魚的發(fā)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唐代,隨著宗教的盛行,唐肅宗在全國設立了81所放生池,專門供信徒放生被捕獲的魚鱉鱗甲,顏色罕見被視為祥瑞之物的金鯽自然也在其中,此舉使其脫離了天然水域。這種大規(guī)模的人工干預,可以說是金魚發(fā)展史上“半家化”的開端,使得在野生環(huán)境中生存的紅色或金色鯽魚有了舒適的繁衍條件?!读焊呱畟鳌分袑懙?,廬山西林院有個秀池,里面有赤鮒(紅鯽),秀池以赤鮒聞名。到了北宋時期,金鯽被放生的記載更加豐富。詩人梅堯臣在《金魚詩》中寫道:“誰得陶朱術,修治一水寬,皇恩浹魚鱉,不復取垂竿。”可見當時池內魚鱉得到了很好的保護,不允許人們去捕捉。也許,放生池中的魚會得到投喂,但仍生存在野外環(huán)境,并未完全家化,此時它們除了顏色變異外,體型、食性等仍與野生鯽魚相同。

金魚完全的池養(yǎng)時代始于南宋。北宋滅亡后,康王趙構建都臨安(今杭州),不想著去收復失土,反而大興土木,并修建了不少金魚池。他在宮內鑿池蓄水,搜羅天下金鯽賞玩,并設立了專門養(yǎng)魚的職位,直到退位時仍癡迷于養(yǎng)金魚。趙構開設了在皇宮內設金魚池的先河,名揚天下的宮廷金魚自此萌芽。從那之后,為了揣摩圣意和附庸風雅,很多王公貴族紛紛在家中建造魚池豢養(yǎng)金鯽魚,還衍生了一批職業(yè)養(yǎng)魚人,被稱為“魚兒活”。他們掌握池塘飼養(yǎng)繁殖金鯽魚的技術,知道用污水中的小紅蟲來喂養(yǎng)等,這些都使得金鯽魚更為廣泛地流傳。金魚飼養(yǎng)在南宋時進入家化時代,較之以前,統(tǒng)治階級的這種造池養(yǎng)魚行為,加入了人類的偏好,對金鯽魚所產后代中顏色罕見、長相奇特的更為追捧,在不知不覺中進行了人工選擇,進一步豐富了金魚品種,出現(xiàn)紅白相間、玳瑁色等。

就算到了元朝,玩賞金鯽魚的風氣仍盛。元將伯顏還曾特地遣人將臨安宋宮中的金鯽魚連同池水一起運到大都(今北京),金鯽魚又成為元朝宮廷的愛寵。

明朝之后,金鯽魚的馴化過渡到家家可養(yǎng)的盆養(yǎng)時代,不再是上層階級才有的豪華配置。明人郎瑛的文言筆記小說《七修類稿》中寫道,“火魚”來自臨安,是從嘉靖戊申年(1548年)就有的一種金色鯽魚。就是因為其顏色像火一樣,所以被稱為“火魚”。“人無有不好,家無有不蓄”,說明養(yǎng)“火魚”已成為當時的風尚。人們“競色射利,交相爭尚”,相互比較魚成了一種生活情趣,有的人甚至用十多個缸來養(yǎng)魚。

史料記載,明神宗萬歷皇帝朱翊鈞就是金魚鑒賞家,他對國事不感興趣,在位的四十多年很少臨朝理政,卻對養(yǎng)魚情有獨鐘,甚至用玉盆養(yǎng)金魚。每年中秋節(jié),大量名貴的金魚進入宮廷,他還在宮中舉行魚兒的“選美”大賽,在神宗的帶動下,民間養(yǎng)金魚成風。1596年張丑所著《朱砂魚譜》是我國歷史上首部金魚專著,書中對鑒賞金魚做了大量敘述。

當時的官窯還燒制了許多精致的缸、盆,供宮中養(yǎng)魚使用。清朝晚期的《竹葉亭雜記》中寫道:“……魚缸總須明官窯,雖破百片亦可鋸補,瓦亦用明官窯瓦。”由此可見,明官窯魚盆做工講究,已成為傳世珍品,故宮博物院就收藏了不少。

盆養(yǎng)金魚,更有利于人們細觀魚的形態(tài)特征,滿足人們對金魚相互品評的樂趣。出于獵奇,人們偏愛變異后數(shù)量少而珍貴的魚,所以其變異因子也被保留的更多。同時,使用了缸、盆容器后,限制了金魚的游動空間,加上無意識的人為干預,快速改變其遺傳背景,促使金鯽魚發(fā)生變異,體形由側扁紡錘形趨向于粗壯寬短,并且誕生出許多新品種,賦予它們更鮮艷的體色、加倍長的尾鰭、頭部的肉瘤、凸起的水泡眼,形成早期的金魚。

清中期以后,上至達官貴族,下至市井人家,都對賞魚津津樂道。清人李斗所著《揚州畫舫錄》里記載:“上等選充金魚貢,次之游人多買為土宜,其余則用白粉盆養(yǎng)之,令園丁鬻于市”。從雍正帝起,蘇杭、南京等地每年要挑選一批品質優(yōu)良、品種新奇的金魚送入宮中,蓄養(yǎng)在御花園或者頤和園、圓明園中。這些金魚成為皇家園林中的一景后,逐漸形成自己的特色,便誕生了北京金魚,又稱之為“宮廷金魚”,鼎盛時期曾有200多個宮廷金魚品種爭奇斗艷。皇宮王府還會雇請專業(yè)的養(yǎng)魚技人,喚之“魚把式”,他們在生產中已經從單純的飼養(yǎng)發(fā)展到有意識的人工選種、繁育,眾多新品種相繼出現(xiàn),形成了絢麗多彩的金魚世界。比如老北京最具代表性的金魚——“宮廷鵝頭紅”和“王字虎頭”。“宮廷鵝頭紅”的最早記載出現(xiàn)于清末,其頭部長有紅色肉瘤,沒有背鰭,全身銀白似雪,遺傳率較低,非常珍貴;“王字虎頭”頭絨發(fā)達,吻瘤突出,整個頭型呈方形,6至8片頭絨排列整齊,并隱隱成“王”字狀。

當時的《金魚圖譜》《閩產錄異》及《蟲魚雅集》等書籍中還教授人們如何選擇種魚、篩魚苗等。至此,金魚的家化已漸成熟。

值得一提的是,清代古都北京的金魚不僅限于賞玩,而且在民間還興起了養(yǎng)殖業(yè),與皇家宮廷金魚形成良性互動,大大推進了金魚的發(fā)展演變過程,形成北京金魚的特色。金魚池是當時最為知名的金魚養(yǎng)殖場,每年要給皇家上歲貢。其中的知樂魚莊是京城最大的金魚場,遍布金魚池西半部的百余畝土地。公園后來開始養(yǎng)殖并展示金魚,中山公園的“獅子頭”譽滿京城,還有北海公園的“虎頭”及球類品種均為北京人喜聞樂見。

3、“移民”國外再度走紅

金魚起源于我國,而后漸及世界各地,成為各國都喜愛的觀賞魚。

除了我國,日本是世界上另一個主要養(yǎng)殖金魚的國家。據(jù)日本金魚飼養(yǎng)學家安達喜之《金魚養(yǎng)玩草》所載,中國金魚最早于1502年引入日本。不過,第一批金魚到達后,因日本內戰(zhàn)很快損失殆盡。1620年左右,中國金魚再次運往日本,并繁衍開來。1804年以后,金魚成為大眾寵物,新品種不斷繁育而出。其中,享譽世界的“蘭壽”就是改良后的精品,優(yōu)質的“蘭壽”有著如同雞蛋一樣的身形,頭瘤、吻瘤、鰓瘤都極為發(fā)達。1986年“蘭壽”再度傳回我國,福州魚迷又嘗試繁育出新品種,起名為“福壽”,已成為市場上的高端產品。

17至18世紀,我國金魚傳到歐洲一些國家。

荷蘭傳教士馬爾蒂尼1643年到杭州傳教,特別喜愛金魚。1654年回國時,他將杭州的“龍睛”“紅頭”等金魚裝入木桶中運至荷蘭,并在當?shù)卣钩鲆疝Z動。1728年,荷蘭人工繁殖金魚成功,后又傳到周邊各國。據(jù)一些學者查考,歐洲過去沒有鯽魚,自從移養(yǎng)金魚后,經相當長時期,在天然水域中才發(fā)現(xiàn)了鯽魚。從事遺傳研究的魚類學專家分析,這是由于飼養(yǎng)的金魚外逸到天然水域,經過漫長的野生生活,金魚發(fā)生分離返祖現(xiàn)象,經多代繁殖,逐漸形成了現(xiàn)代歐洲的鯽魚種群。

俄國沙皇彼得一世1693年派遣使團訪華,他們在參觀一家藥店時發(fā)現(xiàn)了“新大陸”。使者在報告中寫道:“店主在給我看的許多東西中,有一盛水的大玻璃缸,手指長的小魚在水中游來游去。它們的顏色就像鍍了金一般,有的魚脫落了幾片鱗,身體是鮮紅色,真令人驚奇……”這份報告先后以俄文、英文、法文、德文出版,使得一些歐洲國家爭相引進中國金魚。

大約1745年,法國國王路易十五的寵妾收到金魚禮物,命人飼養(yǎng)在宮中。此后,養(yǎng)金魚在巴黎風行,并很快在奧地利、德國等地盛行。1794年初,英國特使覲見乾隆帝,回國時帶走了魚缸和多種金魚,從此,中國金魚傳入英國。

金魚“移民”美國的時間較晚。1852年,一名廣州商人到舊金山經商,走時從廣州帶了一批“龍睛”金魚。1876年,美國獨立100周年時在費城舉辦博覽會,展覽中就設有浙江龍泉瓷魚缸和金魚10余尾,引發(fā)關注。3年后,美國商人將大批金魚從中國運走,開始全國性飼養(yǎng),中國金魚在美國定居,后又傳至美洲其他國家。

除了觀賞,“舶來品”金魚還成為科學家研究的對象。法國魚類專家索維尼對89個金魚變種作了描述并繪制了彩圖,集金魚形態(tài)學研究之大成。很多歐洲國家的自然史博物館至今還收藏著金魚標本和圖像資料。

近年來,色彩艷麗、充滿靈氣的金魚更加受到人們的追捧,飼養(yǎng)金魚在我國也成了一項朝陽產業(yè),投資小、占地少、效益高。一些大型養(yǎng)殖場年產各類金魚可達幾千萬尾。別小看一尾尾小金魚,很多精品品種如今的身價不菲,動輒幾百上千元,甚至能賣到幾萬元,成了市場上的香餑餑。

金魚深受歐美人民喜愛。

4、金魚文化源遠流長

金魚是一種象征著吉祥、喜慶的生靈,自打出現(xiàn)之日起就深受人們的歡迎。從帝王將相到市井百姓,從文人墨客到能工巧匠,都用自己的方式表達了對金魚的喜愛。繪畫、瓷器、玉雕、漆雕、刺繡、花燈、風箏等傳統(tǒng)藝術中,金魚的形象無處不在,在歷史積淀中形成了源遠流長的金魚文化。

歷史上,中國金魚多次作為和平使者,遠渡重洋,增進了我國和世界各國人民之間的友好往來。周恩來總理就曾贈送100尾名貴金魚給印度。

金魚又與“金玉”諧音,寓意“金玉滿堂”,象征著富貴吉祥,同時又象征子孫滿堂、人丁興旺。

自古以來,文人墨客、能工巧匠都愿以金魚為題進行創(chuàng)作。宋代蘇軾在杭州任職時就寫下過詩句“我識南屏金鯽魚,重來拊檻散齋余。”俄國著名詩人普希金寫的著名長篇童話詩《小金魚和漁夫的故事》流傳甚廣,成為兒童喜愛的故事之一。在傳世畫作中,有清代畫家錢慧安所作的《烹茶洗硯圖》、虛谷上人的《梅花金魚圖軸》等。近現(xiàn)代繪畫大師齊白石、吳作人等均是畫金魚的高手。

20世紀法國鋼琴音樂的鼻祖德彪西是印象派音樂的創(chuàng)始者,《金魚》就是他創(chuàng)作的一首音畫式的描述性作品。據(jù)稱這部作品的靈感來自于德彪西收藏的一件繪有金魚圖案的東方漆器,整首樂曲呈現(xiàn)給聽眾的是嬉戲玩耍、自在漫游的金魚形象。

昔日宮廷賞魚樂,如今百姓養(yǎng)魚歡。進入普通家庭的金魚,給人們帶來輕松歡樂和美的享受。

金魚花燈。

延伸閱讀

世界第一枚金魚郵票

我國于1960年發(fā)行了一套12枚《金魚》郵票,其設計和印刷堪稱精美,曾被評為最佳郵票之一,深受郵迷的歡迎。不過,這并不是世界上最早的金魚郵票,世界第一枚金魚郵票是日本發(fā)行的。

日本人喜愛金魚,1946年發(fā)行了面值為5日元的金魚郵票,白紙平版,無齒票,這是日本在二戰(zhàn)后發(fā)行的第一套普通郵票,也是世界上第一枚金魚郵票,此后又多次發(fā)行了金魚郵票。2002年中日邦交正?;?0周年時,日本發(fā)行的紀念郵票中有一枚“櫻花金魚”,繪著一尾金魚簇擁在櫻花之中,一起見證著中日兩國的友好交往。此后,世界上不少國家相繼發(fā)行過金魚郵票,如朝鮮、越南、菲律賓、蒙古等。

金魚的寓意十分美好,不少國家將其看作是一種吉祥物。1972年新加坡《國慶節(jié)》郵票中的第一枚,畫面是一盞“福”字燈與一盞金魚花燈,組合在一起象征吉祥如意。我國1985年發(fā)行的《花燈》郵票,也是將金魚與藕節(jié)連在一起,寓意連年有余。

科學探究

過度追求“病態(tài)美”使金魚減壽

在金魚養(yǎng)殖業(yè)快速發(fā)展的今天,金魚的壽命卻有日漸縮短的勢頭,很多業(yè)內人士正在著力延長其壽命并使之更具生命力。

通常來說,精心養(yǎng)護下的金魚壽命可達8至12年,但目前很少有魚能“達標”。除了長期近親繁殖出現(xiàn)的品種退化外,究其原因卻也無奈。金魚在家化飼養(yǎng)過程中,產生了諸多變異而形成多樣化品種,這些特征原本屬于良性病態(tài),只要發(fā)育適度就不會危及魚命。但是為了迎合審美或出于獵奇,人工驅使一些金魚的特征發(fā)育過度而失衡,導致金魚不能正常游動覓食,繼而死亡。

其中,獅頭類的金魚最為多見,這是國內外金魚愛好者偏愛的品種之一。其魚頭上的肉瘤非常發(fā)達,很像戴著一頂皇冠。欣賞這種魚,主要是看其肉瘤的發(fā)育程度,越豐碩越名貴。因此,人們一味追求這種特征,養(yǎng)殖時使其頭部肉瘤更大、更厚,有些僅頭瘤就接近或超過身體的一半,頭重腳輕,發(fā)育失衡。又比如常見的水泡眼金魚,其最大特征就是兩眼都有水泡,泡膜薄而透明,像兩只水球掛在魚頭兩側。而發(fā)育過度的金魚,眼球過大,體型瘦而狹長,游動困難,長期沉在水底,必定影響壽命。

水泡眼金魚。

本版圖片:視覺中國

責任編輯:吳成玲校對:劉宇同最后修改:
0

精選專題

領航新時代

精選文章

精選視頻

精選圖片

微信公眾平臺:搜索“宣講家”或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宣講家微信公眾平臺
您也可以通過點擊圖標來訪問官方微博或下載手機客戶端:
微博
微博
客戶端
客戶端
京公網安備京公網安備 1101010200155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