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
(1)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三大起義
三大起義,是中國共產黨以武裝斗爭形式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開始。同時,在這一時期,一個重要的問題也在困擾著中國共產黨人——起義要打哪兒。
在八七會議上,毛澤東提出了著名的“槍桿子里出政權”的論斷,給正處于思想混亂和組織渙散的中國共產黨指明了新的出路。當時的中國共產黨人,強調學習十月革命在大城市取得勝利的先進經(jīng)驗,同時因辛亥革命、北伐都與大城市相關,工人階級在大城市中,敵人也在大城市中,所以提出了攻打大城市的路線方針。
第一,八一南昌起義。南昌起義是勝利的,但我們占領南昌兩天左右便主動撤出,因此帶來一個問題,即犧牲了很多人,占領了大城市,但守不住,怎么辦。對此,我們可以看到,毛澤東后來總結提出,“我軍打仗,不在一城一池的得失,而在于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起義軍撤出以后,葉挺護送周恩來去香港治傷,于是就有了之后的廣州起義。
第二,廣州起義。按時間順序來說,廣州起義應該是三大起義中的第三個。廣州起義因攻打大城市而面臨敵我力量懸殊等難題,最終起義失敗。可以說,這是黨早期的教條主義、照搬十月革命路線的結果。
第三,秋收起義。可以說,毛澤東領導的湘贛邊界的秋收起義,為我們黨在絕境中找到了革命的道路。秋收時間,面對地主、高利貸的盤剝,憤怒的農民連同礦工與一些黃埔軍校的戰(zhàn)士,組成了起義隊伍。秋收起義一開始也想攻打大城市長沙,但是失敗了。對此,毛澤東分析了敵強我弱的形勢,決定放棄攻打中心城市長沙的計劃,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進軍。1927年,毛澤東在江西省永新縣三灣村,領導了著名的“三灣改編”,提出“支部建在連上”、官兵平等、實行民主制度,從組織上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起義軍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2)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的建設
到達井岡山時,毛澤東展現(xiàn)了中國共產黨大無畏的精神氣魄,感動了袁文才、王佐,紅軍這才在井岡山落了腳。但是那時候,革命形勢并沒有完全轉好。在井岡山,紅軍中仍存在悲觀情緒。對此,毛澤東以回信方式,批評了黨內一些同志的悲觀思想,指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革命潮流開始復興。在結尾,他寫道:“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jīng)看得見桅桿尖頭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同時,毛澤東還在信中進一步闡述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理論,指出建設根據(jù)地、建設政權、深入土地革命的正確毋庸置疑。習近平總書記也有很深的井岡山情結,他說:“井岡山是革命的山、戰(zhàn)斗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榮的山。”
“路線是‘王道’,紀律是‘霸道’。”在“三灣改編”的基礎上,“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逐步形成,從政治上、組織上奠定了新型人民軍隊的基礎,是中國共產黨建設新型人民軍隊最早的成功探索和實踐。
(3)長征的勝利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zhàn)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jù)地,進行長征。我們說,長征雖然是丟掉了當時的根據(jù)地,但不是逃命。毛澤東指出,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中國共產黨用長征這條“紅絲帶”,把大半個中國串聯(lián)起來,號召人民投身到革命的事業(yè)之中,這是一種信仰與精神。
在長征時期,我們必須要重點學習的就是遵義會議的內容與精神。遵義會議總結了第五次反“圍剿”以來的經(jīng)驗教訓,結束了“左”傾冒險主義在黨中央的統(tǒng)治,確立了毛澤東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方面問題的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歷史上一個偉大的轉折點。
在這一時期,一個大事又逼近到中華民族的面前,那就是抗日戰(zhàn)爭形勢的日益嚴峻。長征的勝利結束之后,中國共產黨促成了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促進了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建立。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