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工作是我們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政治優(yōu)勢。新時代黨的群眾工作理論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同當代中國實際相結合提出的創(chuàng)新性理論成果,有著豐富的時代內(nèi)涵,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總結了中國共產(chǎn)黨人對群眾路線的有益探索和規(guī)律性認識的理論成果。深入探究新時代黨的群眾工作的目標維度、價值維度、時代維度和實踐維度,對推動新時代黨的群眾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一、以中國夢為藍圖的目標維度
“中國夢”是無數(shù)仁人志士為之拼搏奮斗的共同目標,是每個華夏兒女不懈追求的共同夢想。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順應時代新發(fā)展、回應人民新期待,提出了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將“國家富強”的基本前提、“民族振興”的共同愿景、“人民幸福”的本質屬性寓于中國夢之中,為新時代黨的群眾工作賦予了時代活力,指明了目標方向。
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眾不僅是社會歷史的主體,也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在歷史創(chuàng)造過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人民群眾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了人類社會發(fā)展所必需的物質生產(chǎn)和生活資料,在物質生產(chǎn)實踐過程中也創(chuàng)造了人類社會發(fā)展所必需的精神財富,同時在社會歷史變革中也發(fā)揮了主力軍的作用。沒有廣大人民群眾的實踐參與和經(jīng)驗智慧,再好的愿景都猶如鏡中之花、水中之月。“中國夢”不是空洞的口號,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其最深沉的根基在中國人民心中,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xiàn)。因此,深刻領會和把握“中國夢”的精髓,就必須深入做好黨的群眾工作,虛心向群眾學習、自覺接受群眾監(jiān)督,植根人民、造福人民,發(fā)揮人民主體地位,汲取人民智慧,為實現(xiàn)“中國夢”匯聚磅礴的精神力量。當前,我國正處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要想走好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的新征程,就必須緊緊依靠人民的力量,尊重人民首創(chuàng)精神,調動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不斷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注入持久活力和強大動力。
“中國夢”是凝聚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它不僅反映了人民的期待,還順應了人民的要求,更道出了人民的心聲。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要堅定不移地用“中國夢”凝神聚魂,鑄就新時代黨的群眾工作的目標和藍圖,不斷增強群眾工作的凝聚力、創(chuàng)造力、責任感和使命感,努力使每個人的夢想與中國夢有機統(tǒng)一起來,讓每個人參與到民族復興偉業(yè)中來,共享人生出彩的機會,共享夢想成真的機會,共享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共同書寫出屬于新時代群眾工作的壯麗篇章。
二、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維度
百代興盛依清正,千秋基業(yè)仗民心。任何一個政黨都有自己的目標方向和價值追求,為誰服務、為誰謀利益是一個必須回答的根本性和方向性問題,是關系到黨的性質和宗旨的原則性問題。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中國共產(chǎn)黨區(qū)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就在于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終為了人民、依靠人民,同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將人民立場貫穿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全過程。“無產(chǎn)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shù)人的,為絕大多數(shù)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同志在《為人民服務》一文中深刻闡述了我們黨的性質和宗旨,強調“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而后黨的七大更是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寫入黨章,成為我們黨的宗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們黨把工作重心重新轉移到經(jīng)濟建設上來,解決與人民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南方談話中鄧小平同志提出將“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為判斷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標準之一。始終銘記人民的根本利益,方能鞏固立國之本。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針對國內(nèi)國際形勢的一系列變化,將新時代黨的群眾工作圍繞“以人民為中心”開展。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習近平總書記就明確地提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將“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彰顯了我們黨“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為民本色和執(zhí)政理念。
“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新時代黨的群眾工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人民滿意不滿意作為一切工作的衡量標準,把是否促進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是否給人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作為改革成效的評價標準。只有把人民利益始終放在首位,始終堅持惠及人民利益,新時代黨的群眾工作才能經(jīng)受住歷史的檢驗和人民的評判;只有讓人民共享改革發(fā)展成果,新時代黨的群眾工作才能凝心聚力,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只有使人民將自己的切身利益同黨的前途命運、國家的興衰榮辱和民族的發(fā)展前景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才能使黨的方針政策得到人民的廣泛認同、衷心擁護和大力支持,成為人民的共同事業(yè)。所以我們黨在把握和處理改革涉及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上,必須始終保持人民立場,認真謀劃改革思路,不斷提出改革舉措,讓人民從改革中得到更多實惠,讓黨的群眾工作經(jīng)得起人民檢驗。
三、以社會主要矛盾為導向的時代維度
“經(jīng)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fā)展新的歷史方位”,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對當今世情、國情、黨情深刻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歷史方位作出的科學判斷,是今后一切工作都必須牢牢遵循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更是新時代黨的群眾工作的導向所在。
“認識中國的國情,乃是認清一切革命問題的基本的根據(jù)。”唯物辯證法表明,每個社會形態(tài)都存在著各式各樣的矛盾,其中處于主導地位、起著支配作用的是社會主要矛盾。只有緊緊抓住、準確把握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才能找到破解其他問題的方法。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在民主革命時期準確把握了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以此為基礎正確地解決了中國革命的一系列基本問題,探索出了一條“農(nóng)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革命道路,新中國的成立使“中華民族從此站了起來”。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重新把全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jīng)濟建設上來,從此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大幕,進入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期。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的新征程同樣也必須從認清我國當今的國情開始。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旗幟鮮明地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jīng)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新時代決定了新的歷史使命,新矛盾決定了新的戰(zhàn)略方向。走好群眾路線,要解決與人民群眾切實利益相關的問題,把黨的主張與人民群眾的意愿更好地結合起來,把黨的政策與人民群眾的利益更好地結合起來,把黨的目標與人民群眾的追求更好地結合起來,正確處理和把握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新時代群眾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體的特殊利益,統(tǒng)籌兼顧、尋找群眾利益的最大公約數(shù),不斷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確保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fā)展成果,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必有應;民有所難,我必有助;民有所憂,我必有慮;民有所應,我必有為”。
四、以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機制的實踐維度
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在長期革命實踐中創(chuàng)造性地將馬克思主義中的唯物史觀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探索和總結出來的一條行之有效的符合我國國情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是我們黨在革命、建設、改革時期永葆青春活力和戰(zhàn)斗力的重要法寶。
自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以來,汲取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光榮傳統(tǒng),廣泛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讓黨員干部在實干中踐行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著眼小處、落腳實處、走近群眾身邊、走進群眾心里,創(chuàng)新服務群眾方式,拉近黨員干部與群眾的距離,通過發(fā)揮黨建的引領作用,樹立親民愛民的良好形象。作為一個馬克思主義政黨,密切聯(lián)系群眾是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yōu)勢,脫離群眾是黨執(zhí)政后的最大危險,黨群關系是關乎黨的事業(yè)興衰成敗和生死存亡的根本性問題。黨群關系好,就表明黨執(zhí)政的群眾基礎穩(wěn)固,受到群眾的支持和擁護,黨倡導的方針政策就能順利推行下去;反之,黨就會失去執(zhí)政的群眾基礎,甚至會有喪失政權的危險。只有和人民群眾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始終緊緊依靠人民,堅定不移走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yōu)槿罕姷淖杂X行動,才能團結和帶領人民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yè)、實現(xiàn)偉大夢想。
(作者單位:上海社會科學院)
(轉載請注明來源:宣講家網(wǎng)站,違者必究。)
宣講家網(wǎng)評論,受到各界的廣泛關注,歡迎有識之士投稿或提出寶貴意見!
稿件一經(jīng)采用,必付稿酬。謝謝!
宣講家網(wǎng)評論征稿郵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群:1053867568。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