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廣西考察調研,來到紅軍長征湘江戰(zhàn)役紀念園,向湘江戰(zhàn)役紅軍烈士敬獻花籃,參觀紅軍長征湘江戰(zhàn)役紀念館。湘江戰(zhàn)役,是紅軍長征途中的生死存亡之戰(zhàn),也是長征史上最為悲壯的其中一頁。從出征時的8.6萬人到3萬余人,紅34師6000余人經(jīng)湘江一戰(zhàn)幾乎全師犧牲,可以說,湘江水,是被紅軍烈士染紅的。在新時代的長征路上,廣大黨員干部要牢牢把握住黨史學習教育重要契機,點燃“紅軍魂”,賡續(xù)精神血脈,汲取奮進偉力,為人民盡責,為革命出力,用實際行動讓長征精神薪火相傳。
心懷“國之大者”,堅持黨的領導是永恒航標。道路決定命運,共產黨人歷經(jīng)百年滄桑不減其色,跨越雄關漫道不易旗幟,靠的是在各項建設中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在具體實踐中更加擁護黨的領導。湘江戰(zhàn)役作為史之啟迪,要從讀史知史用史中感知中國革命道路的前行方向,明晰我們黨為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作出的艱辛探索,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革命實際相結合中,更加堅定道路自信,從而不斷豐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內涵。要以黨的領導為根本保障,對“國之大者”做到心中有數(shù),緊盯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不斷從革命時期總路線方針政策、制度建設基礎、重大戰(zhàn)略步驟、獨創(chuàng)經(jīng)驗等中總結規(guī)律、拓展優(yōu)勢、汲取智慧,譜寫出一個又一個“勝利一定屬于人民”的歷史奇跡。要堅持在黨的帶領下走好“自己的路”,堅定中國道路的信心決心底氣,用好紀律嚴明“傳家寶”,提升旗幟鮮明講政治的判斷力、領悟力、執(zhí)行力,積極探索用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的新方法新路徑,不斷開辟“為民服務、為民造福”的新境界。
鐫刻“紅色記憶”,堅定理想信念是永恒價值。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長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偉大遠征。”在湘江戰(zhàn)役紀念園里,長80米、高7米的“紅軍魂”雕塑長廊中,師長陳樹湘“斷腸明志”壯烈犧牲的故事被歷史深情記載,成為人民永恒的記憶。以“紅”為源,托舉起“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堅定信念,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理想信念之火一經(jīng)點燃,就永遠不會熄滅。要加強思想引領,在深化紅色教育中感受歷史溫度,牢牢守住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根”與“魂”,把住理想信念“總開關”,在血與火、生與死、名與利的種種考驗中培育“將‘小我’融入‘大我’”的強大信仰,堅定“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奮斗”的必勝信念,讓紅色記憶成為思想洗禮、政治體檢、補鈣強骨的“原生動力”。要豐富紅色資源“鮮活教材”,用好革命博物館、陳列館、紀念館等“紅色基因庫”,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弘揚革命文化,從歷史“富礦”中汲取斗爭智慧,傳遞強大精神力量,在進行自我革命中增進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本領才干,不斷夯實、廣泛凝聚育先機、開新局的政治優(yōu)勢、組織優(yōu)勢、群眾優(yōu)勢。要堅持“文化強國”領航,始終站穩(wěn)“第一陣地”,開展好“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宣講活動,不斷鞏固城鄉(xiāng)地區(qū)意識形態(tài),聚焦解決“三農”問題,打造出一支支“家門口”“指尖上”“心頭里”的思想宣傳隊伍,帶領廣大群眾奔赴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聚能“學史力行”,堅守初心踐行使命是永恒課題。“困難再大,想想紅軍長征,想想湘江血戰(zhàn)。”在新長征“趕考”路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是我們黨的永恒課題,修好這門課,不僅需要保持常抓不懈的政治定力,更需要在常學常新中汲取學史營養(yǎng),在“以史為鏡”中學會舉一反三,跳出“歷史周期律”窠臼。一方面,要圍繞民生工程的大事小情,緊盯解決停車難、老舊小區(qū)改造、“辦證難”等“學史力行”關注的重點難點,把讀史知史的學習成效轉化為“我為群眾辦實事”的工作實效,主動對標對表革命先輩、典型事跡,在知行合一中保持初心不改、本色不變,閃耀著“英雄史詩,不朽豐碑”的熠熠光輝。另一方面,要堅持在“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的最前沿扎下根、撲下身,學會用“楓橋經(jīng)驗”打通調研“堵點”、補齊訴求“斷點”,讓群眾來評價“辦實事”成效,不斷增強“力行”中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時要堅決杜絕學習和工作“兩張皮”,以問題為導向馳而不息轉作風,在查缺補漏中強化自我修煉、自我約束、自我塑造。
一草一木一英魂,一山一石一豐碑?;厥孜覀凕h百年的艱辛奮斗歷程,無不為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群眾一往無前的革命斗志所震撼,為先輩們無私奉獻、頑強拼搏的革命精神所感染。征途漫漫,我們在“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的新時代號召下,定能淬煉“過得硬”的思想、鍛造“站得穩(wěn)”的本領、提升“頂?shù)米?rdquo;的能力,以優(yōu)異成績慶祝建黨100周年。(來源:宣講家網(wǎng))
作者單位:淮南市大通區(qū)大通街道黨工委
【聲明:本文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wǎng)立場,僅供參考。本文系宣講家網(wǎng)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來源。】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