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階段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初步形成時期,將中共黨史引進中小學課堂,開展多種形式的教育,讓中小學生了解中國共產(chǎn)黨篳路藍縷、砥礪前行的百年歷程,理解歷史和人民為什么選擇了中國共產(chǎn)黨,為什么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對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
黨史的教育價值
認識黨的艱苦奮斗歷程。對于中小學生來說,在語文課文等學習過程中,了解了一些片段式的黨史知識,如土地革命時期的“朱德的扁擔”、長征時期的“金色的魚鉤”、抗戰(zhàn)時期的“南泥灣開荒”、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百萬小推車”等。這些都是以故事方式呈現(xiàn)的,所承載的黨史知識是零碎的。推動黨史進課堂,應將黨史較為系統(tǒng)地融入滲透到各課程教學、各項活動之中,使學生比較完整地了解黨史,認識中國共產(chǎn)黨為國為民艱苦奮斗的光輝歷程。
奠定熱愛黨的情感基礎。只有了解黨史全貌,才會使中小學生理解中國共產(chǎn)黨為全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不變初心,才能認識黨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的依存關系,感受到過去無數(shù)共產(chǎn)黨人的流血犧牲與現(xiàn)在每一個人幸福生活之間的關系,進而增進對黨的親近感、認同感,為熱愛中國共產(chǎn)黨奠定情感基礎。
樹立跟黨走的意志信念。一段時期以來,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歪曲和否定已有定論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對革命前輩、黨的領袖、英雄模范人物丑化詆毀,企圖否定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地位,否定新中國的歷史。這種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妄圖以此改變青少年一代對中國共產(chǎn)黨的認識。黨史進中小學校課堂,能使中小學生從小內(nèi)心根植紅色文化基因,堅定跟黨走的意志和信念。
黨史教育怎么進課堂
黨史進課堂,在具體實施路徑上可以因地制宜,有所創(chuàng)新。比如浙江是中國革命紅船啟航地、改革開放先行地,具有豐富的黨史教育資源。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區(qū)教育局于2018年3月率先在全區(qū)中小學校實施黨史進課堂教育活動,著力培育中小學生對黨的情感認同,取得了顯著的成效。黨史進中小學課堂教育活動的主要實踐路徑有三個方面。
依托校本課程實施。浙江錦繡育才教育集團黨委是“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該校先行試點,組織專家編寫校本教材《黨的知識》,經(jīng)審定后正式出版。2018年3月,拱墅區(qū)教育局黨委發(fā)出通知,要求將黨史進課堂納入?yún)^(qū)內(nèi)各校校本教學工作計劃,各中小學校每學年安排8課時,義務教育階段9個學年共安排72課時的課程教學。黨史進課堂校本課程得到廣大教師積極響應,全區(qū)2000余名黨員教師參與課程教學。拱墅區(qū)教育局在學科教學比賽項目中設立“黨史進課堂”專項教學比賽,該項教學比賽成績等同于學科比賽成績,獲獎成績納入教師職稱評審范圍。師生們學習黨史、知黨愛黨的熱情被激發(fā),學生對黨的情感認同進一步提升。
學科教學中滲透黨史教育。在思政、語文、歷史、地理等相關學科教學過程中滲透、融合黨史教育,能增強黨史知識呈現(xiàn)的豐富性、立體性,避免教育活動的單調(diào)。學科滲透本質上是以生為本的視角,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的情感認同。杭州市文暉中學在音樂學科教學中,圍繞“不忘初心”的主題音樂教學滲透黨史教育:從鐘南山院士80余歲奔赴抗擊疫情第一線,被授予“共和國勛章”的感人事跡,認識黨的初心和使命;從抗美援朝中的英雄事跡和大涼山脫貧攻堅“藤梯、鋼梯、樓梯”的變化中感受黨的初心和使命,在師生伴唱、分唱、合唱中情感得到升華。
活動課程中有機融入。在中小學校的團隊課、綜合實踐、第二課堂等活動課程中有機地融入黨史教育,能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真實感受中增強對黨的情感認同。如杭州市星瀾小學圍繞少先隊主題活動“隊旗跟著黨旗飄”,開展“星瀾娃聽故事”活動課程。黨員教師以微黨課的形式,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深入淺出地講述黨史故事,在學生心中播撒“了解黨、熱愛黨、跟黨走”的紅色種子。杭州的許多紅色資源,如中國共產(chǎn)黨杭州歷史館、五四憲法歷史資料陳列館等都成為黨史教育的第二課堂,成為學生走出校園進行黨史學習的活動課程資源。
(王達、蔡志良,作者王達系浙江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博士生,蔡志良系浙江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教授)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