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年畫,人們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天津楊柳青年畫,胖娃娃抱著一條大魚,吉慶有魚。很少有人知道,咱北京也有傳統(tǒng)年畫,而且還特別有文化內涵。
楊梅竹斜街50號是一處不起眼的胡同小院,推門進去,沿著僅容兩人通過的過道走到頭一拐,就是張闊的年畫工作室。
木版雕刻、年畫作品、制作年畫的各種工具、能啟發(fā)人藝術靈感的老物件和小藝術品……和普普通通的外觀形成強烈反差,兩間房面積的屋內卻是一個豐富的藝術世界。
張闊,1959年出生,土生土長的北京人,西城區(qū)級非遺木版年畫的傳承人。他真正開始做年畫,卻始于2008年前后。
“小時候家里窮,買不起家具,跟著胡同里的大爺學過木匠。什么床、立柜、箱子都做過,那時候師傅就跟我提過,木匠這一行,還有會刻版做年畫的。”張闊回憶。
2008年前后,他和朋友到外地游玩,參觀外地年畫的過程中,聽人說起北京沒有傳統(tǒng)年畫,張闊不服,決心回來恢復老北京傳統(tǒng)年畫。
“那一年,我買了8方梨木,開始琢磨刻版。”張闊介紹。木版年畫制作主要有四道工序:畫稿起樣;挑選梨木,按圖刨平、打磨木板;將圖樣反貼在木板之上雕刻線版;印線稿,把刻好的版刷上顏色,進行印制。
畫稿起樣,傳統(tǒng)北京年畫都有什么圖樣呢?張闊泡圖書館、查資料,找到了一生致力于保護年畫的專家王樹村先生的著作,從中找到僅存的北京傳統(tǒng)木版年畫圖樣60多張。
“北京年畫和外地年畫最大的不同是,除了祈福外,主要用于祭祀。歷史上北京是帝都,‘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張闊告訴記者。老北京傳統(tǒng)年畫的表現(xiàn)內容主要是神像和紙祃兒。神像包括門神、財神等。紙祃兒是各行各業(yè)的祖師爺,像灶王祃兒、關老爺?shù)l兒、魯班祃兒等等。
每一幅老北京傳統(tǒng)年畫背后,都有一個長長的傳統(tǒng)文化故事。比如現(xiàn)在的“快遞小哥”行業(yè),其前身可以追溯到“背夫”,專門幫人負重運東西的人,他們的祖師爺就是一個肩背重物、佝僂向前的人的形象,年畫中就有體現(xiàn)。舊時過年時,這個行業(yè)的從業(yè)者也會請一幅回家??梢娔莻€時代,人們就有勞動不分貴賤都值得尊重的理念。“舊時教育不普及,年畫能讓那些不識字的人學習到傳統(tǒng)文化。”張闊說。
張闊不但努力恢復傳統(tǒng)年畫,在他看來,非遺文化想要傳承,還必須與今天的百姓日用相結合,因此,他還與時俱進,創(chuàng)作了很多新式年畫。像畢加索的抽象畫、流行游戲里的魯班爺、舉啞鈴的財神等,讓年輕人覺得木版年畫可親可近。
讓人驚嘆的是他還雕刻出了自己微信號的二維碼,“原本是耍著玩的,想看看能不能把二維碼刻出來,這個還真不好刻,稍微有一點偏差一掃就掃成別人了??毯弥螅以囍檬謾C掃,聽到那一聲‘嘀’的時候,覺得比聽見貝多芬的音樂都好聽。”張闊孩子般地笑著說。
買年畫、貼年畫,是舊時最熱鬧喜慶的年俗之一。傳承老北京木版年畫,不僅僅是為節(jié)慶增添喜氣,更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