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變”:中華民族命運的歷史轉折

最近中文2019字幕第二页,艳妇乳肉豪妇荡乳,中日韩高清无专码区2021,中文字幕乱码无码人妻系列蜜桃,曰本极品少妇videossexhd

“七七事變”:中華民族命運的歷史轉折

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今北京)西南盧溝橋地區(qū)蓄意制造了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

面對亡國滅種危機,7月8日,中共中央向全國發(fā)出通電: “全中國的同胞們!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zhàn),才是我們的出路!”

在中國共產黨的積極推動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正式形成。“七七事變”既是日本帝國主義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的起點,又是中國全民族抗戰(zhàn)的開端,促進了全民族覺醒,是中華民族由衰敗到振興的轉折點。

1.盧溝橋上,中國駐軍誓死“與橋共存亡”

2021年的第一場雪,將盧溝橋襯得一片銀白。遠遠望去,橋上500多尊石獅子一字排開,猶如執(zhí)甲的士兵嚴以待陣。記者緩緩走在橋上,思緒回到84年前的硝煙炮聲中,“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的鏗鏘聲回蕩在天地間。

“‘七七事變’發(fā)生時,宛平城和盧溝橋是日軍奪取的主要目標。宛平城西的盧溝橋,歷史上曾是北京南下中原的唯一通道。橋北不遠處的平漢鐵路橋,是當時南北交通大動脈的咽喉。”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副研究館員程皓博士指著平漢鐵路橋對記者說,“‘七七事變’最慘烈的戰(zhàn)斗就發(fā)生在那里。”

1937年7月7日晚,日軍在盧溝橋附近以“軍事演習”中一名士兵“失蹤”為借口,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方嚴正拒絕。8日晨,日軍突然炮轟宛平城,并向平漢鐵路橋中國守軍猛烈攻擊,駐守的中國第29軍官兵奮起自衛(wèi)。黎明時分,暴雨如注,大隊日軍突然出現。協助守衛(wèi)橋頭的第29軍37師219團3營預備隊十連排長沈忠明,躍出塹壕,站在掩體前伸出右手,制止日軍進入警戒線。日軍揚言搜尋失蹤士兵,強行上前并開槍,沈忠明中彈當場犧牲。“根據史料研究,沈忠明排長是已知的‘七七事變’中犧牲的第一位中共地下黨員。”程皓介紹。

8日這一天,日軍向宛平城的中國守軍發(fā)起了三次進攻,并向平漢鐵路橋及左側的回龍廟陣地中國守軍連連猛攻。中國守軍110旅旅長何基灃發(fā)出誓死“與橋共存亡”的命令,并親臨前線指揮戰(zhàn)斗。中國守軍與日軍浴血搏斗,沒有子彈了,就掄起大刀,與日軍展開肉搏戰(zhàn),兩個排的80余位中國守軍,最后全部戰(zhàn)死在橋頭陣地。

7月28日,在飛機、大炮的支援下,日本侵略者向駐守在北平四郊的南苑、北苑、西苑的中國第29軍發(fā)起了猛烈攻擊。在5個多小時的慘烈戰(zhàn)斗中,中國守軍傷亡2000余人。第29軍副軍長佟麟閣、第132師師長趙登禹壯烈殉國,北平淪陷。

2.中共中央向全國發(fā)出通電:“不讓日本帝國主義占領中國寸土”

面對亡國滅種危機,“七七事變”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向全國發(fā)表《為日軍進攻盧溝橋通電》,呼吁“全中國同胞、政府與軍隊,團結起來,建筑成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堅固長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國共兩黨親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進攻!”并提出“不讓日本帝國主義占領中國寸土”“為保衛(wèi)國土流最后一滴血”的響亮口號。

7月13日,毛澤東在延安號召“每一個共產黨員與抗日的革命者,應準備隨時出動到抗日的最前線”。

7月23日,毛澤東又發(fā)表《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進攻的方針辦法與前途》,指出“中國共產黨人愿同國民黨和全國同胞一道,為保衛(wèi)國土流盡最后一滴血,反對一切游移、動搖、妥協、退讓,實行堅決的抗戰(zhàn)。”全國各族人民熱烈響應,抗日救亡運動空前高漲。

“‘七七事變’是國共兩黨從生死對立到共赴國難的轉折。在中國共產黨的積極推動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正式形成。”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副研究館員李銳博士表示。

盧溝橋的炮聲成了中華民族抗戰(zhàn)總動員的號角。長城內外、大江南北、黃河兩岸,整個中華大地到處都是抗日的怒火,形成了中華民族史上空前的團結御侮、抵抗侵略的壯觀局面。中華民族用血肉之軀,血戰(zhàn)至死,筑起了一道新的長城!

在這場事關民族生死存亡的戰(zhàn)爭中,中國共產黨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歷史選擇了中國共產黨力挽狂瀾、救中華民族于水火之中。

3.“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fā)”

1987年7月7日,在全民族抗戰(zhàn)爆發(fā)50周年之際,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在盧溝橋畔的宛平城建成開放,鄧小平親自題寫了館名。

2014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以立法形式,確立9月3日為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紀念日,表明了中國人民堅決維護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世界和平的堅定立場,向這場血淚書寫的偉大勝利致以崇高的敬禮,告慰在日本侵華戰(zhàn)爭中慘遭殺戮的千萬同胞和為國捐軀的抗戰(zhàn)英烈。

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始,至1945年日本投降終,14年間,中華民族誓與侵略者殊死抗爭,付出了3500萬軍民傷亡的巨大代價。

站在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大型雕塑《銅墻鐵壁》前,抗戰(zhàn)館副研究館員李銳深有感觸地說:“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對中華民族意義重大。自1840年鴉片戰(zhàn)爭開始,中國在艱難的近代化過程中,被動挨打,屢屢戰(zhàn)敗。百年戰(zhàn)敗史,到1945年8月15日,終于以中國的勝利和日本的失敗而結束。作為我們這一代人,只有牢記歷史,尊重歷史,才能繼往開來。”

一個偉大的民族,一個偉大的國家,總是在對歷史的一次次回望中不斷汲取前行的力量。記者走出抗戰(zhàn)館,頭上是一片晴朗的藍天。和平廣場上,年輕的母親帶著孩子嬉戲,幸福祥和。巨大的“盧溝醒獅”石雕永遠銘記著中華民族百折不撓、永不屈服的民族精神。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中國人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言猶在耳:“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fā)。”

責任編輯:董潔校對:張弛最后修改:
0

精選專題

領航新時代

精選文章

精選視頻

精選圖片

微信公眾平臺:搜索“宣講家”或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宣講家微信公眾平臺
您也可以通過點擊圖標來訪問官方微博或下載手機客戶端:
微博
微博
客戶端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