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易地扶貧搬遷見聞

最近中文2019字幕第二页,艳妇乳肉豪妇荡乳,中日韩高清无专码区2021,中文字幕乱码无码人妻系列蜜桃,曰本极品少妇videossexhd

青海易地扶貧搬遷見聞

皮質(zhì)吹風袋安靜地躺在長桌上,氈衣、牛軛、矛被安放在一個個展位上……金秋時節(jié),走進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廿地鄉(xiāng)切扎村村史館,過去游牧生活所必需的眾多物件已漸漸退出村民日常生活,成為安置點上村史館中的展品。

“以前住在帳篷里,沒有皮質(zhì)吹風袋可不行?,F(xiàn)在這個再也用不上了。”44歲的藏族牧民仁青加說。過去的切扎村距共和縣城24公里,是全縣40個建檔立卡貧困村之一,牧民居住偏遠、分散,基礎設施條件差,公共服務難以企及。

“水在兩三公里外,要靠人去背。”仁青加說。依靠脫貧攻堅政策,3年前,仁青加和村里其他100戶牧民一起搬到這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

安置點距離共和縣城只有3公里,“縣城近,孩子上學近,家人看病也方便。”仁青加的兒子華旦扎西被送到共和縣第三完全小學上學,而仁青加也接起了來自縣城的縫紉“訂單”。

“一頂藏式帽子500元,一件傳統(tǒng)藏袍能賣到4000元。”手里的動作一刻也不停歇,仁青加正忙著縫制藏袍。2017年從山里搬下來后,仁青加和妻子切忠參加了共和縣就業(yè)局為貧困戶免費開辦的技能培訓班,學到了裁縫手藝。

“現(xiàn)在接單、拉原料、送成衣都方便,做一套藏袍能掙200元手工費。”仁青加和縣城里的崗堅巴服飾公司建立了聯(lián)系,夫妻倆每月能從這個公司接到10套左右的藏袍制作訂單。

便利的地理位置,讓切扎村對未來發(fā)展有了更多規(guī)劃。駐村干部李軍介紹,除了靠近縣城,切扎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地處109國道旁,常有貨車司機和前往青海著名景點茶卡鹽湖的游客從此經(jīng)過。2019年,切扎村整合各級資金858.69萬元,修建集餐飲、住宿、購物于一體的產(chǎn)業(yè)扶貧孵化基地。

“產(chǎn)業(yè)園大樓馬上就要對外出租,既能就近解決群眾務工問題,又能帶動村集體經(jīng)濟發(fā)展。”李軍說。

切扎村的變遷,是青海易地扶貧搬遷助力脫貧奔小康的縮影。近幾年,青海已累計搬遷5.2萬戶農(nóng)牧民,20萬人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挪出“窮窩”,走上了致富路。

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澤庫縣東格爾社區(qū)是青海南部地區(qū)最大的移民安置點,這里海拔3650米,居住著來自4個鄉(xiāng)鎮(zhèn)、15個行政村的牧民群眾2618人。

記者見到53歲的牧民賽增吉時,她正站在院子里的爐子前炒青稞。草場面積少、質(zhì)量低,賽增吉一家2017年從30公里外的雄先村搬遷過來。

光伏扶貧收入2300元,牛羊入股到合作社分紅5863元,再加上低保收入及兒子外出務工的收入,賽增吉家的后續(xù)脫貧方案表上,去年的收入已達到29624元。80平方米的房子是政府幫忙蓋的,社區(qū)干部天天操心著牧民群眾的生活。

“牧民群眾剛搬來時完全沒有城市生活概念,家里連衣柜都沒有,從家里的家具擺設,到生活習慣、衛(wèi)生習慣都要從頭教起。”社區(qū)黨支部書記多吉恒茂告訴記者,為了讓牧民群眾到易地搬遷點后有歸屬感,當?shù)貙?13戶牧民劃分為15個片區(qū),設立15個黨小組,聚焦黨員作用發(fā)揮,提升社區(qū)為民服務水平。

夏天雨水多,居委會主任萬將杰布和社區(qū)干部夜里在社區(qū)巡查,及時發(fā)現(xiàn)賽增吉家后院積水嚴重。“那天晚上雨特別大,他們都睡了,我趕快讓他們先從房里搬出來。”萬將杰布說,第二天社區(qū)協(xié)調(diào)調(diào)來抽水機,把賽增吉院里的水抽走。

陽光下,一排排黃墻紅瓦的房子整齊有序地排列著,不時能看到牧民群眾悠閑地走過。

多吉恒茂說:“我們社區(qū)的名字是‘東格爾社區(qū)’。‘東格爾’在藏語里是‘白海螺’的意思,我們希望,群眾來到咱們這個社區(qū)后,開始吹響他們幸福生活的號角。”

責任編輯:董潔校對:張弛最后修改:
0

精選專題

領航新時代

精選文章

精選視頻

精選圖片

微信公眾平臺:搜索“宣講家”或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宣講家微信公眾平臺
您也可以通過點擊圖標來訪問官方微博或下載手機客戶端:
微博
微博
客戶端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