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吉林省梨樹縣國家百萬畝綠色食品原料(玉米)標準化生產基地核心示范區(qū)考察。眼下夏糧已實現十七連豐,早稻有望豐收,全年糧食產量的“大頭”秋糧正是田間管理關鍵期。對于當前糧食生產情況,總書記非常牽掛。
東北是我國最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吉林又是重要的玉米主產區(qū)。習近平總書記到這里考察糧食生產,體現了“大國糧倉”在他心里不一般的位置。他曾指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課題,任何時候這根弦都不能松。”
2020年7月22日,習近平來到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國家百萬畝綠色食品原料(玉米)標準化生產基地核心示范區(qū)考察。新華社記者王曄 攝
矢志奮斗的質樸心愿
讀史明智,鑒往知來。我國歷史上發(fā)生過多次大饑荒,習近平總書記曾語重心長、字字千鈞地指出:“這些歷史悲劇決不能重演。”
看似平凡的一把麥子一碗米、一個玉米穗,在他心里有著特殊的分量。
習近平總書記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我們這一代人或多或少都有吃不飽、餓肚子的記憶。三年自然災害時,我在學校住校,吃的也是很差的,晚上只能喝湯,叫做‘保證七分飽’。‘文化大革命’期間,我到農村插隊,曾有三個月沒見過一滴油星子,真是‘三月不知肉味’。那年冬天,家里寄來幾塊錢,我和同窯洞居住的同學買了幾斤石槽子里冷凍的豬肉,回來還沒燒就把肉切成片吃,那味道真是鮮美!后來我們說別再吃了,再吃就沒得煮了。這種窮日子我們都是經歷過的。”
今年兩會期間,在看望參加政協(xié)會議的經濟界委員時,習近平總書記回憶起當年艱苦的知青歲月,也是感慨萬分。他說:
“我當了六七年農民,那個時候我餓著肚子問周圍的老百姓,你們覺得過什么樣的日子最好,具體目標是什么?”
老百姓當時給了他三個答案:第一個目標,不再去要飯,能吃飽肚子,哪怕吃糠咽菜都行;第二個目標,就是吃高粱米、玉米面等純糧食;第三個目標,當時是高不可攀——“想吃細糧就吃細糧,還能經常吃肉”。
從那時起,讓貧困地區(qū)的鄉(xiāng)親們“一年四季能吃上玉米面”“飽餐一頓肉,并且經常吃上肉”,便成為青年習近平矢志奮斗的質樸心愿。
2020年5月23日,習近平看望參加政協(xié)會議的經濟界委員。新華社記者 謝環(huán)馳 攝
如今,人們關于饑餓的記憶已經遠去。對于普通人來說,每天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吃飽飯已不是問題;而對于大國當家人來說,每天14億張嘴要吃飯,“米袋子”裝得夠不夠、好不好、價格穩(wěn)不穩(wěn),這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
只要糧食不出大問題,中國的事就穩(wěn)得住。這個道理大家都懂,但在實際工作中特別是在農業(yè)形勢好的時候,往往容易麻痹松懈。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是有很強憂患意識的。他曾深刻指出:“在糧食問題上不能僥幸、不能折騰,一旦出了大問題,多少年都會被動,到那時誰也救不了我們。”
2020年6月10日,在河北省武安市大同鎮(zhèn)馬會村,農機手操作機械設備收割小麥。新華社記者 王曉 攝
特殊之年的“不誤農時”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促使糧食問題受到全球關注?;仡櫳习肽甑募Z食生產,我國春耕農業(yè)生產遭遇堵點,農民難下田、農資運輸難,糧食流通、加工等環(huán)節(jié)也受到影響,有的地方一度出現恐慌性囤購米面現象;一些國家限制糧食出口引發(fā)人們擔憂,而沙漠蝗肆虐更為糧食生產帶來危害。
根據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等五家機構近日發(fā)布的《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yǎng)狀況》報告,一項初步評估表明,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導致全世界食物不足人數在2020年新增8300萬至1.32億。
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形勢,中國飯碗能否端得牢?對于這個問題,熟悉農業(yè)生產的習近平總書記看得遠、抓得早。
2月25日召開的全國春季農業(yè)生產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傳達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
值得注意的是,以往每年全國春季農業(yè)生產工作會議是3月中下旬召開。而今年的這場會議比往年提前了近一個月時間,并且一直開到了縣級單位。習近平總書記親自對全國春季農業(yè)生產工作作重要指示,在以前也是很少見的,傳遞出特殊之年以特殊舉措重農抓糧的信號。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