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師范大學發(fā)展心理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北京師范大學發(fā)展心理研究院的李慶安教授長期以來一直致力于對毒品成癮和青少年毒品預防教育的研究與探索,也通過一系列的親身實踐,總結得出了一些新理論、新思考。
過去四年來,李慶安教授和他的學生一直在執(zhí)行“禁毒教育高校公益聯(lián)盟”資助的“社區(qū)成癮者心理狀況調研及干預計劃”項目。其間,他們對78名毒品成癮者及其家屬進行了深度訪談?;趯@些訪談材料的分析和編碼,他們發(fā)現(xiàn)了一個極其普遍的現(xiàn)象:成癮者每次回到曾經的吸毒空間,包括第一次嘗試毒品的那個空間,在他身上都會出現(xiàn)毒品戒斷反應。為此,許多成癮者家屬不約而同地提出了一條極其重要的戒斷經驗:要讓成癮者戒毒,必須將他們隔離于曾經的吸毒空間之外。
為此,李慶安教授提出了“D型條件假說”這一新理論。在D型條件作用中,字母“D”為英文單詞drug的縮寫,特指毒品,在該假說中,“毒品”概念的外延,僅僅涵蓋鴉片和冰毒等毒品,將香煙和酒類排除在外。
D型條件作用分為三個階段:形成前、形成、形成后。
形成前:如果將第一口毒品的嘗試作為分水嶺,成癮者的人生就被切割為黑白分明的兩個時期,前期是自由的人生,而后期則是被綁架的人生。以D型條件作用為參照系,成癮者前期自由的人生,正是D型條件作用形成前的階段,在D型條件作用形成前,成癮者的世界是一個光明的無毒空間。
形成:從嘗試第一口毒品的那一刻起,成癮者的人生就發(fā)生了重大轉折:從此,他就已經告別自由的人生之正軌,并誤入被綁架的人生之邪路。成癮者嘗試第一口毒品的過程,正是D型條件作用的形成過程,而這個過程是將吸毒空間與毒品發(fā)生緊密聯(lián)系的過程,也是將吸毒空間轉化為準本能刺激的過程。
形成后:D型條件作用形成后,成癮者走上了被綁架的人生之邪路。這種被綁架的人生具有一個致命的特征:他每次重返曾經的吸毒空間,包括第一次嘗試毒品的那個空間,在他身上,都會出現(xiàn)毒品戒毒反應。
D型條件作用假說的實踐價值,主要是控制吸毒心理與行為。按照吸毒與否的標準,可以將人類群體劃分為正常人群和成癮者人群。無論是正常人群,還是成癮者人群,都必須面臨如何控制吸毒心理與行為的問題。正常人群吸毒心理與行為控制的本質是毒品預防教育。毒品預防教育的基本任務,是幫助正常人群形成正確的毒品概念,意識到毒品的巨大危害,同時,幫助他們了解吸毒行為的前因與后果變量。建構有效的毒品預防教育模式,對于提高正常人群拒絕毒品、遠離毒品的意識,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徐瑤君整理)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