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天之木,必有其根”,人民群眾就是我們的根基。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期間,進農村、訪農戶、看企業(yè)、察改革,關切群眾鞏固脫貧的成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共產黨把為民辦事、為民造福作為最重要的政績,把為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實事作為檢驗政績的重要標準。”“一切為了人民,為了人民的一切”是習近平總書記的為民情懷,也應該是全體黨員干部的應有情懷,要在思想上、干事上、作風上、聯系群眾上邁好步、扎實走,做出令人民滿意的成績,真正走進人民群眾。
理想信念求進步。有什么樣的信仰,就有什么樣的情懷和追求。北宋詩人蘇軾將為民宗旨常懷于心,可以不畏主政者強權,不計個人得失,勤政愛民,為百姓發(fā)聲;以孫立為代表的三沙島礁“觀天人”,堅定為人民服務的理想信念,數十年如一日觀云測雨、守家衛(wèi)國,一天也不曾間斷。只有為民的宗旨信念堅定,才能在紛繁復雜的形勢面前永遠站穩(wěn)群眾立場,不消沉、不動搖。黨員干部要加強理論學習,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增強黨性修養(yǎng),樹立為黨和人民無私奉獻的精神,把個人追求融入到黨的事業(yè)之中。要永葆為民初心,厚植信仰根基,不忘飲水思源,時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把群眾的訴求和評價當作檢驗初心的“指示燈”“報警器”,帶領人民群眾逐夢前行。
干事創(chuàng)業(yè)敢邁步。人民群眾是否滿意,說到底還是看實績。好干部焦裕祿、谷文昌、楊善洲等,堅持“利民之事,絲發(fā)必興;厲民之事,毫末必去”的為官本色,帶領人民固風沙、治荒山、開渠修路,發(fā)展當地經濟,讓百姓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這與他們敢于創(chuàng)新、勇于實踐是分不開的。黨員干部要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政績觀,腳踏實地辦實事,一心一意只為民,把工作實績、群眾滿意作為評價標準,做到敢干事、干成事、不出事。要善于籌謀事業(yè),大膽創(chuàng)新干事,在工作中吃透上情、了解下情,拿出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闖勁,做與時偕行的奮進者、披荊斬棘的實干者和激流勇進的改革家,在經風雨、見世面中創(chuàng)造出人民滿意的實績。
濫權私利應止步。權為民所賦,利為民所謀。黨員干部手中都握有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權力,如果不能正確行使權力,就會成為別有用心之人圍獵的對象。黨的十八大以來,許多領導干部不收斂、不收手,濫用權術、利欲熏心,因一時之貪而誤了一生幸福。讓人民滿意,就要公而忘私、秉公用權。一方面,踐行正確的權力觀,以平和之心對名、淡泊之心對利,用好人民賦予的權力,時刻牢記“公權為民,一絲一毫都不能私用”,事事出于公心、時時秉持公心,真抓實干、轉變作風,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行使權力的最高位置。另一方面,樹牢正確的廉潔觀,常思貪欲之害、常懷敬畏之心,始終保持嚴以自律的主動性和自覺性,遵守黨章黨規(guī)黨紀和各項法律法規(guī),知曉為官做事尺度,面對金錢、名利、美色的誘惑能夠堅守住初心,做到一身正氣、兩袖清風。
深入群眾踏實步。當下,一些干部下基層似蜻蜓點水、走馬觀花,坐在“輪子”上走基層,隔著“窗戶”見群眾,顯然脫離了黨同人民群眾的“魚水關系”。黨員干部要深深扎根到人民群眾的土壤中去。要從群眾中來,真正深入基層,多跑腿、勤張嘴,和百姓手拉手、心連心、面對面交談,以躬身向下“接地氣”的姿態(tài),問需于民、問計于民。要到群眾中去,多請群眾評判,讓真實的聲音暢通無阻地傳進來,著力解決一批在調研中發(fā)現的突出問題、群眾反映強烈的難點問題,用自己“辛苦指數”提升群眾的“幸福指數”。(責編:趙一頔;校對:張慕琪)
作者單位:山東諸城市委組織部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