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村時彥與《楚辭》二說

最近中文2019字幕第二页,艳妇乳肉豪妇荡乳,中日韩高清无专码区2021,中文字幕乱码无码人妻系列蜜桃,曰本极品少妇videossexhd

西村時彥與《楚辭》二說

西村時彥(1865—1924)是日本明治、大正時期的著名漢學(xué)家、楚辭學(xué)家。他字子俊,號天囚,晚號碩園,大隅種子島人,大正九年(1921)獲文學(xué)博士,次年任宮內(nèi)省行走,掌內(nèi)外制誥。他對楚辭情有獨鐘,曾于光緒二十三年(1897)、二十五年(1899)、三十二年(1906)三度訪問中國,和當(dāng)時的著名文士如張之洞、劉坤一、辜鴻銘、俞樾、陳三立等均有交往,并搜集大量漢籍,其中包括楚辭類文獻百余種,不僅在日本絕無僅有,即使在中國也罕見其匹。他將書室命名為“百騷書屋”,俞樾為之題額“讀騷廬”。

西村時彥堪稱日本早期楚辭研究的翹楚,一生著有楚辭專著四種,即《楚辭王注考異》《楚辭集釋》和《楚辭纂說》《屈原賦說》。

《纂說》為手稿本,四卷,現(xiàn)存于日本大阪大學(xué)圖書館。全書輯錄自司馬遷《史記》以下有關(guān)屈原和楚辭相關(guān)的文獻資料,涉及歷史、地理、文學(xué)、民俗、傳說、文物、古跡等各個方面,搜集范圍遍及經(jīng)、史、子、集四部,數(shù)量豐富,種類繁多,細大不捐,聞見必錄。全書沒有統(tǒng)一嚴格的分類標(biāo)準(zhǔn),雖分為四卷,但各卷之間并無絕對的界限與起訖。大致卷一為與屈原其人相關(guān)的傳記、祠祀、碑記等文獻,始自司馬遷《太史公自序》及《屈原賈誼列傳》,然后是劉向《新序·節(jié)士》、劉歆《西京雜記》、班固《漢書·古今人表》(附清梁玉繩《人表考》)、王充《論衡·書虛》、王符《潛夫論·賢難》、應(yīng)劭《風(fēng)俗通·六國》與《風(fēng)俗通·風(fēng)伯》,以后繼之以六朝、隋、宋、明直至清代相關(guān)材料。其資料來源多端,或出自正史,或出自雜著、小說、文集、方志等,均零見碎出,搜集不易,且間有所錄文獻未為他人發(fā)現(xiàn)、使用者,如所錄《湘陰縣圖志》引宋代彭淮《玉笥山三閭宅詩》,似未見他人使用,可補《全宋詩》之缺。

卷二內(nèi)容相對而言更為駁雜,又可分為兩部分。一為自漢代賈誼至清代文人“吊屈之作”,以騷體為主,共計二十一條,始賈誼《吊屈原賦》,繼董仲舒《士不遇賦》、揚雄《反離騷》,歷代而下,至清周燮祥《祭三閭大夫文》、周耀祥《吊屈靈均文》。二是歷代涉及楚辭的文獻資料,如兩漢書中凡涉及楚辭者,均搜羅殆盡,含《藝文志》“賦類”、《禮樂志》、《地理志》、《淮南王安傳》、《朱買臣傳》、《揚雄傳》等;接下來輯錄的是班固《離騷序》與《離騷贊序》、張衡《四愁詩序》、曹丕《典論》、陸云《與兄平原書》、摯虞《文章流別論》、劉勰《文心雕龍》相關(guān)章節(jié)、《昭明文選序》、簡文帝《與湘東王書》、裴子野《雕蟲論》、顏之推《顏氏家訓(xùn)》之《文章篇》與《音辭篇》、沈約《謝靈運傳論》、魏收《文苑傳序》、姚察《文學(xué)傳后論》等,然后自隋唐以下至清張九鍵《楚風(fēng)辨》、王泉之《楚國無詩辨》等。這些大概為論述、評價屈原或楚辭創(chuàng)作的資料。

卷三為歷代筆記叢談中涉及楚辭的論述,始于朱熹《朱子語類》、沈括《夢溪筆談》,歷元明,乃至清代諸大家名作如顧炎武《日知錄》、王念孫《讀書雜志》、孫詒讓《札迻》等二十余家,取各家之長,或??蔽淖郑蛴?xùn)釋詞義,可謂集眾家之精華。卷四輯錄歷代從文體角度對辭賦所作的論述,自元祝堯《古賦辯體》至明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的辭賦創(chuàng)作,再到徐師曾《文體明辨》、費經(jīng)虞《雅倫》、張惠言《七十家賦鈔》、姚鼐《古文辭類纂》、梅曾亮《古文詞略》、曾國藩《雜鈔》、吳汝倫《古文辭類纂評點》等,其中時有精辟切當(dāng)?shù)目甲C。

《纂說》共引錄圖書一百余種,計四百余條,字數(shù)多寡不一,或長至萬言,或短僅數(shù)字,涉及時段自漢至清。西村時彥將凡涉及屈原及楚辭者一一記錄在案,資料之豐與用力之勤,令人感佩,誠如學(xué)界所稱,乃“楚辭外編”“屈原學(xué)數(shù)據(jù)庫”,嘉惠后學(xué),功德無量。且許多條目末尾有西村時彥的按語,或辨析源流,或列校異文,或考訂是非,或續(xù)補未盡之意,時有洞見。

《賦說》現(xiàn)有兩個版本:二卷謄清稿稿本二冊及上卷未定稿稿本一冊,另有重建懷德堂排印本《屈原賦說(卷上)》一冊,現(xiàn)俱存于日本大阪大學(xué)圖書館?!顿x說》與《纂說》頗有相重之處,然前者以論說考證著稱,后者以纂輯資料見長,各有側(cè)重,不可偏廢。

全書凡上下兩卷,為西村時彥在京都帝國大學(xué)為學(xué)生講課時的講義匯編。上卷專注于屈原賦二十五篇,分為《名目》《篇數(shù)》《篇第》《篇義》《原賦》《體制》《亂辭》《句法》《韻例》《辭采》《風(fēng)騷》《道術(shù)》十二篇;下卷則專注于屈原生平及后世辭賦流傳情況,計有《名字》《放流》《自沉》《生卒》《揚靈》《騷傳》《宋玉》《擬騷》等十篇,然《騷學(xué)》與《注家》缺略無存,實乃八篇。全書屬專題專論性質(zhì),蓋每篇為一專題,專就屈原生平及屈賦中某些古今聚訟之端有所論述,乃西村時彥多年研究之精華與總結(jié),其考證精密與結(jié)構(gòu)宏博,向為后人所稱道,“至今尚未見出其右者”,“堪稱日本近代楚辭研究的開山之作”,允為的評。

《道術(shù)》篇探究屈子之思想道統(tǒng)及學(xué)術(shù),乃針對后世論屈原“重辭采而輕道術(shù)”之弊而發(fā),頗有糾偏之功。其文曰:“(屈子)寓道術(shù)于辭章,以言志之什兼載道之辭,是其所以上繼風(fēng)雅也。屈子折中于三后五帝,求合于堯舜禹湯,有孔子祖述堯舜、孟子言必稱堯舜之風(fēng)。而其惓惓于帝舜者,豈以舜怨慕父母,號泣于昊天,與己之怨慕君王相似乎……及其言不用,其身被絀,則哀眾芳之蕪穢,而怨靈修之浩蕩,稱圣哲之茂行,而悲夏桀、后辛之無道,美咎繇、伊摯、傅說、呂望、寧戚之遇,而悼梅伯、箕子、介子推、伍子胥之志,郁于中而發(fā)于外,豈汲汲于能文?蓋亦不期然而然者,則讀其文者,豈可略其道術(shù)哉?”所論甚是。論求屈原之成就,確實不能拋棄其“內(nèi)美”“修能”之思想學(xué)術(shù),僅就其外在語言形式而論之。

下卷之《自沉》歷考儒道二家論生死之文并論列賈誼、揚雄、班固、王逸以下評價屈原之異同,謂屈原懷沙自沉乃既與孔孟之旨相契,亦與老莊齊生死之論相合:“屈子楚之同姓大夫,猶貴戚之卿也,諫而不聽,安得如異姓之卿不聽則去哉?懷王嘗信任屈子,蓋非不可匡救之暗主,但近小人,嬖鄭袖,而疏絀賢者,因受敵國之欺,有亡滅之兆,危國之辱。屈子知幾,雖見疏在外而進言‘不如無行’。懷王不聽,客死于秦,為天下笑。屈子雖致愍發(fā)憤,尚不自沉,以有嗣王在焉,冀其報仇雪辱也。而頃襄王亦聽讒放之。楚人勸原以去國求君。楚材晉用,習(xí)尚固然。屈子乃作《離騷》以陳堯舜之道,述治亂之因,終寓不可去國之意,以宗臣宜死宗廟也。其后楚國君臣淫樂是耽,國日以弱,危亡益迫,屈子不忍坐視兩東門之可蕪,守死善道,殺身成仁,因以所欲有甚求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也。豈非信與孔孟之道相合者乎?然南人不知北方之學(xué),惑老莊長生之說,羨神仙不死之術(shù)。先是或有嘲屈子之憂憤而勸以學(xué)仙猶勸去國者。屈子因作《遠游》篇托仙家之言,以說孔孟內(nèi)省之學(xué),以述仁者之壽在于此而不于彼,猶《離騷》如欲去國者而終于不可去也。曰‘悲時俗之迫阨兮,愿輕舉而遠游。質(zhì)菲薄而無因兮,焉托乘而上浮’,托諸謙辭,而實言輕舉上浮之不可得也。但遭沉濁,而郁結(jié)愁凄,炯炯不寐,于是內(nèi)省端操,自求正氣,見有所守而志不移也。‘保神明之清澄,精氣入而粗穢除’,‘壹氣孔神兮,于中夜存’,與孔子清明立身,氣志如神,孟子浩然之氣及夜氣相合。臨睨舊鄉(xiāng),仆夫心悲,邊馬不行,太息掩涕數(shù)語,是屈子真面目,不覺流露于夢游神往之間。又勉強而遐舉,抑志而自彌,遂為徜徉自恣之語。‘超無為以至清,與泰初而為鄰’,可以知其一死生而齊壽夭,又可以知其可謂不死之舊鄉(xiāng),即是汨羅之屈淵也?!哆h游》一篇如情志思,錯落而出,如憂如樂,終歸于正,見其知命。不讀《離騷》,則不知屈子之所以自沉;不讀《遠游》,則又不知屈子之所以知生知死也。”

《纂說》可見子俊之博學(xué)多聞,《賦說》可見子俊之研究精深,“二十世紀初日本學(xué)者中對《楚辭》研究最為有力者”之稱,西村時彥當(dāng)之無愧。

(作者:崔小敬,系浙江師范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教授)

責(zé)任編輯:劉宇同校對:劉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選專題

領(lǐng)航新時代

精選文章

精選視頻

精選圖片

微信公眾平臺:搜索“宣講家”或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宣講家微信公眾平臺
您也可以通過點擊圖標(biāo)來訪問官方微博或下載手機客戶端:
微博
微博
客戶端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