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南京大屠殺慘案發(fā)生82周年。在第六次國家公祭日來臨之際,南京昨日舉行多項主題活動。
“不可忘卻的記憶——南京大屠殺史實”閱讀尋訪行動再出發(fā)
12月7日,“不可忘卻的記憶——南京大屠殺史實”閱讀尋訪行動(第三季)首場活動舉行,尋訪團成員以徒步方式尋訪原金陵大學(xué)附中難民收容所等國際安全區(qū)舊址,共同走讀《拉貝日記》,追尋黑暗歲月中的人性光輝。
82年前,侵華日軍制造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在那些血雨腥風(fēng)的日子里,我們的同胞守望相助、相互支持,眾多國際友人也冒著風(fēng)險,以各種方式保護南京民眾,并記錄下日本侵略者的殘暴行徑,這其中就包括被世人所熟知的《拉貝日記》。1937年11月,南京淪陷前夕,包括約翰·拉貝、明妮·魏特琳、約翰·馬吉、羅伯特·威爾遜、喬治·費奇等在內(nèi)的20多位國際友人,商議并組成了南京安全區(qū)國際委員會。他們組建難民收容所,庇護了25萬多難民,原五臺山小學(xué)就是其中的一處,曾庇護難民1600多名。盡管如此,這些地方仍會遭到日軍的不斷騷擾和侵害,南京大屠殺幸存者李秀英當(dāng)年正是在該學(xué)校操場的地下室避難時,被日本兵用刺刀在她面部、腹部、腿上亂戳,留下了37處刀傷,她腹中的胎兒也未能幸免于難。
今天的五臺山小學(xué)已更名為鼓樓區(qū)第一中心小學(xué),作為此次閱讀尋訪行動首場活動的第一站,“生命家園”讀書會和“書香鼓樓”南審潤園讀書會100多位尋訪團成員在此辨析著李秀英當(dāng)年的避難位置。這天正是大雪節(jié)氣,他們依然感受到了一如82年前南京冬天的寒冷。隨后,尋訪團來到金陵中學(xué),古老的鐘樓還在,它見證著歷史,訴說著歷史。據(jù)了解,此處當(dāng)時前后救助了1.5萬余名難民免遭日軍的蹂躪和屠殺,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夏淑琴正是在這里得到保護的。
最后,對《拉貝日記》的閱讀則再次讓人體悟到戰(zhàn)爭的殘酷,生命的不易,以及在黑暗中閃現(xiàn)出的人性光輝。當(dāng)年,約翰·拉貝先生以南京安全區(qū)國際委員會主席的身份,不僅記下了自己的觀察、體驗與思考,而且征引了一批當(dāng)時的文獻,收納了多張歷史照片。該書在記錄災(zāi)難、控訴惡魔的字里行間,也顯示出人道主義者的人格力量,留下一份扎實厚重的歷史見證,向國際傳播了南京大屠殺的真相。這種精神依然在感召著今天的閱讀者,“生命家園”讀書會相關(guān)負責(zé)人告訴記者,他們已先后參加了三次這類活動,對他們而言,記住歷史的同時,更是在安放自己的靈魂,如此才能更好地處理今天的工作和生活,對個人大有裨益。
此次閱讀尋訪行動由市委宣傳部指導(dǎo),南京報業(yè)傳媒集團主辦,龍虎網(wǎng)和南京各讀書會承辦。
“和平許愿墻”上寫下和平心愿
12月7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和平許愿墻”簽名悼念活動啟動。市民在地鐵雞鳴寺站6號口、金馬路站站廳閘機外、云錦路站2號口、崗子村站2號口,都可以參加“和平許愿墻”簽名悼念活動,活動將持續(xù)至12月13日。
“牢記歷史,勿忘國恥。”“珍愛和平、圓夢中華、共創(chuàng)未來!”……昨天下午,記者在地鐵云錦路站2號口,看到不少市民在此駐足留言。“媽媽,珍愛和平的珍怎么寫,快教教我……”7歲的陳佳琦小朋友在媽媽的幫助下,在許愿墻上鄭重寫下發(fā)自內(nèi)心的話語并簽名。她的媽媽林女士告訴記者,女兒讀二年級,知道這段歷史,但并未深入了解。國家公祭日即將來臨之際,在這里寫下她的和平心愿,讓她懂得和平的可貴,非常有意義。
今年的“和平許愿墻”簽名活動,是國家公祭日期間開展的群眾性主題宣傳教育活動之一,由市委宣傳部指導(dǎo),南京地鐵集團、南京報業(yè)傳媒集團主辦,東方衛(wèi)報承辦。2016-2018年,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和平許愿墻”群眾簽名悼念活動連續(xù)舉辦3年,取得了積極的社會效果,各界反響強烈,包括南京大屠殺幸存者、抗戰(zhàn)老兵、大中小學(xué)生、國際友人、外地游客和南京市民在內(nèi)的近十萬名群眾在“和平許愿墻”簽上自己的姓名,寫下對和平的祈愿。2016年、2017年“和平許愿墻”實物被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收藏。
青年律師重走叢葬地祭奠遇難同胞
12月7日下午,來自全市30多家律師事務(wù)所的200多名律師從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出發(fā),重走分布在全市不同區(qū)域的5個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叢葬地,寄托哀思,宣示和平。
去年10月31日,以南京律師為主體起草的《南京市國家公祭保障條例》在南京市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上表決通過?!稐l例》從去年12月13日——第五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正式施行,是全國首部專門保障國家公祭活動的地方法規(guī)。
活動開始后,42支小分隊從紀念館出發(fā),徒步或借助公共交通,走訪漢中門外遇難同胞叢葬地、清涼山遇難同胞叢葬地、五臺山遇難同胞叢葬地、北極閣附近遇難同胞叢葬地、正覺寺遇難同胞叢葬地。
參加活動的青年律師王喆也是《條例》的宣傳志愿者。他說,我們青年律師必須銘記南京大屠殺的歷史,凝聚內(nèi)心的力量,堅定前行的方向,從法律視角探尋南京大屠殺審判史實,運用法律的武器維護南京大屠殺歷史真相。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