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年前,在那個黑暗的寒冬里,侵華日軍占領(lǐng)南京后,以令人發(fā)指的手段,慘絕人寰地將超過30萬中國平民和被俘人員屠戮殆盡,六朝古都頓成人間地獄,侵略者的罪行罄竹難書。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有一個裝置,每隔12秒就會有一滴水從高空落下,掉進黑色的水面,如同81年前那場人類浩劫中,平均每12秒就有一個生命永遠消逝。歷史學(xué)家估算,如果將死難者的手連接起來,足有320多公里,可以從南京一直拉到杭州。
除駭人聽聞的集體屠殺外,更讓人毛骨悚然的是滅絕人性的各種凌辱,在心驚肉跳的六個星期內(nèi),酷刑、虐待、玩弄、奸淫接連登場,乃至喪心病狂的殺人比賽,侵略者施暴的手段五花八門、無所不有,八十多年后捧讀歷史記錄依然不寒而栗。
近年來,特別是設(shè)立國家公祭日五年來,更多親歷者、幸存者的日記、口述等不斷被公布,歷史的細節(jié)越來越清晰地呈現(xiàn)出來,并被不斷完善、豐富。大量珍貴的歷史照片、實物和影像資料以及幸存者的口述等如山鐵證,翔實地揭露了侵華日軍犯下的滔天罪行,將殘暴的侵略者牢牢地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場大屠殺不可避免地離當世之人越來越遠。12月2日、3日,94歲的幸存者趙金華和陳廣順相繼離開這個世界,他們離世時距離第五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公祭日只差十天。而今年以來已有20位幸存者不幸去世,目前登記在冊的幸存者已不足百人,他們是這場大屠殺的親歷者,也都已年至耄耋,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會不斷把他們帶走,關(guān)于這段歷史最鮮活的片段將中斷。
國家和民間以良性的互動與時間對抗,以保留這段不忍直視的民族記憶,修復(fù)被時間湮沒的歷史片段。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決定,將每年的12月13日設(shè)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決議的通過,使得對南京大屠殺遇難者的紀念上升到國家層面。國家公祭日設(shè)立四年多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xí)近平兩次出席公祭儀式,并發(fā)表重要講話。
個體自發(fā)的努力更讓人動容。在這場浩劫中幸存下來的人,早已垂垂老矣,在本可以頤養(yǎng)天年的年齡,他們用生命與時間賽跑,有的赴日作證,訴日本右翼;有的擔任紀念館志愿講解員,講解歷史;有的堅持參加清明節(jié)、國家公祭日活動,自揭創(chuàng)傷,以親身經(jīng)歷示人。就在幾天前,海外首座“南京大屠殺遇難者紀念碑”在加拿大安大略省里士滿希爾市落成。
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遇難者名單墻上已存在10664個名字,合計近四萬字,每一個名字甚至每個字背后都連著一個破碎的家庭,都有一串悲慘的故事,這些家庭和故事組成了我們不能遺忘的民族記憶。
遇難者名單墻地處露天廣場,多年來,墻上很多字跡已經(jīng)模糊。南京大學(xué)生志愿者們冒著嚴寒,利用課余時間分批加班,重新描紅了這一萬多個名字。臉吹紅了、手凍僵了,他們依然在堅持,每一筆、每一劃都全神貫注。當向他們致以謝意時,他們異口同聲:這是我們應(yīng)該做的。
對年輕的大學(xué)生來說,這次活動更富象征意義。對遇難者的名字的擦拭、描紅,如同一年一度的國家公祭日活動,也在提醒世人,要時常擦拭民族的記憶,這場國難雖已遠去,但前事不忘后事之師,讓“吾輩當自強,方使國不受他人之侮”的家國情懷得以傳承,進而凝聚民族復(fù)興的偉大力量。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也讓每一名中國人感同身受。在河北,侵華日軍大肆推行建立“無人區(qū)”,有計劃、有組織地實行“三光”政策,肆無忌憚地使用化學(xué)武器毒殺無辜平民,制造了唐山潘家峪、石家莊梅花鎮(zhèn)等滅村滅鎮(zhèn)的血案;毫無人性地迫害普通工人,在張家口的龍煙鐵礦、下花園煤礦和井陘礦區(qū)制造“萬人坑”,犯下了累累滔天罪行。
疑今者,察之古;不知來者,視之往。81年過去了,侵華日軍在南京,在華北,在全國各地以極為殘忍的手段制造的大屠殺和血案已成歷史,但將永遠被記憶,歷史也永遠不會翻過這悲慘的一頁。通過設(shè)立國家公祭日就是要讓人人都能記取戰(zhàn)爭的慘痛教訓(xùn),喚起每一個善良的人們對和平的向往和堅守。
愿和平永存,慘劇不再發(fā)生!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