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長假期間,北京和長城有關的景區(qū)迎來不少游客,慕田峪長城也不例外。慕田峪長城是北京長城文化帶上的重要節(jié)點,它西接居庸關,東連古北口,雄偉壯麗,氣勢非凡。著名的長城景觀牛角邊、鷹飛倒仰等均位于慕田峪長城西側,是明代長城的精華所在。
慕田峪曾名“摩天谷”,因站在關臺上舉頭仰望,長城逶迤仿佛上可接天,故稱“摩天”。“摩天”與“慕田”近音,“谷”和“峪”通假,后來便通稱慕田峪了。站在慕田峪長城上,仰望群山之巔,那青灰色的城墻隨著山脊的起伏緩陡相連,曲屈沖折,極富立體感。六百年來,這處拱衛(wèi)京城的軍事要沖被稱為“危嶺雄關”,曾贏得“萬里長城慕田峪獨秀”的美譽。如今,作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5A景區(qū)的慕田峪長城,已經(jīng)由抵御外族入侵的一道大墻,轉變成獨具特色的人文景觀。透過歷史的煙云,我們深深地感受到了過往經(jīng)年的時代變遷和歲月的滄桑。
永樂年間正式建慕田峪關
史籍記載,慕田峪長城為明初大將軍徐達在北齊長城之上重建而成。元朝末年,徐達參加了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徐達任征虜大將軍,與副將軍常遇春一起北伐中原,攻占元大都。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年號洪武。立國后,徐達又連年出兵打擊北元勢力。當時,慕田峪關外有座三角城,《明史紀事本末》中有“徐達敗元于此”的記載。洪武四年,徐達奉命往北平練軍馬,修城池,置屯墾田。其間,慕田峪長城的修建已經(jīng)脈絡清晰,初見規(guī)模。故清代文人潘其燦在《登河防口邊城》一詩中曾有“堡塞規(guī)模傳魏國,筑臺形制說南塘”的詩句。徐達智勇雙全,治兵嚴明,且謙虛謹慎,能與下屬同甘苦,行軍持重,不妄殺戮,士無不感恩效死,故所向克捷,功勛卓著,為明初第一開國功臣。
《日下舊聞考》記載:“慕田峪關,永樂二年(1404)建。”明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為了京師安全,決定大修長城。慕田峪關口于此時正式修建得名,距今已有六百年歷史?!堕L安客話》記載:“居庸關、黃花鎮(zhèn)、邊城、慕田峪、灰?guī)X口均系沖地,雖宣、薊為之屏障,紫荊藉以身援,然外而扼控要害,內而擁護京陵,干系至重。”
干系至重的慕田峪一帶長城,自明初建成后的270多年間,修復工程幾乎沒有間斷?!睹魇?middot;兵志》記載:“元人北歸,屢謀復興,永樂遷都北平,三面近塞。正統(tǒng)以后,敵患日多,故終明之世,邊防甚重。”這便是當時嚴峻的軍事、政治背景。
永樂是明成祖朱棣的年號,他原本是燕王,熟悉這一帶情況。他不僅把首都從南京遷到了北京,還將皇陵也選在了北京,在陵區(qū)內親自選擇了長陵作為自己的陵墓,以表示他平定北方、坐鎮(zhèn)戍邊的決心。但是,明成祖雖曾五次御駕親征,也未能迫使北元歸服。到了明代中期以后,北方防務更加吃緊。正是出于這種形勢的需要,隆慶元年(1567),在當時杰出的政治家、內閣首輔張居正的推薦下,將原駐守東南沿海的抗倭名將譚綸、戚繼光,調到北方鎮(zhèn)守。譚綸為薊遼總督,戚繼光任明長城九邊重鎮(zhèn)中最為重要的薊鎮(zhèn)長城的總兵。戚繼光于1568年至1583年任薊鎮(zhèn)總兵,駐三屯營(今河北遷西)。薊鎮(zhèn)所轄長城東起山海關,西止慕田峪,全長880余公里,全鎮(zhèn)官兵人數(shù)107813人。
經(jīng)過譚綸、戚繼光等數(shù)十年的重修改建之后,慕田峪一帶的長城防御能力不僅大大增強,而且氣勢更加雄偉。我們今天看到的高墻聳峙、敵臺林立、烽火相望的長城就是這個時期留下的。不僅薊鎮(zhèn)和北京地區(qū)的長城如此,整個明長城的重要地段也都按照戚繼光的建議加固了墻身,增建了空心敵臺,大大增強了長城防線的防御能力。
慕田峪長城是繼八達嶺長城后,北京地區(qū)開發(fā)開放的第二處長城景區(qū)。筆者曾查閱過有關檔案材料,1981年秋,有關專家在論證長城景區(qū)選址時,認為慕田峪長城具有三大優(yōu)勢:一是離首都北京路程近,道路平緩,交通便利;二是長城雄偉壯觀,敵樓密集,兩面有垛口;三是植被完好,林木覆蓋率高。時任國務院副總理陳慕華聽了大家的意見后,拍板決定,慕田峪作為北京市第二個長城旅游開放點。
慕田峪為昌鎮(zhèn)東起第一關
人們游覽慕田峪長城,一般喜歡乘坐纜車直達14號敵樓。14號敵樓內部呈空心回字形結構,居高臨下,四面都設有箭窗。再看其他敵樓均各有特色,內部結構有的呈回字形,有的呈井字形,有的呈品字形。外形不一樣,箭窗也不一樣,有的敵樓上已經(jīng)恢復了樓櫓。14號敵樓附近地勢較平緩,植被茂盛,視野開闊。但有時流連于此,往往忽視了正關臺,錯過觀賞非同一般的慕田峪關的機會。
我每次來到慕田峪,都要到正關臺看看。正關臺也就是慕田峪關,位于第四號臺,由于所處地勢較低,海拔僅483米,如果從遠處眺望一般看不清楚。正關臺是古時南北來往的要道,關臺上三座樓連成一體,空實結合,造型別具一格。仔細觀察,三座敵樓正面墻上鑲有“正關臺”三字石匾,關臺分為上下兩層,底層相通,可容百人左右。上層建有三座望亭,形成主廳側室之格局,這種造型新穎、結構別致的關臺,在萬里長城所有關臺中獨一無二,堪稱長城建筑的精美佳作。
慕田峪長城區(qū)別于其他段長城的主要特點是雙面垛口,原因在于它是京師、皇陵的北方屏障,因為十三陵距此僅39公里,所以此段長城修筑得很堅固。城墻上修筑雙垛口,是出于能攻善守,兩面御敵的需要。雙側垛口可同時進行雙向防守作戰(zhàn),與支城配合,形成夾擊之勢,有效殺傷敵人。這些垛口不是開口的長方形,而是呈鋸齒狀。射洞筑在垛口的下方,它不是圓形孔,而是頂部呈弧狀的方形孔。
明代時,慕田峪一帶多次發(fā)生戰(zhàn)事?!豆饩w昌平州志》載:“嘉靖二十二年(1543)十月,朵顏部圍攻慕田峪,殺守備陳舜。副總兵王繼祖等往援,乃退。”這次戰(zhàn)事就發(fā)生在慕田峪正關臺三座樓,蒙古族朵顏都督花當率部突襲,敵騎詐稱納貢,騙開城門,入關后鐵騎橫突,喊聲四起。倉促之中,守備陳舜被殺。守關兵士急忙奔向烽火臺點燃烽火,駐守在渤海所的副總兵王繼祖聞訊,緊急率軍救援,朵顏都督花當才被擊退。
慕田峪戰(zhàn)事對京師與皇陵形成了直接威脅。嘉靖二十九年(1550),明廷特設昌鎮(zhèn)?!端逆?zhèn)三關志》記載:“東自慕田峪連石塘嶺路薊鎮(zhèn)界,西抵居庸關鎮(zhèn)邊城接紫荊鎮(zhèn)界,延袤四百六十里。”昌鎮(zhèn)設立后,慕田峪關就成了專門護衛(wèi)京師、皇陵的昌鎮(zhèn)東起第一關。
“鷹飛倒仰”是長城著名險段
長城作為防御工程,主要由城堡、關口、城墻、烽火臺等部分組成。關口是長城沿線的重要駐兵據(jù)點,位置多選擇在出入長城的咽喉要道上。實際上關與口是有區(qū)別的,關也叫關口、隘門,是通往一個地區(qū)的山口、隘路,強調軍事設施的存在。口,是出關入塞必須通過的地方,通常與貿易往來相關?!蹲x史方輿紀要》的界定是“大道為關,小道為口。屯軍曰營,列守曰寨。”但長城關口在漫長的年代演進中,逐漸加進了感情因素,人們習慣將關門面敵的外側稱為關,面己的內側稱為口,所以口里口外是對己說,關內關外對外說。這樣關口的含義又有了新的內容。懷柔真正稱得上關的隘口只有三座,即大水峪關、慕田峪關、黃花城關。
慕田峪長城墻體多建在外側陡峭的崖邊,依山就勢,以險制厄。正關臺往西,從慕字四臺至慕字二十臺至牛角邊最高處,就躍升了104米,設敵樓26座。墻體高度為七八米,墻頂寬四五米,建筑材料以花崗條石為主,雄偉堅固。長城由山腰直伸山頂,在山頂立一敵樓后,又突然下降,翻身向下返回山腰,又驟然升起,直到海拔940多米的地方,繞了一個大彎,其形狀酷似牛犄角,蒼勁雄渾,人們把它稱之為“牛犄角邊”。在“牛犄角邊”的兩側,有一段長城被稱為“箭扣”及“鷹飛倒仰”。這段長城的墻體全部建在巖石裸露的懸崖峭壁上,長城的坡度大都在50度左右,其中有一節(jié)接近90度,幾近垂直,臺階僅有幾寸寬,非勇敢者不敢涉足。鷹飛倒仰是北京長城最著名的險段之一,到過箭扣的人大都會使用“鷹飛倒仰”這個詞匯,來比喻這段長城的險峻和險要。同樣,這段長城也是近年來在長城畫冊中上鏡率最高的一段,是驢友們挑戰(zhàn)、攝影愛好者們拍攝的熱點。
正關臺東側,長城扶搖直上,到達山頂處可見著名的大角樓,大角樓在慕田峪長城中,是一個較大的敵樓,這里為東部的制高點。在歷史上,大角樓是薊鎮(zhèn)長城和昌鎮(zhèn)長城的分界線。往東為薊鎮(zhèn)所轄,往西為昌鎮(zhèn)所轄。大角樓之所以稱為大角樓,是因為此樓三面有長城,一條向西與八達嶺相連;一條向東與古北口相連;一條向南,為內支城。因此,從長城任何一個角度看,都似一個城角,故名大角樓。大角樓在慕田峪長城中,是一個較大的敵樓,視野開闊,長城內外盡收眼底,向西警戒慕田峪關,向東警戒亓連關,可以說是這一段長城的“交通要道”。
大角樓現(xiàn)編名慕字一臺,是慕田峪長城著名景觀之一。由大角樓向南,還建有“支城”。所謂“支城”,就是在長城內外側有高脊山梁的地方,再節(jié)外生枝地順山梁修出一段長城。其長度由幾米到幾十米不等,并在此筑有敵樓,當?shù)厝朔Q為“刀把樓”,這段長城也叫“禿尾巴邊”。修筑這段支城,目的是控制制高點,減少對主城的威脅。
辛營城發(fā)現(xiàn)匾額“靖虜門”
2019年7月初,聽說辛營村發(fā)現(xiàn)與長城有關的石刻,我馬上與懷柔區(qū)文物管理所聯(lián)系,邀約所里的王宇一起來到辛營村,了解石刻的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和具體情況。
石刻放在村委會,為城門匾額,長方形,漢白玉材質,淺白色,左側上角略有殘缺。匾額長0.72米,寬0.52米,厚0.12米,上書“靖虜門”三字,為陽刻榜文。從文字內容的寓意看,顯然與長城文化相關。不同于常見的正楷,此匾額采用行書字體,字跡生動流暢,古樸蒼勁,具有較高的歷史及文化價值。村委會的楊懷旺向我們介紹,這塊石匾是辛營城南門匾額,自己家就住在南門內,小時候常常由南門的步道登上城墻,城墻很高大,也很堅固,匾額鑲嵌在灰色的磚墻門洞上,所以印象深刻。
這塊匾額是村民楊歆在村外自家的石場內偶然發(fā)現(xiàn)的,他在整理場地時從地里挖掘出來,看見上面有文字,就沒有毀壞,保留了下來。
有關即有城,城是關口的指揮機關駐地,其軍事布防功能要大于普通的堡。“城”與“堡”都是長城的附屬軍事設施,但“城”比“堡”規(guī)模要大。“城”一般開三門,“堡”開一門。經(jīng)考證,辛營城建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是屯軍的軍營,距今已有457年的歷史了。
從古籍記載中可知,作為懷柔長城的重要關口,慕田峪關的指揮機構應為渤海城?!俄樚旄尽酚涊d:“渤海守御千戶所,在昌平州東北百里。弘治中增置,以為山陵北面之備。萬歷初,移至于慕田峪關,四年,復還舊治。”《日下舊聞考》:“渤海所下隘口七:慕田峪關(永樂二年建)、賈兒嶺口(嘉靖十五年建)、田仙峪寨(永樂二年建)、擦石口(嘉靖二十三年建)、磨石口、驢鞍嶺口(俱永樂三年建)、大榛峪口(永樂年建)。邊城八十一里半,附墻臺四座,空心敵臺四十四座。渤海所新舊營城二座,嘉靖二十七年建城,有渤海倉。”這些記載對渤海所的管轄范圍、建關時間、地理位置,都做了詳盡介紹,這里的“渤海所新舊營城二座”之新就是辛營城。
既然有了渤海城,為什么又建辛營城呢?這就是慕田峪關的特殊所在。辛營城,位于今渤海鎮(zhèn)辛營村中,東南至懷柔城區(qū)13.5公里。“辛營”原稱“新營”,后諧音為今名。村內的老人告訴我們,村里的老戶主要姓楊、李、赫,從來沒有過姓辛的,村名與姓氏無關。據(jù)《四鎮(zhèn)三關志》等古籍記載,嘉靖中期,常有敵軍經(jīng)四海、慕田峪一帶進犯邊關,參將駐扎在黃花鎮(zhèn),中隔駝嶺關,一遇警訊,應援不及。故嘉靖三十二年,世宗朱厚璁敕令,移黃花路參將改駐渤海所。為便于就近指揮,嘉靖四十一年(1562)又改駐新營城,第二年遷回渤海所。辛營城處在慕田峪、賈兒嶺、田仙峪的三岔口上,距離長城關口更近,大約均為2.5公里左右,所以辛營城是明代靠前指揮的實例。
史料記載:辛營城為磚石結構,呈長方形,南北長300米,東西寬90米,開西、南、北三門。我們在楊懷旺的引領下實地察看古時的辛營城,城址已毀,四至大約還看得出來。最明顯的是東北角殘存一段城基,條石砌筑,高3米左右,寬5米左右,長1米,殘墻占地面積90平方米,上面長滿荒草。城內保存有十字街,街中心東南角有古槐樹一棵,周長3.85米,樹冠高16米,長勢旺盛。城內全部為新建民房,不少房屋的基礎為城墻的巨大條石。有的民房的墻壁就是城墻的墻基。
這次辛營城之行,還解除了我長久以來的疑問,即城開三門,為什么沒有東門?原來辛營城坐東朝西,地勢東邊高,緊靠著小山老龍背,南、西和北面三面環(huán)水,所以這里的老房子都是以東為正,城門也就只能開西、南、北三座門了。不過辛營城的北門也只是個象征,從建到拆前后幾百年,北門從未用過,一直封閉。如今,西門和南門雖然拆除了,但形成了兩條主街道。村里還有個規(guī)矩,娶媳婦從南門進,老人出殯從西門出,大家自覺遵守,成了古老的民俗。
“北旮旯兒”變成了“國際村”
慕田峪關曾名“摩天谷關”,因站在關臺上舉頭仰望,長城逶迤仿佛上可接天,故稱“摩天”。“摩天”與“慕田”近音,“谷”和“峪”通假,后來便通稱慕田峪關了。關口內原有堡子一座,長寬約一百米,現(xiàn)僅存城基。明末,開始有赫、王、楊等姓人家遷至城堡附近居住,逐漸形成村莊。
與慕田峪村鄰近的村莊叫“北溝”,位于慕田峪長城頂端“牛犄角邊”山腳下的溝谷內。這里的植被好,山巒疊嶂,植被覆蓋率達90%以上。清康熙《昌平州志》中載有明代詩人孫學詩《游慕田峪題公太史園》一詩,詩中云:“慕田有谷異尋常,主人卜筑成西堂。借問谷中何所有,千樹桃花萬樹柳。”吟詠慕田峪一帶植被茂盛的美麗風光,成為古今流傳的名句。從這首詩中,我們不僅了解到明代關塞之美,還能體會到慕田峪一帶“千樹桃花萬樹柳”的秀美景致。
數(shù)百年過去了,萬樹柳已不多見,漫山遍野的栗花成了北溝的獨特景觀。在過去,北溝景觀雖好,但交通閉塞,環(huán)境又臟又亂,人稱“北旮旯”。守著慕田峪長城景區(qū),卻沒有什么游客到北溝。經(jīng)濟發(fā)展落后,村里人窮,鄰村的姑娘沒多少想嫁到窮北溝的。
窮則思變。就在這個不起眼的小地方,由“山旮旯”變成了“國際村”。“你們這里太有中國村莊的味道了,我們可不可以租幾棟房子開個鄉(xiāng)村驛站,以后就常住這里?”2005年,美國設計師薩洋夫婦走進北溝村,他們看中了一片廢棄的琉璃瓦廠房。經(jīng)過一番巧妙的設計改造,瓦廠成了還原自然、保持原貌的原生態(tài)休閑酒店,山溝溝里出現(xiàn)了不少外國游客。這幾年,有12戶老外長期在村里定居,他們通過租用村民房屋并加以改造,為北溝村增加了12個極具特色的小院。有的灰磚灰瓦格外顯眼,古樸中透出一種簡約的北歐風情;有的就是普普通通的石屋,推門而入,屋內設施極其簡單,除了考究的衛(wèi)生間之外,床鋪、茶幾,甚至隨處擺放的裝飾品都普普通通。那些閑著的水缸也成了院里花壇的點綴物。更有趣的是,農民曾用來喂豬的石槽子變成了洗手的水池子。
漫步于長城腳下的北溝村,仿佛穿越了時空,這里古色古香的中式院落,氤氳著久遠的神秘;輕快簡約的北歐小屋,散發(fā)著冰原的純凈;簡樸嚴肅的德式別墅,凝結出中歐的莊重……十余個國家獨有元素的“撞色”,多種截然不同建筑風格的“混搭”,聚合裂變出驚人的藝術沖擊力,吸引著各國游客紛至沓來。這個昔日偏僻閉塞的小山村,如今成了洋范兒十足的“國際村”。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